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多 发表于 2007-1-6 01:34:50

王国享:一个热爱羌碉的故事!

<font color="red"><b>(是他们,让横断山域更美! 系列)</b></font><br>
<br>
编辑:周小林 <br>
<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1/06/005333.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
  羌文化最大的靓点是正在申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羌碉。茂县的许多羌寨至今保留着两千多年的汉代羌碉和一千多年的隋唐羌碉,这些古代石头建筑坚固耐久,历经1933年、1976年两次强烈的大地震,大部分羌碉依然完好无损。这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br>
  2003年4月14日,余光远带我们驱车前往三龙乡合心坝羌寨,这里是他心目中羌寨的样板,县里凡有贵客来,余光远都会带他们来此。一路上他的话题都离不开合心坝:“这是我见到过的最具羌文化特色的村寨。现在羌族地区的羌人汉化很严重,会说羌话的人不多了,更不要说会跳萨朗了,而合心坝家家都会跳萨朗,村里的萨朗队在州里非常有名,每年的羌历年上都要得奖,这几年配合几个摄制组拍摄了几部有关羌族文化的专题片、电视剧,参加了成都国际电视节。当然,这里最有特色的还是羌族民居建筑,特别是羌碉。”<br>
  羌人筑碉最早是为了自身防御。历代封建王朝视羌民为“西夷”,竭尽镇压杀虏之能事,史料记载公元139年东汉王朝的一次镇压就“斩三万八千余级,获牛、马、羊、骡、驴、驼四十二万七千五百余头”。为保自身安全,羌人纷纷开始修建防御性建筑,逐渐由最初的地堡,发展到四棱、一两层高的碉堡,最后成为多棱、高层石碉,最高的多达十二棱十二层。<br>
  羌碉是羌民血泪史的历史见证者,更是中国古代历史文明的一个标志,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茂县位于号称“千碉之国”的羌区中心部位,不仅羌碉建筑群数量庞大,而且保存年代也最久远,最古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br>
  “这些羌碉能躲过无数战火与动荡,从漫长的历史中走到今天,很不容易,据明《平羌碑》记载,在镇压茂县杨柳羌起义中,明军‘焚碉千六百有奇’;公元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明王朝为镇压北川之白草羌,调兵四万,焚毁四十七座羌寨,平毁四千八百座羌碉。羌碉在历次战祸中损毁数万座,十年浩劫中又有相当数量的被毁,而现在羌碉的保护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余大爷说这话时脸上的表情不仅仅是沉重。<br>
  见到合心坝46岁的羌人王国享后,余大爷的这种沉重很快就漫延到了我们心里。<br>
  王国享原来是三龙乡文化站站长,这个够不上品级的小“乡吏”没有一分钱工资,但几十年的文化工作让他知道了羌民族文化的宝贵,知道了这些高高矗立的羌碉的价值。<br>
  见面没说三句话,他就拉着余大爷来到村中一座残存的羌碉前,激动地向余光远诉说着什么。这本是一座十棱八层碉楼,现在只残存四层,去年,主人家要建新房,欲将羌碉拆除,王国享几次劝说不住,就用自家的自留地换了这处破败的碉楼。现在,这座具有近2000年历史的碉楼下层部分石质开始风化,芨艿可危。<br>
  余光中告诉我们:“王国享为了这些羌碉一次次跑到县城找我,我们文化馆既无权也无钱管这些事,但乡文化站长除了找我这县文化馆长还能找谁?其实他的要求不高,县里只须给两三吨水泥就行了,他负责出工出力加固羌碉。我带他找了有关领导,领导也答应了,但现在一直没有落实。”面对自己的下属,余光中说这些话时很有些尴尬。<br>
  陪同我们前往的县委宣传部领导深受感染,他对王国享说:“这事我来给你呼吁,我想几吨水泥应该不难办到。”<br>
  但这话显然不能让王国享高兴起来。因为他面对的,不单单是这一座羌碉。合心坝原来家家都有两座羌碉,站在高处俯视,全村石屋、羌碉鳞次栉比,国外建筑学专家曾说这里“比瑞士古堡漂亮得多”。而现在,最高的羌碉也不过半截。<br>
  十几年前,余光远和王国享想出了一个保护羌碉的一个好办法,每户给5000元,另划宅基地,把这一片羌碉建筑群作为旅游文化资源加以开发。羌民们也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但他们等不得十年二十年,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古碉就立在他们住房旁边,不知何时会瘫塌下来。于是,一座座羌碉接二连三地在王国享的泪眼中被拆掉。<br>
  王国享做得一手漂亮的羌笛,每年卖羌笛也是一笔好收入,买主都是来合心坝的游客,他们都是冲这些羌碉而来的。“现在羌碉越来越少,人来得也越来越少数了。”<br>
  余光远的话更让人心情沉重:“这种状况,不止一个合心坝。”

友多 发表于 2007-1-6 01:43:50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1/06/014233.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
1992年1月底,我和殷洁第一次去四川省阿坝州茂县三龙乡合心坝羌寨考察那里的碉楼建筑。<br>

友多 发表于 2007-1-6 01:46:55

<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1/06/014437.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
1992年1月底,我们记录下的四川省阿坝州茂县三龙乡合心坝的碉楼建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国享:一个热爱羌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