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754|回复: 0

凉山火把在市场中燃得更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7 11: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2007年8月4日—10日,第五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在西昌举行。其间,凉山州各县市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和文艺展演为火把节增色不少。截至8月10日,凉山州共接待游客132.45万人次,同比增长31.77%;其中过夜游客22.6万人次,同比增长21.96%;一日游客109.85万人次,同比增长34.31%。火把节旅游总收入2.0582亿元,同比增长83.6%。这一个个“同比增长”,凸现凉山州整合民族文化优势资源,采用市场化手段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助推旅游业更加红火。

集中特色,做好窗口亮点看点
“都格拉·格莎啰火把激情狂欢夜”、凉山州第二届民族艺术节、大型彝族音乐舞蹈《火·图腾》、彝族传统选美大赛……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笼罩整个火把节。其中,“都格拉·格莎啰火把激情狂欢夜”和《火·图腾》成为吸引游客,传播文化的主力军。
“火把节期间,《火·图腾》在凉山民族艺术中心连演四场,票房收入37.35万元,平均票价为134元,上座率前三场为100%,最后一场为96.4%;都格拉·格莎啰火把晚会票房收入20.2万元,到场人数超过5万。”面对这样一份答卷,凉山广播电视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康十分满意:“凉山是一个民族文化资源大州,神秘厚重的彝族文化、多彩的彝汉川滇风情与秀美的山水阳光,使凉山成为一处文化资源‘富矿’。”

延伸民族文化产业链
通过文化节期间举行“彝族服饰文化发展论坛”和现场观摩,北京服装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北京泰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当即抛出“橄榄枝”,表示愿意把昭觉县作为学校实习基地,与昭觉携手策划、运作彝族服饰设计、比赛等大型活动……昭觉彝族服饰,一夜之间声名鹊起。
服饰节给昭觉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步行街加工彝族服饰的农民尔古吉克说:“现在一个月卖10多20件(套)没有问题,今年除去成本,纯利润有近4000元钱。”
同时,产业链也在延伸。据记者了解,彝族首饰、彝族佩饰、彝族居家摆设等相关产品不断推出,来自州内各地及省内外、海外的订单不断飞向昭觉。今年,仅昭觉彝族服饰研究所和当地服饰企业月光公司接到云南省宁蒗县县庆送来的一单服饰生意,产值近百万元。
相比服饰节的成功,2005年才开始举办的雷波彝族民歌节已经让雷波县初尝甜头———“过去每年到县里来旅游的游客最多二三万人,从举办民歌节开始,游客就增长到了15万人左右。”2006年10月27日,雷波被授予“中国彝族民歌之乡”的称号,这一“金字招牌”所蕴的无形资产,必将带来更多的有形资产。

  展馆改造,激活优势资源
“在1956年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社会长期处于奴隶制阶段。据学者考证,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已经延续了两千年之久。”在凉山彝族奴隶制博物馆的展厅里,彝族老人杨春正为一群游客讲解。
“展馆改造后,今年上半年的门票收入已经接近40万元,而在改造前,全年门票收入只有十六七万。”凉山彝族奴隶制博物馆馆长武晋刚告诉记者。2006年,政府投资1680万元对1985年建成开馆的奴博馆进行了全面改造。
“除了复原彝族民间生活场景外,我们还丰富了展览的手段,在文字、实物、图片表现的基础上加入声光电的特效,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武晋刚说,“以前只有几百件文物,现在增加到了近2000件,同时,观景平台、停车场、茶楼等配套工程的修建,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能够享受休闲的乐趣。”
和包括成都、重庆在内的20家旅行社挂钩,奴博馆经营市场的手段也在增加。“下一步,我们想将凉山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馆藏,并将民间手工业者请进馆来表演”。武晋刚认为,“对于博物馆来说,公益始终是第一位的,但是,以公益带动市场,两条腿走路,也是将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4-4-19 12: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