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地区民间生态绿哈达奖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4/24/161931.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
项目综述: <br>
<br>
1)项目背景(项目拟解决的问题、问题根源)<br>
<br>
问题根源:<br>
一、目前,全世界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逐步下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短期、局部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还在继续;<br>
二、甘孜州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和中国五大牧区之一,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如:有652种动物,鸟类436种376亚种,中国特有种5种;有哺乳类野生动物125种,占全国的40%,中国特有种44种,占全国的特有种的31%,爬行类特有种5种等。本地区辽阔的草地和茂密的森林资源是长江水源涵养、水质保护的天然屏障,在维系长江流域乃至中国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由于自然生态条件的变化和人类生存对物质的需求,森林、草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面临着严重威胁,许多珍稀物种和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而正在消失。<br>
三、甘孜地区正在成为中国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旅游业是本地的一项“朝阳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对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游客、旅游业经营者、当地原住民和商业活动经营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br>
<br>
拟解决的问题:<br>
一、甘孜地区有很多社区、个人、民间组织不计任何报酬,长期义务从事保护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资源和保护弘扬本土生态文化的工作,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适合本土特点的保护经验,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与困惑:保护能力怎么得到进一步提高和保护技术的有效推广、没有保护设备、缺乏资金等,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br>
二、“绿哈达”奖项目的创建和延续:<br>
1、提倡每一个地球公民都加入到保护行列,保护全人类共同的母亲—地球。<br>
2、达到支持保护工作、倡导和鼓励保护行为、交流保护经验的目的;<br>
3、民族传统生态环境保护经验与现代科学保护技术相结合,逐步探索出一条能复制的保护技术路线并加以推广。能达到以点带面,推动保护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br>
4、通过“绿哈达”奖项目的实施,大力向游客和旅游业经营者宣传保护知识,使游客在走向自然的过程中学习和认识自然的价值,达到自觉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游娱的过程中接受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生态保护教育,推动旅游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协调发展;<br>
<br>
三、素有“世界屋脊”、“江河源地”之称的青藏高原及康巴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一个地球人的神圣职责。在这里开展保护工作,有必要发扬光大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观,宣传并推广科学的生态保护理念、技术,以提高公民社会的环保意识,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和谐发展;<br>
<br>
2)项目目标<br>
一、提高公民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br>
二、建立《甘孜地区社区信息中心》,为在甘孜地区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帮助他们寻找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资助伙伴。<br>
三、促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建立。<br>
四、保护甘孜地区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br>
五、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层社区群众提供可持续的增收机会。<br>
六、逐步建立甘孜地区生态奖基金。<br>
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绿哈达”奖项目独特的资金+项目奖励的民间生态环境保护模式。<br>
七、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br>
<br>
3)项目设计<br>
甘孜地区民间生态保护奖—“绿哈达奖”项目<br>
<br>
实施方案<br>
一、奖项设置<br>
(一)第一届“绿哈达”奖设置3个单项奖,每个单项奖金额人民币3万元,总金额人民币9万元。<br>
(二)第二届“绿哈达”奖设置一、二、三等奖,共十个单项奖,总金额人民币7万元。一等奖1名奖金1.5万元, 二等奖4名奖金各1万元,三等奖5名奖金各0.3万元。<br>
<br>
二、评奖方案<br>
(一)评奖范围及参评要求<br>
评奖范围:<br>
近年来在甘孜州范围内,开展生物多样性和本土生态文化保护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项目,已取得阶段成果、对改善当地环境状况、协调人地关系做出显著贡献、有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均可参评。已获得“绿哈达”奖的项目在三年内不得参加评选。<br>
<br>
参评要求:<br>
奖项的评审特别注重所开展工作的额外性,不包括国家投资项目以及国家工作人员本应从事的本职工作。额外性是指:社区、寺庙、村庄等机构或个人长期义务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取得当地公认的实效,具有可持续性。或虽然是从事环保或生态文化保护等本职工作,但所付出的工作量、工作内容等远远超过其工资收入的也可参加评奖,如基层护林员、退休人员从事的生态环境保护及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弘扬工作等。<br>
<br>
(二)申报方式<br>
采用相关组织、机构、社区推荐和个人自荐的方式,要求所提供的资料和业绩有绝对的真实性。<br>
<br>
(三)申报奖项材料要求<br>
申请人信息:<br>
1、项目负责人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br>
2、联系人姓名、地址、电话传真,推荐人(组织)信息:推荐人姓名或推荐组织名称、单位、地址、电话。<br>
项目材料:1、项目名称;2、项目综述;3、项目地点(县、乡、村);4、项目开始和结束时间;5、项目完成或预计完成时间;6、项目目标;7、目前已取得成果;8、开展项目的动力是什么?9、简要描述项目的成功之处;10、项目团队介绍;11、项目资金来源、额度,资金管理;12、相关图片资料,编号并作简短说明 ;13、对项目的实效性、献身与投入、可持续性分别进行较详细说明。<br>
未实施具体项目的组织(如社区、寺庙)、个人,长期义务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且做出突出贡献,并取得公认的实效、有可持续性,在申报评奖时可适当放宽对申报资料的格式要求,但必须具备所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详细报告,对所开展的保护活动以及取得的成效作全面、详细说明。要求事迹具有绝对真实性,绿色康巴协会及有关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和确认后,可帮助完善评奖资料。<br>
<br>
(四)评审程序<br>
初评:由绿色康巴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对收到的申报项目材料进行初评,评选出10个候选项目进入下一步评奖程序。 <br>
培训:绿色康巴协会将对评选出的10个候选项目或活动的相关人员进行能力建设培训。<br>
实地考察:绿色康巴协会与有关专家将对进入终评的10个候选项目进行实地考察,确认项目的真实性。<br>
终评:由保护国际项目负责人、绿色康巴协会理事、州内知名人士、生态保护专家、基层社区代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13人组成终评委,对评选出的10个入围项目进行综合性评定。<br>
(五)颁奖:每年结合甘孜州内的大型活动进行。<br>
(六)申报时间: 每年4 月20日起到7 月20日止。<br>
<br>
三、项目实施监测<br>
奖励项目指导:由绿色康巴协会对获奖机构或个人进行奖励项目的选定、制定实施方案并指导项目实施。<br>
奖励项目监测:绿色康巴协会将对获奖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监测,并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经费的使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br>
<br>
四、经费使用表<br>
经费预算:2005年,2006年。<br>
<br>
五、财务管理<br>
绿色康巴协会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有专职的会计、出纳,实行秘书长一支笔签字的报帐制度,“绿哈达”项目经费做到了专款专用。<br>
<br>
4)项目运作(包括项目执行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资金来源等)<br>
<br>
一、甘孜州绿色康巴协会的责任和义务<br>
负责本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包括:筹措资金,项目设计,制作宣传资料,利用《甘孜日报》、电视台、中国《发展简报》、NGO信息网等在甘孜州地区18个县的基层社区、政府部门和国内外民间组织中广泛开展“生态奖”项目的宣传工作、<br>
<br>
二、保护国际的责任和义务<br>
资金筹措,协助和指导“绿哈达”奖项目的实施工作。<br>
<br>
三、甘孜州畜牧业科学研究所、州环保局、州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州科学协技术协会、州科技局、州畜牧局、州藏学研究所、州档案管理局、甘孜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部门的责任和义务<br>
提供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支撑,协助 “绿哈达”奖项目的实施工作。<br>
<br>
四、基层民间组织的责任和义务<br>
积极配合“绿哈达”奖项目的实施,申奖材料必须真实,获奖项目要按照《“绿哈达”奖项目实施合同书》开展项目相关工作,项目实施要为高寒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借鉴的典型经验。<br>
<br>
资金来源:<br>
(一)2005、2006年项目投入经费人民币67.92万元。其中:保护国际筹资40万元,绿色康巴协会筹资27.92万元;<br>
(二)2007年度“绿哈奖”项目经费预算33.96万元。其中:申请SEE•TNC生态奖(2007)资金人民币20万元,绿色康巴协会自筹13.96万元。<br>
<br>
5)项目结果(包括社会影响,可量化的生态影响,经济指标)<br>
“绿哈达”奖的创建: <br>
“绿哈达”奖项目的实施为高寒地区民间环保活动提供了一个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型模式。在加强基层社区与国际、国内民间组织的交流,改善项目实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珍稀动、植物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符合康巴地区的风俗民情和群众意愿,所以项目实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关注。<br>
一、项目实施两年来,为甘孜地区筹措了67.92万元的生态保护经费,甘孜州畜牧业科学研究所等技术支撑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累计下派技术人员125人次到基层指导保住工作,使基层社区保护项目具有可持续性。因为民间环保组织最缺乏的就是资金和科学、新颖的环保技术;<br>
二、投入10多万元资金,举办能力建设培训,提高基层社区项目操作能力。搭建交流平台,总结保护经验,将社区传统的保护方法与现代科学的保护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并加以推广。指导基层组织设计出规范、合理的项目实施方案;<br>
三、筹建“甘孜地区民间组织信息交流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建成后,将为本土民间组织、国内外NGO、基金会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达到拓展视野、增强交流、促进合作的目的。<br>
四、第一届“绿哈达”奖评选出三个大奖,通过1年的实施,在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正在进行获奖项目的评估验收;<br>
第二届“绿哈达”奖评选出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目前正在进行获奖项目颁奖和项目设计;<br>
五、举办培训会4次,有56个组织256人参加了培训。 <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