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洁 发表于 2006-5-13 18:03:52

羌族民居建筑群的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文/杨光伟 摄影/周小林<br>
<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6/05/13/175957.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
<b><font color="blue">一、羌族民居建筑群是羌族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font></b> <br>
  羌族现分布在四川汉川、理县、茂县、松藩、北川等几个县里,人口二十余万。在民族发展历史进程中,羌族形成了富有自己民族个性特征的文化:如语言、服饰、宗教礼仪、建筑、民歌民谣、民间传说等,最后形成独特的羌民族心理性格。建筑作为无言的史诗,最终成为羌文化的现实见证与活化石。研究羌民族的建筑,是了解和发展羌民族文化,特别是民间美术研究的一个最当代、最紧迫的课题。<br>
<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6/05/13/180148.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 <br>
<br>
<b><font color="blue">二、羌族民居建筑群的价值</font></b> <br>羌民族一般是依山傍水,聚群、据险而居。这种聚群而居的建筑群,在羌族中称为寨子。羌寨作为羌族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羌民族居住的处所,也是他们民族的灵魂所在,是有形的资产,无形的财富,是他们民族发展的标志和见证物。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本身是一部无言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物,更重要的是还体现在它的使用功能、建筑材料成本、建筑技巧、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建筑的总体布局,因势造屋,饮水、消防、战争等的综合利用价值,深入地研究羌族民居建筑群,可以为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为羌族人民生活走向富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br>
  羌族的建筑主要有居住建筑、战争建筑、公共建筑,其中的居住建筑融生产、生活于一体。而他们所采用的材料、技术在各民族建筑中都是独具特点,是我国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r>
  羌寨的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他的建筑整体布局和建筑材料与方法等建筑风格上。房屋与房屋摩肩接踵,除了以特殊的“挖眼搭木”,和“靠墙立柱”共用不少墙壁而节省了劳力和财力外,还营造出了宏伟的城堡气势来。建筑材料除用少许木料勾勒横竖框架外,其余就是以满山遍布的片石为主,没有钉铆,以泥为粘合剂,信手砌成,高达数十米,没有钢筋水泥,但却能历经岁月的侵蚀,抗御频繁的地震山崩,巍然屹立至今。所有建筑下宽而上窄,结构匀称,棱角梳理直,墙面弄波兴纹。建筑的房顶一半全敞开、一半全封闭,形成了灵动而富于哲理的空间形象,具有既利于观察敌情,又方便祭祀,既适用于战争,又适于生活的功效。每个寨子都有碉楼,碉楼有石碉、土碉(如汉川布瓦山的黄土碉),碉楼的顶侧都有巨大的片石做成的两只“耳朵”,其上钻孔悬挂的铜铃用以报警。战时,碉楼若被敌人攻克,守卫的兵士可在“耳朵”的孔上系上绳子逃生。<br>
  羌寨中每幢房的楼层不等,三层、四层、五层皆有,又因高低不平的地势,工匠因势造屋,从每个村寨后面的石碉或山顶俯视下去,整个建筑群整体方正,其间高低错落,凸凹有致,犹如一张深邃而巨大的网。每幢房屋的二楼必辟一方阳台,可攀露天木梯至屋顶,四面皆石墙,形成天井,这里是邻里聊天的场所。阳台一侧,设有进入二楼内室内的门,二楼至三楼的楼梯则置于室内。从二楼至三楼或更高层的楼,户户可通,但只要二楼内室的门关闭,整幢楼及整个寨子的房顶便无从进入,坚如磐石。底楼另设一门,与其上各层分开,除部分用于公用通道外,其余用来圈畜。公用雨道回环曲折,神秘莫测,战争年代,任何拐弯抹角处都可伏击来犯之敌。更令人惊讶的是,不少人家还保留着“门窗合一”的建筑,让人对洞处穴居的远古时代遐想联翩。如在理县桃坪羌寨。一户近300平方米的石室竟有门72扇之多,据考证,十字形的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应用十分广泛的“斗窗’,则外小内大,窗外的风雨不易进入室内,而阳光却可以最大限度地进入室内。“斗窗”,还可以观时辰,作战时还便于射击。民居的防卫性能在羌寨中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br>
  每个寨子山后冰雪融就的清泉,由人工挖掘的水渠引入寨内民居之下,形成了给排水的自然系统。水渠盖有石板,土覆其上,以隔水声。但在一定的距离间,留有活动石板,揭开可取水这种设计,在全世界的村寨建筑中独树一帜。水网之水流经村寨的每家每户,人人平等,无贵贱之分,原始遗风可见一斑。有了这地下水网,战争年代可以避免被敌方断水之虞。若遇紧急情况,还可作为逃离危险的暗道。这种流经各户的“自来水”还具有多重功效,既是经济有效的消防设备,又能调节室内温度;既能灌溉农田,确保丰收,同时给饮水浣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寨内另有一股比之更深的水道用于推动石磨。<br>
  很多羌寨一反传统城堡设东西南北出口的建筑模式,而筑成了以雕楼为中心的放射状的多个出口。这些出口又与所有雨道组织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来人却如入迷宫。<br>
  水网、路网和房顶,构成了羌寨地下、地上、空中立体交叉的通行网络。这种神秘的防御系统,能有效地打击来犯之敌,又能保卫村寨。不愧为中华民族及世界建筑史上的瑰丽奇葩。<br><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6/05/13/180232.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 <br><br>
<b><font color="blue">三、羌族民居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font></b> <br><br>
  1.建立羌族民居建筑群专家保护委员会<br>
  今天,羌族地区中一部分村民对自己的住宅进行了改造,如有的改变了原来的外观,用水泥、磁砖进行了外墙装饰,靠近公路、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甚至用砖石代替了本地取材的片石。这些在古老的羌寨中异常刺眼,与周围建筑风格格格不入,如桃坪羌寨中,前几年修了一个厕所和公共建筑,外墙采用了水泥抹平的方式,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旺与保护意识的觉醒才恢复了原貌。我认为:要解决这些,必须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专家保护委员会。<br>
  羌族民居建筑群专家保护委员会应该由政府牵头组织,各县、镇、村分管领导构成常务理事会,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可以协助。构成人员应当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及羌民族研究的专家,同时,建筑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学家也是构成该组织的不可或缺的人选。此外,相关部门如规划、建委、文物部门、文化局、旅游开发局也须派人参加。只有这样组织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的专家学者共同合作,才能深度发掘羌族民居建筑群的内涵,才能对每个村寨作出具体的保护措施,从而给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使羌民居建筑得到妥善的保护。如果有村民需扩建、改造房屋,必须征得专家保护委员会的同意,并在其指导下进行。<br><br>
  2.摸清家底,普查所有羌寨并具体测量<br>
  目前的羌族都是聚群而居,形成大小不等的一个个寨子。但毕竟数量还是有限,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组织测绘人员及摄影人员,对所有羌寨进行登录、记载,绘制图形,并拍摄照片出版《羌族民居建筑群落图谱系列》,不能遗留任何一处羌寨,使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等掌握整个羌民族情况,切实为保护和开发提供详实的资料。这个工作可借鉴理县旅游局出版的《“桃桃坪羌寨”摄影集》。<br><br>
  3.吸引多方投资,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保护开发体系<br>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对于文化古迹及民族建筑群落的保护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羌族地区经济落后,单纯依靠政府是不现实的,我们有必要解放思想,对于一些交通较便利、建筑规模较大,历史较久远的羌寨吸纳多方来源资金进行保护。如理县桃坪羌寨,由旅游局和民间资本共同经营,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出让部分或全部景点的经营权和开发权,大力搞好旅游渡假村的开发利用。目前在羌民族中率先走上富裕的道路,很值得专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也给政府部门进行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难得的经验。<br><br>
  4.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和利用<br>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共同富裕才是强国之路。而民居建筑作为一个民族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系统、全面的对其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是当今提高他们商品经济竞争实力的基础。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人基本解决温饱,局部地区甚至已走上小康之路,经济收入增加后,文化产业的消费也就相应地得到提高,羌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勤俭的美德,正可以做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如理县桃坪、汶川三江、茂县三龙、黑虎等地已在几年前就开始进行这种合理开发了,他们的经济水平、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提高,使得世代依靠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羌民尝到了合理开发带来的益处。<br>
  总之,羌族民居建筑群的保护和开发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妥善的保护为利用奠定了基础。而合理的利用又为有效的保持提供了物质条件。如果不积极主动的利用现有的羌族民居建筑群来带动经济的增长,也就失去了保护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有步骤地、正确的、合理地保护、开发利用,以提高羌民族的经济实力、生活水平,这也是邓小平同志走改革开放、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在民族事务中的具体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羌族民居建筑群的价值及其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