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黎平农民自发保护香禾糯资源
编辑:周小林<br><br>近日,拥有609名会员,覆盖365家农户的黎平县香禾糯协会正式成立,标志着该县农民自觉保护香禾糯遗传资源迈出了关键一步。 <br>香禾糯是黎平县双江、岩洞和从江县高增、往洞一带侗族群众利用当地特殊气候资源、土壤环境,采取传统生态农业技术种植方式延存下来的原产地特殊优良品种系列。传统的香禾糯生产不施用农药、化肥,并在无任何化学污染的环境中种植,具有气味香醇,营养丰富,口感极好等特点,在民间素有“一家蒸饭满寨飘香”的美誉。但由于受到外来稻种推广、耕作技术变化、化学药品进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香禾糯种植面积日渐缩减,有品种灭绝的危险。 <br>为了抢救保护这一优良特产品种系列及其传统栽培种植技术,在国际福特基金会资助下,以贵州大学教学科研人员为主的研究团队在黎平县开展了“贵州传统香禾糯品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侗族社区发展研究”。据研究人员介绍,该项目将生物多样性及本土遗传资源保护模式研究、传统农业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探索与社区可持续发展行动紧密结合,运用农村参与式发展评估的研究方法,通过多方参与机制,研究探索和发展对传统糯稻品种实施有效保护和市场开发的战略方法。 <br>去年3月项目实施以来,科研人员进村入户,开展了涉及传统知识产权、地理标志、农村参与式、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上千人次踊跃参加,提高了当地农民禾糯品种多样性保护意识,树立了传统文化信心,社区对香禾糯种群进行抢救保护和合理开发积极性高涨。目前,全县香禾糯种植总面积约1.5万亩,仅项目核心区坑洞村就达1711.9亩,黄岗村达1430亩,其他地区也有大量种植,并开始产生了一定的市场效益。去年,坑洞村农民吴成龙投入300元种植香禾糯2亩,收入1800元。 <br>为改变生产管理不强、协调不力、价格风险大的状况,切实加强香禾糯的生产、销售以及技术交流等工作,当地村民自发组织了县香禾糯协会。会长吴光杰告诉记者:成立香禾糯协会,可以互相交流种植经验,传授推广技术,沟通和传递市场产品供求信息,抵御各种风险。 <br>长期从事传统知识产权研究的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李发耀认为,当地农民在项目的带动下,已经初步意识到传统知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走上了自觉之路,这对加强社区遗传资源保护,树立侗族群众的民族文化信心,利用传统知识拓展生计方式等都将产生重要作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