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杰:失落在孟屯河上的梦!
撰文:向心杰 编辑:周小林<br><br>
<font color="red">(是他们,让横断山域更美! 系列)</font><br>
<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1/07/160748.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
<b>一个环保弱者无助的呐喊声</b><br>
<br>一个热爱摄影艺术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环境保护的热心者,这是我多年来坚持奉行并身体力行的事。<br>为此,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我便在成都的古镇黄龙溪率先推出街头影展,呼吁人们不要再让府河之水污染这块龙子龙孙的圣地。四川电视台国际部在2003年,以此拍了“古镇黄龙溪”的专题片。<br>为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从凉山州盐源县出发,翻山越岭,步行三天至泸沽湖左所,爬到湖边最高峰,用黑白全景式的图像展示女儿国迷人的风姿,照片刊登在《中国旅游报》报眼的位置上。<br>......<br>在对摄影艺术的追求上,我既仰慕那些有气魄,敢为天下先的探险摄影家;但大千世界,气象万千,因人而异,各有造化,我又敬重那些富有人性灵气,善于深入生活中择精拾贝的摄影艺术家。<br>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当我不慎脚跟粉碎性骨折,在已成下肢行动有障碍的人后,我便给自己拟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即:多去岷江上游转转,把目光投向生我养我的岷江水。在无数次经过阿坝州的茂、汶、理县途中,被岷江上游地区生态资源、环境所遭到的严重破坏,深感震惊震撼!可以说岷江上游地区有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最绝妙的山水,而造成现在污染肆虐、沙尘狂暴、泥石流泛滥的“造孽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br>有幸河孟屯河结缘是在九九年的初夏,在一位搞美术的朋友相邀下,我们去上孟乡桑登寺参加这里每年一次的藏传佛教庙会活动。<br>从那以后,每年的春、夏、秋、冬,我都要数次奔向孟屯河,去拜谒那里的山水,呼吸那里的空气,看望那里的人们,居住在上孟八大寨的藏民们都认识我,很多藏胞我把看作他们“自家的人”。尽管脚有残疾,我还是坚持在藏胞的陪伴下,深入走完了孟屯河的五条支流河,即:老君沟、塔斯坝沟、木厂沟河正沟,而这仅仅是孟屯河二十四条支流中的零头。<br>孟屯河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价值在于:<br>如果从自然资源、环境生态讲,在岷江上游千万条大小山沟中,孟屯河是罕见的未曾被严重破坏的一条生态绝好的山沟,在它的各条水系支沟里,大多都有完好的森林、高山草甸、针叶阔叶林,野生动物数量多,各类中药材应有尽有,具有建立生态观光旅游的良好条件。<br>如果从人文景观角度讲,孟屯河畔居住的数千嘉绒藏民,从服饰、民居建筑、宗教文化等尚具有浓郁的嘉绒藏族风情。特别是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距成都近200公里的上孟,只要站在海拔2400米左右的地方(如高桥沟草旬、日波寨上等处),便能看到四周耸立的座座雪峰,在距成都这样近的地方,能观赏到这样多的雪山,根据我的经历,我看到是唯有孟屯河谷才能得到的事。不愧为:雪山拥抱下的孟屯河,圣洁的香格里拉。<br>如果要说孟屯河的水,那更是让人叫绝,正是这神奇的水,造就了这方人间佳境,梦,在孟屯河上流淌。记得海明曾说过:除了你出生的故乡外,能被你视为第二故乡的地方,便是你生命所归宿的地方。<br>2001年一季度,我从拍摄孟屯河的数千张照片中,精选出60幅(组),分别在成都、理县举办了《孟屯河风情摄影专题展》,展览获得了成功,提高了名不见经转的孟屯河的知名度,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不顾崎岖的山路来到这里。每年大家期间,数千位旅游者都会使仅有的四十多户人家的“上孟一条街”爆满。《旅行者》、《西部观察》、《西藏旅游》、《西南航空》及香港出版的《大旅游》等画册杂志都选登了我的有关孟屯河的图文。<br>作者五年来,深入岷江支流杂古脑河的支流孟屯河,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拍摄了上万张孟屯河谷原始人文自然生态照片,为促进孟屯地区旅游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在2004年初,出版编印了《孟屯河风情》画册。<br>《孟屯河风情》画册虽然是作者对孟屯河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但却是对该地区人文山水客观现实的写意描述,是第一本以图为主,加以精炼的文字,较系统、形象的反映孟屯河谷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宗教文化河嘉绒藏族多姿多彩民俗风情的社会人文画册。《画册》在2004年12月荣获了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铜奖。<br>《孟屯河风情》画册的出版发行,对该地区旅游文化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五一”“十一”大假期间,前往孟屯河的旅游人数就分别达到了四、五千人。然而,就在作者深感欣慰之际,却又被有关方面对孟屯河采取掠夺式的开发,深感震惊,困惑河沉重。在孟屯河下孟回龙桥至上孟木场沟以上仅十多公里的路段上,竟要修建四个以上水电站,回龙电站已基本建成,溯流而上的籽打,绿叶电站已开始动工,在以上的老君,木厂沟电站已在筹划之中。随着水电站的疯狂开发,原来流水清澈见底的下孟回龙滩早已变成砾石遍地干旱的沙石场;木尼寨下那奇绝秀美的田园已成乱石滩。发源于龙嘴雪山的孟屯河仅仅就几十公里,她那古朴自然,碧山秀水的风采,必然会随着小水电站的相继建成而丧失殆尽。“呜呼,如此引水,与竭泽而渔有何区别?!”<br>
<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1/07/161222.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多级小水电的开发,形成多座拦河坝的堵截,造成岷江上游多处河段的断流、“脱水”。汶川绵虒镇,由于福堂水坝的截留,使岷江十多公里断流,这位羌族妇女站在通往西羌第一寨的索桥上,面对干涸的、乱石累累的岷江河床,深感困惑、茫然河忧虑。 向心杰摄于2006年12月3日)<br>
<br>“保护生态环境,合理使用资源”,这条标语在阿坝随处可见。但在开发建设的实际中,我们究竟有没有勇气正视河解决在环保中所存在的严峻问题。森林河流水是维持生态的两大重地。因为有前总理朱镕基所定的“天保”工程,才迫使众人放下斧头,拯救了长江上游的山山岭岭。但现在突然对岷江上游各主、支流水系过度的水电超限透支开发,又使人感到,这样的“圈水”对水资源掠夺式的吞用,是否是同当年乱砍乱伐同出一辄?!<br>岷江已多处断流,连她的支流之支流,也难逃噩运。岷江主要支流杂古脑河的支流孟屯河,这条千万年来所形成的生态绝美的河流、河谷,在短短二三年里,就被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在十多公里河段上,竟要修建四个以上水电站。<br>企业利润的驱使,政府GDP的标榜,使千年流淌的孟屯河毁于一旦,河谷六千多嘉绒藏族同胞长远的根本利益便这样被葬送了......<br>在时光的长河里,我们仅仅是一滴水珠,一朵浪花,这就注定了我们的生命和精神离不开水。为深切看望母亲河的真容。2005年4月至5月,我驾乘残疾人用车,从成都出发,溯岷江而上,经汶川、茂县达黑水;沿其支流杂古脑河达米亚罗;沿杂古脑河支流孟屯河达上游木场沟,进行了实地考察摄影。我们真实的母亲河,水被污染、水被断流,水在哭泣、水在呐喊......<br>我甚至怀疑在岷江上游,现在还有没有一条完整概念的“河流”,难道我们留下给后代的“河流”,都是被截留肢解了的吗?<br>为了让至今仍然歌舞生平,躺在润泽繁荣天府之国家园里的人们对母亲河能有关注之情,我在2005年6月,自建了网站,以《岷江,你将流向何方?》为题,在网上作为环保生态的系列图文报道,无可奈何花落去,我深知:作为弱者的我,在对环保的呼吁呐喊上,仍然是无能为力的弱势个体,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公民,已经是愧对祖先了,现在对母亲的逝去,还是要悲恸哭泣,算是尽一点孝心了。<br>
<br>《孟屯河风情》画册作者 向心杰 2005年12月<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