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多 发表于 2007-5-16 13:22:44

四川党代会代表高度关注文化强省

编辑:周小林<br><br><b><font color="#f7f709">文化软实力竞争,是以经济为内核的硬实力竞争至一定层面后,必然的升华形态。未来的竞争,将更多地在经济文化交融的格局下展开。<br>
  连日来,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纷纷表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是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关键所在。</font></b><br>
<br>
  <b><font color="#09f7f7">“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font></b><br>
  四川历史悠久,民族风情和文化遗产绚丽多姿,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br>
  对于四川文化发展的现状,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秦莉代表告诉记者:“我们具备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基础条件,但要实现跨越,首先还需转变观念。”<br>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丰富旅游的内涵、扩大旅游的增量、提高旅游的品位和核心竞争力。”四川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代表说,要促进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努力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和效益。<br>
  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结合,将孕育新兴的创意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发范围的扩大和手段的创新,能够有效转移农村人口、帮助农民增收、带动农村消费、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文化由于其独特的属性,与工业、农业以及旅游业的关系已经非常密切。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必将成为四川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樊建川认为。<br>
<br>
  <b><font color="#09f7f7">“产业事业要两翼齐飞”</font><br>
</b>  “全省文化产业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总量偏小,比重偏低,竞争力不强,与四川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称。”秦莉说,文化强省,离不开强实的文化产业支撑;要坚持创新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br>
  “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应当在构建市场体系和培育市场主体两个环节推开。”《四川文学》杂志主编意西泽仁代表说,要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巴蜀特色的优势文化产品。<br>
  代表们强调,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的一体两翼,产业事业要两翼齐飞,在高度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鼓励扶持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生产,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文化标志性工程;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br>
<br>
  <font color="#09f7f7"><b>“大集团带大产业”<br>
</b></font>  代表们一致认为,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坚持“大集团带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在做强做大一批有竞争力的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集团的同时,鼓励、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来自文化部门的党代表提供的数据表明,经过几年努力,以改革为突破口,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文化资源转化全面提速。全省初步形成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演艺为主,涵盖不同领域的多元化产业结构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县、乡、集镇的产业区域布局;初步形成以大型国有文化集团为龙头,多种所有制文化经济实体并存的微观主体框架,文化发展有了坚实依托。<br>
  “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要坚持大集团带大产业的发展思路。”目前,我省已组建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四川出版集团、四川广播电视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党建期刊集团6家集团,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2006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居西部首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党代会代表高度关注文化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