组图:记者实拍茂县灾区 群众急需帐篷
人民网记者:刘天亮、曲昌荣(21日,记者来到海拔2000多米的石鼓村坝学组,地震造成的损毁触目惊心,80%的房屋成为一片废墟,村民无家可归。)
人民网四川省茂县5月23日电 记者刘天亮、曲昌荣报道:21日以来,记者到茂县凤仪镇石鼓村实地调查地震损毁情况,发现茂县的灾情远比预想的要严重得多。
这些位于高山、半山区的村子80%的房屋完全跨塌,剩余20%也已成为危房,不能住人。同时,由于调集到茂县的帐篷偏少,高半山区的老百姓暂时只能挤在自行搭建的简易帐篷里,连挡风避雨都很难做到。
在石鼓村坝学组,记者看到,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十分恶劣。村民们用木头支起来的简易帐篷,只能靠塑料薄膜来防雨。坝学村告诉记者,高、半山区风很大,风一吹,就能把塑料薄膜打出个洞来,这东西基本不能防雨。一个七八平米的帐篷,往往要挤上十来个人或者更多。帐篷一般也只有半米多高,蹲在里边头都能碰到顶,十分不便。
坝学组组长张云成告诉记者,坝学组本来就是贫困组,村里不少人都患有大节骨病。当地政府照顾他们,资助他们养猪,但一场地震就让他们的心血白费了。猪被砸死了15头,耕牛死了3头,马也死了8头。他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全村36户人家,来年可用的牲畜不多了,大家靠什么吃饭呐!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世居高山的羌族百姓房屋一般都是土木结构,经不起这么大的地震。据茂县县委书记尼玛木估计,当地高、半山区至少80%的房屋完全跨塌,而茂县恰恰有80%的人口都居住在高、半山区。可以说,地震对高半山区房屋造成的损失几乎是毁灭性的。
虽然村民们都领到了政府的救济粮,但他们还面临着很多意想不到的难题。地震毁坏了他们的水源,吃水困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坝学组村民每天要走10里山路,到山脚下去取水做饭。
从坝学组下来,记者来到石鼓村宗渠镇,当地村民执意要记者把他们的房子都看一遍,并且拍下来。平坝地区房屋的损毁情况虽然不如高、半山区那么严重,但绝大多数房子也不适合居住。村民也都住在简易的帐篷里面,生活困难。
据记者22日从茂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得到的数据,茂县总共调集的帐篷也只有2000顶左右。23日一早,记者在武警重庆总队驻地旁边看到一批帐篷,约2000顶左右,据说是中国红十字会新运进来的。从茂县的房屋受损情况来看,帐篷目前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记者手记:目前,茂县的灾情被严重误读。一开始,一些媒体报道所谓茂县仅有20%的房屋损失,是很不符合实际的。茂县真正受损严重的其实是高半山区,那里的百姓现在居住和生活环境都很差。这些照片都是记者亲自上山实地拍摄的,记者不能给他们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希望把他们的困境反映出去,希望他们不再孤立无援。
21日,记者坐着村民的三轮车上山,他们执意让我们去看看住在半山的老俩口李永新夫妇。老俩口在屋边的小坡上挖了个一米多长的小坑,上面盖油布,挂了半边床单。这个“帐篷”只有半米高,老两口住在里边要爬进爬出。
李永新夫妇都60多岁,三个儿子和女儿都不在身边。小儿子在汶川打工,地震后失去联系。村民都劝他们,“他死就死了,你们老两口可千万别去找。”老俩口嘴里应着,但记者离开的时候,老太太忍不住转身落泪。
昔日山清水秀的羌寨,现在已经满目创痍。
这位老人背上的小孙子只有几个月大,还不会走路,地震的时候被掩埋的废墟里。老人把他挖出来的时候,他还没睡醒。等他再睁开眼睛的时候,已经找不到原来睡觉的地方了。
六十多岁的残疾老人谢习均有严重的语言、听力障碍,他就这样睡在里边躲雨,晚上爬进去睡觉,连入口都没有
村民告诉记者,这种半米来高的自制帐篷,只有六七平米大,晚上要挤10多个人。记者钻进去试了一下,蹲在地上头都能碰到顶。
地震中幸存下来的房子,也都成了极度危险的所在。村民告诉记者,这种房子甭说住了,连拆都不敢去拆。
当地村民地震后抢救出来的家电等日用品,已经完全砸烂了。
很多村民的生活日用品和必须的生产资料,都被掩埋在垮塌的房子里边,严重削弱了当地村民的自救能力,部分村民甚至连做饭用的锅、铲,吃饭用的碗都聚不齐,只能借用。地震造成的房屋垮塌,还让当地村民损失了一部分耕牛、马、猪等牲畜,对今后的恢复生产将产生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