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多 发表于 2007-5-30 16:11:34

三江源干旱化趋势加剧

编辑:周小林<br>
<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5/30/161106.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作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三江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我国、东亚甚至北半球的大气环流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br>青海省气候中心近期发布干旱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2006年三江源地区气温异常偏高,降水明显偏少,成为这一地区罕见的干旱年份。三江源地区近40年来呈现出的干旱化趋势进一步加剧。<br>据青海省气象局多年观测,近40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以每10年0.25摄氏度的速率上升,明显高于青海省年平均气温每10年0.22摄氏度的上升速率,增温趋势十分明显;同时年降水量以每10年2.81毫米的速率减少,而年蒸发量在以每10年5.8毫米的速率增大。<br>青海省气候中心工程师戴升介绍,2006年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0.6摄氏度,较历年均值偏高1.6摄氏度,创造了1961年有气象资料以来的历史极值。这一年中,三江源地区的降水资源量是1550亿立方米,与常年相比偏少119.3亿立方米,低于历年均值1成左右。2006年,三江源地区的罕见干旱证明这一地区的干旱化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br>据了解,三江源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气候干旱化趋势,直接造成了当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这一地区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河流流量明显减少。

友多 发表于 2007-5-30 16:16:36

三江源2006年干旱减水120亿立方米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5/30/161610.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青海省气候中心研究显示,2006年是三江源地区的枯水年,全年降水比常年偏少33.3毫米,约合水资源量120亿立方米。<br>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br>青海省气候中心工程师戴升介绍,2006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平均降水量430.6毫米,折合水资源量1550亿立方米。这一降水量与常年相比偏少33.3毫米,折合水资源量119.3亿立方米,偏少幅度为7.2%。根据青海省平均年降水资源丰枯评定指标,2006年是三江源地区的枯水年份。<br>戴升说,2006年三江源地区春、秋两季降水偏少是造成这一年成为枯水年的主要原因。监测数据表明,2006年三江源地区冬季降水略有偏多,春、秋两季降水偏少,夏季接近常年。在春、秋两季中,三江源地区总降水量较1971年-2000年的平均值分别偏少一成和二成。<br>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预测,今年三江源地区的降水量将接近或达到正常年份,这会对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上游水量,特别是黄河水量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

友多 发表于 2007-5-30 16:18:05

三江源生态监测系统初步建立

<br>
  青海三江源生态工程实施以来,国家相继投入2000余万元进行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目前,三江源地区生态监测系统已经初步建立。<br>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最重要、最脆弱的生态保护区,如果这一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br>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三江源地区曾经是生态监测系统的空白区,生态资料采集、评估等基础工作无法开展。2005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国家已经投入2165万元用于这一地区的生态监测系统的建设。<br>据了解,截至2006年12月,三江源地区已经确定496个生态监测基础站点和14个生态系统综合监测站,完成了2005年度TM卫星遥感解译、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初步评估和数据库的搭建。另外,2006年度草地、森林、湿地、荒漠、气象要素与灾害、水资源、水土保持和环境质量检测、区域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调查等工作也已完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江源干旱化趋势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