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多 发表于 2007-3-17 17:24:34

束河古镇开发建设典型经验探析

编辑:周小林<br>
<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3/17/172039.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束河古镇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纳西族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束河古镇已经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和纳西文化交流中心。许多从事皮革加工和其它手工业的人云集在束河,非常繁华热闹,束河皮匠“一根锥子走天下”,足迹远达西藏和印度。周边的宁蒗永宁等地还有束河皮匠发展起来的“皮匠村”。束河古镇是纳西族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至今拥有保存完好的白沙壁画同一时期的明代壁画、明代建筑大觉宫、清代建筑三圣宫等珍贵文物和建筑。它集纳西文化、农耕文化、茶马文化和生态文化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束河古镇素有“雪山下的世外桃源”、“神秘的纳西原生态村落”、“千年清泉之乡”、“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镇”等美誉。1997年12月4日,束河古镇作为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r>
  束河古镇现有近1000户人家,5000人,面积约1平方公里,居住着纳西、汉、藏、白等6个民族。近年来,束河古镇在旅游小城镇建设中,注重科学规划,保护与开发并重,利用地理区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工、商业繁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短短几年间,束河从一个鲜为人知的边陲小镇发展为全国最佳人居环境魅力名镇、全国AAAA级风景旅游区。平均每天游客超过5000人,节假日或黄金周高峰时,每天游客达到1.2万人。年接待游客120万人,年旅游总收入2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800元提高到2005年的4000元,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br>
  束河古镇因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天赐环境,在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友多 发表于 2007-3-17 17:25:54

<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3/17/172512.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
<b>束河古镇开发建设的成功做法</b><br>
<br>
  (一)古镇历史文化保护<br>
  1、风貌保护<br>
  束河古镇的风貌不同于大研古城,也不同于一般村落,有其独特性,保护和维护现有风貌的完整性、独特性,是古镇保护的前提。规划实施中把古镇划分为三个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为古镇核心区,面积约5.42公顷。在此区域内,所有房屋及街道布局都要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整治;二级保护区为核心区外围保护区,面积约15.6公顷。在此区域内,所有建筑不得超过规定样式和高度,混合结构建筑必须穿衣戴帽用瓦屋面覆盖;三级保护区为新城区与古镇的结合带,面积约28.5公顷。在此区域,所有建筑控制标高,使整个古镇与外界自然过渡。三级保护区的划分和实施,使束河古镇的整体建筑风格实现了统一规划;青砖绿瓦、错落有致的纳西传统民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宁静和谐的高原水乡风貌自然形成。<br>
  2、水资源保护和利用<br>
  在不改变龙潭、河道基本状况和防止污染的前提下,一是铺设排污管道,防止生活污水进入沟渠;二是在古镇北侧修建防洪闸坝,拦截洪水,从村东侧泄洪渠道绕引青龙河。三是疏挖清理龙潭;四是增加水源面积;五是增修部分支脉河道,使居民用水更加方便;六是增加青龙河和两个龙潭的“亲水”设计,重点恢复“雪山倒映”、“夜市萤火”、“鱼水亲人”等传统景观。<br>
  3、古建筑保护和利用<br>
  重建龙泉寺和石莲寺,恢复“龙门望月”和“石莲夜读”景观,增加游览点。租用“大觉宫”及其周围的保护片区,创建“茶马古道博物馆”,展示纳西文化、茶马文化、农耕文化和古镇的历史文化。<br>
<br>
  (二)文化开发<br>
  1、挖掘整理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料,利用影视、图书、报刊杂志等载体把束河文化品牌推向社会。<br>
  2、在新区修建文化展演场所,扶持束河村的“纳西古乐队”,组织“茶马文化艺术团”,集中展演茶马古道沿线各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br>
<br>
  (三)探索庭院旅游新模式<br>
  景区开发必然带动铺面开发,而过量的铺面开发又将引起新的视觉污染,并使商品与游客集中在狭小的地段内,不利于古镇的整体保护与开发。根据自身实际,为了在旅游开发中不破坏原有村落风貌,组建了民间旅游合作社,开发“庭院旅游”业务,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定点户”,按一定标准配置服务设施,开辟“庭院旅馆”、“民居客栈”、“庭院商店”、餐饮茶吧、手工作坊、骑马旅游等,带动广大居民参与旅游,增加收入。<br>
  束河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以科学规划突出了生态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产业特色,以独特的魅力、鲜明的特色,走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城镇化道路。

友多 发表于 2007-3-17 17:28:25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3/17/172751.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
<b>束河古镇开发建设的典型经验</b> <br>
  <br>
  (一)依托品牌,实施“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有效手段<br>
  丽江是“世界遗产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丽江老君山景区,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等三项桂冠。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2次会议上,束河古镇以“民居建筑群依山傍水,房舍错落有致,具有典型的纳西古建筑”特点而作为丽江古城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r>
  近年来,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享誉世界,名气越来越大,品牌效应越来越增强。然而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还是丽江古城的核心部分———大研古镇,绝大部分游客对四公里外的束河古镇知之甚少,因为开发建设前的束河古镇仅仅只是一个村落。<br>
  正是凭借束河古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为重现束河茶马古镇的辉煌,发掘旅游新亮点,减轻大研古镇的接待压力,2002年,丽江政府通过招商引资,让昆明鼎业集团与丽江束河古镇结下了不解之缘。束河古镇的开发建设始终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思路,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通过实施束河茶马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被国家有关部门和省政府冠名为“束河模式”,其发展模式被列入“2004年中国经验”,成为中国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的一个成功典范。<br>
  (二)科学规划,坚持用“规划先行”的原则指导旅游小城镇建设<br>
  丽江城市总体规划将其城市性质定位为:以世界遗产为依托的发展中的国际旅游城市;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融山、水、田、城为一体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束河古镇充分传承丽江古城规划布局脉络,通过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延续了古镇的特色。束河古镇的道路和水系紧密相融,因水成街,沿街绕流;依路筑院,依水建房。古镇依山就势布局,没有教条式的方方正正和形式格局的千篇一律,其布局自然灵活,看不到任何人工痕迹,活脱一个自然形成的别致村落。<br>
  (三)突出文化,为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注入灵魂<br>
  束河古镇在开发建设中突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种文化。<br>茶马文化:400多年历史的青龙桥被马蹄打磨得光滑透亮;五花石铺设的石板路从村子向外延伸;店铺里悬挂着昔日的马鞍、皮口袋等马帮用具;酥油茶、藏客、皮匠、铁匠、几座保护民居是当年马锅头的旧宅,马厩、藏獒房、上马石保存完好,“茶马古道博物馆”叙说一段难忘的历史。<br>农耕文化:丛林般的粮架竖立在青龙桥边,这是集体经济时代的遗物,仿佛黑色的竖笛吹奏着古老的歌谣;密集的村镇中掩藏着大片的菜地,高大的楸木把花朵送到半空,月季、蔷薇在路边开放,耕牛卧在溪畔,马在村中穿行,鸡鸣犬吠,一派田园风光。<br>纳西文化:青瓦白墙,人字屋架,“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的典型院落,纳西古乐、东巴文字、纳西歌舞,穿着传统服饰的老人安详地坐在门口,他们似乎是见证过太多的兴衰成败,对眼前的一切抱着一个宠辱不惊的态度。<br>生态文化:站在青龙桥上,可以看见北边玉龙雪山俏丽的主峰,而桥下,是清澈见底的青龙河,村头树荫之中,是涌流不绝的泉水。<br>
  束河古镇不仅保护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千年历史风貌,而且还突出了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茶马古道”从滇南的思茅,经大理、丽江、迪庆直达西藏,经过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海拔从百余米上升到5000多米。在这条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多彩的旅游线中,丽江古城、束河古镇才是惟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这充分说明了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束河古镇所积淀的历史文化的非凡价值。<br>
  (四)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让旅游小城镇居民受益<br>
  广大居民是束河古镇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束河古镇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让当地居民受益。按照“四个一部分”的办法,多方安置就业岗位,共安排解决了326个失去部分土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其中安排保安153人,环卫绿化工人95人,厨师及酒店服务11人,导游及其他的67人。积极引导和鼓励失地农民投身旅游业,使古镇居民成为旅游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目前,已有60多户本地居民从事旅游餐饮业,其中有明显效益的有40多户;已有150多户本地居民出租自家房屋参与商铺经营,仅此一项每年的纯收入就达700多万元。通过古镇的开发,不仅使当地居民经济得到发展,生活得到改善,而且还带动了丽江周边的大理、迪庆等地的部分民众参与到束河古镇的旅游服务业经营之中,并且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br>
  (五)提升品位,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小城镇建设之路<br>
  通过短短三年的开发建设,束河古镇逐步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城镇提升为以旅游业为主的新型城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型城镇化有7大内涵:布局要合理、功能要完善、特色要鲜明、资源要节约、环境要友好、社会要和谐、速度要保证。束河古镇规模虽不大、但功能强、服务体系完备,妥善解决了村镇基础设施和行路、停车以及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等问题。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特别注重历史文化、风景名胜核心区的保护,加大城镇绿化系统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体现社会和谐,让束河农民共享城镇化的成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发展了、生活改善了、钱变多了、日子好过了,旅游小城镇建设就有了可靠的群众基础,就有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束河以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为抓手抓出了成效,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典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束河古镇开发建设典型经验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