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古村落保护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撰文:苑利 编辑:周小林<br><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7/23/232234.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在国外,文化咨询是个相当热门的行业,无论什么企业,也无论启动什么工程,文化咨询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中国似乎并没有这个传统。就像装修时人们愿意付工钱、料钱,但最不愿付咨询费、设计费一样,人们总以为那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虚的东西,不会给人带来任何直接效益,其实这是个误解。一个成功的开发,说到底应建立在成功策划的基础之上。缺少策划,整个开发就会出现偏颇,甚至南辕北辙。所以,加大研究力度,使人们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真正地认识到少数民族村落的真正价值并予以弘扬,才是当前我国从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者所面临的真正任务。<br>
我们认为黔东南地区文化遗产产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开发者缺乏必备的专业性知识有关。在一些地方,人们似乎也意识到了专家指导的重要性,并主动聘请有关专家出谋划策,但由于这些专家只了解本专业情况而缺乏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结果同样导致了开发工作的走样变形。<br>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补救措施:<br>
1.持证上岗。采取开办讲习班、培训班的方式,组织有关领导及旅游开发部门领导系统学习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未经专业学习者不得从事与旅游开发有关的专业性工作;<br>
2.建立项目审批制度。凡准备开发旅游的村镇,必须向有关部门,特别是向有关文物部门提出申请,经专家讨论通过后,方可动工。我们认为今后无论是古村古城镇的开发,还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都必须经过有关专家的充分论证,不能由开发商随意动工。在开发这些文化遗产时,也不能简单地以营利为目的,正确的做法是在保护中搞开发,在开发中求保护。<br>
3.整合地方人才资源,建立相应的开发评估机构。<br>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许多地方同志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很有些想法的,但由于地方政府没有对这部分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于是出现了“开发部门没人懂,懂行专家没人请”这样一个供求关系分离的尴尬局面。在此,我们建议是否可以利用各地社会科学联合会的名义,组建州社会科学院或文化遗产研究所,专门负责各地方文化资源的调研、评估与开发工作。类似机构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获得发展空间。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建议、论证,不但可以为当地旅游开发节约大量资金,同时还可以使相关开发做得更加专业,少走或不走弯路。<br>对文化遗产实施科学保护关键在人才。在中国的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人们之所以屡战屡败,错误连连,原因就是人们尚未意识到或较少意识到文化遗产在地方文化建设、传统道德建设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方面价值,于是便出现了许多诸如拆旧建新、以假乱真、过分包装等旅游开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除政府大力宣传外,还必须从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入手。在招工、招聘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招收一些学有专长的技术人员,而不是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当成一门无需专业的工种。国外经验证明,只有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关人才,加大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力度,才有可能使整个社会更加理性地看待遗产、关爱遗产、保护遗产,使文化遗产在活用过程中发挥出更大作用。<br>
当然,作为文化遗产的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不仅需要有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功底,同时还需要有建筑学、文物学、艺术学、宗教学、环境学等多方面知识,需要有文化遗产学等诸学科的系统介入。这是由文化遗产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社会所建立起来的种种文化联系决定的。事实将会证明,没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全面介入,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入,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也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黔东南古村落保护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b>加强对古村落保护的宣教与推介力度</b><br><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7/23/232743.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
文化遗产教育的核心是遗产的独特性、稀有性和不可再生性,这些特性决定了文化遗产的珍贵程度,也决定了人类必须加大力度保护好这批珍贵遗产的必然性。<br>文化遗产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资源,许多古老艺术品种都是这样,一旦老艺人故去,他所传承的古老技艺也会随着老者的过世而成为历史的绝唱。同样,许多古老村寨如果任其随意翻新,那些具有数百年历史、具有重要历史见证性质的古老建筑就会在我们身边迅速消失。到那个时候,具有千百年历史的古老村落何以证明自己坎坷的身世?何以证明自己所曾经历的辉煌?身世与文化是依了实物而生的,没了实物,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历史也就会就此终结,而终结者正是开发商和缺乏专业知识与经验的村落管理者。不要认为开发就是贡献,事实上恰恰相反,许多古城的毁灭正是由于我们缺少理性的开发造成的。这样的历史教训不能不汲取。<br>保护好文化遗产是整个人类的共同事业,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这就需要我们面向社会,将文化遗产的珍惜性与独特性、脆弱性与不可再生性以及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无可取替的价值与作用,说清楚,讲明白。通过有针对性的遗产教育,告诉每一位公民为什么及怎样做。<br>
文化遗产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遗产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br>
<b>一是针对社会大众的宣教。</b><br>这个层次的教育应充分考虑到宣教对象的接受能力与审美情趣,要通过各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将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等,如实地告诉给社会的每一分子。至少让人们在行为之前,能够在内心做出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是某个人的行为,而是遗产所有者全民的行动,只有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全体国民的共识,人类才有可能真正地善待遗产,并避免灾难的发生。<br>
在宣传、推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时,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从心理上彻底澄清少数民族文化落后的观念。将少数民族创造的各种价值说清楚,讲明白。<br><b>二是针对管理层的决策性宣教。</b><br>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能否落到实处,管理决策层的认同是关键。实践证明,对文化遗产造成重大威胁的往往不是普通民众,而是那些经常发出错误判断的决策层。如景区内私搭乱建问题,景点错位开发问题等等,都是由决策者的错误判断和一己之私造成的。因此,加强对决策层的宣教力度,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br>
从我们所掌握的资料看,目前决策层的决策失误主要出现在对文化遗产地的过度开发上。<br>
对文化遗产实施旅游开发已经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适度的开发不但可以获取丰厚的回报,同时还可以通过观光使更多的人认识并善待文化遗产。但现在的问题是文化遗产具有艺术、历史、文化、科技等多方面价值,而且,这些价值已远远超过文化遗产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只是由于这些价值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很难即时贴现,所以常常为人类所忽略。而对文化遗产的错位开发,恰恰破坏了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这种舍大求小,丢了西瓜去拣芝麻的做法,与其说是决策层的失误,不如说是我们针对决策层遗产教育的失误。在今后的针对决策层的遗产教育过程中,要将文化遗产的多方面价值讲足,讲透,为决策层的最终决策,提供理论上的参考。<br>
此外,各级领导即或从经济角度出发来讨论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时,也应该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分为两部分来理解,即:一部分是开发所获经济价值,如景点的门票收入、表演收入等等;另一部分则是文化遗产所带来的间接价值。如:观光旅游所带来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各业的间接收入;除此之外,在计算文化遗产带给人们的经济价值时,还应该考虑到文化遗产知名度本身所带来的各种隐性收入。如人们常常会通过对某一地方文化遗产的认同进而实现对遗产地这一方水土的认同。这样一来,不但地方知名度会随之攀升,地方经济也会因文化遗产的知名度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br>
在决策层遗产教育的宣教过程中,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执法过程的规范化,是必须提及的问题。外来文化的盲目引进、楼堂馆所工程的放任批复、人文及自然景观的肆意破坏,都是决策过程缺乏科学指导造成的。营建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家咨询队伍、颁布一批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条文、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将是今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任务。<br>
<b>三是针对研究人员的专业宣教。</b><br>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宣教对象都具有专家学者的层级,对文化遗产的价值都有着相当深入的理解,但与国际社会数百年的保护经验相比,与国际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相比,我们仍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只有抱着虚心好学的态度,我们才有可能从广泛的国际交流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经验,才有可能保证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br>
专业管理层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全国性技术交流平台,借以促进信息及高科技成果的全球共享。<br>
宣教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树立大品牌意识以强化旅游宣传及促销工作。促销的目的在于利用强大的宣传促销攻势,将自己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游客渴望旅游的动机。<br>
下面,再让我们评析一下贵州省旅游行业对外宣传、推介工作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综合考量贵州省旅游行业的对外宣传、推介工作,可以说美中尚有不足。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br>
一是截至目前为止,贵州省有关部门在贵州省旅游资源的整体包装、整体宣传、整体推介方面尚显力度不足。<br>
推介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目标明确的定向性的硬性推介,一种是目标并不明确的、追求长期效益的非定向性的柔性推介。定向性的硬性推介既可以是在适当的时间举办各种旅游交易会、新闻推介会,也可以是在旅游黄金周承办各种大型民俗活动。而非定向性的柔性推介则主要是利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艺术家的绘画成果、摄影家的摄影成果、新闻记者的采访成果、上级权威部门组织的评比成果等为自己的旅游产品造势。作为旅游行业,最容易利用的就是通过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宜居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通过参与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申报工作等柔性工程来扩大自己的影响。柔性宣传的最大优点是投入少,产出高,影响大,再加之它是权威机构或权威人士对自己产品所进行的客观评价,所以评语的附加值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长效性。是贫困地区宣传自己、推介自己的最好方式。<br>除上述的两种宣传推介方式外,贵州省有关部门还可通过在主要客源地设立接待窗口或办事处的方式积极招揽客源。目前贵州旅游产业启动艰难的原因不在产品,而在客源。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解决贵州旅游资源“久在深闺人未识”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仅就旅游业人员投入来说,也应将绝大部分人员投在招揽客源的窗口部门而不是观光地的接待部门。当下将人力资源主要投在接待部门的做法显然值得商榷。此外,目前的推介、宣传、招揽客源的工作应主要集中在广州、上海、北京等白领阶层较为集中的地区。因为这些具有小资情调的城市白领已经具备了欣赏俗文化的审美能力与消费能力。他们应该是中国民俗旅游产业链中最强有力的消费终端。将工作重心设在上述大城市更容易产生较高的经济回报。而范围更广大的民众阶层,甚至包括腰缠万贯的百万富翁,都需要由他们来带动。这是由审美水平决定的,强求不得。在海外,日本、韩国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已经具备了此种欣赏能力与消费能力,他们是贵州民俗旅游市场中最大的海外消费主体。欧美虽地域遥远,但酷爱探险的欧美游客仍会占有不菲的份额,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在旅游策划中寻找出足以刺激起他们探险欲望的文化因子。针对海外市场的宣传推介工作,最好交由所驻国国际旅行社来担当,我们的任务主要是刺激旅行社的购买欲望。而针对这些国家潜在旅游群体的宣传工作,则应通过所在国大众媒体的宣传来实现。通常,邀请所在国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前来采风,便是一个比较经济的做法。<br>
贵州旅游推介工作不能简单地学习大城市。大城市旅游接待设施齐全,没有旅馆、行程的安排与介绍并不会影响到游客的出行欲望。但贵州各景点的交通状况如何?吃住条件如何?对此,外地游客并不清楚,如果按现有做法只介绍景点,不介绍相应的旅游线路、交通方式、住宿方式以及联系方式,一般的游客很难擅自前往。因此,贵州在介绍本土旅游资源时,必须同时将相关情况及联系方式一并介绍给游客,使游客在出行之前便对旅游目的地了如指掌。
黔东南古村落保护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b>整合人力资源,团结起来办大事</b><br><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7/23/233331.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
贵州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加之抗战时期大后方学术传统的影响,所以,自建国以来,贵州的传统文化研究便一直与云南、广西等省区一道,一直走在中国学术界的前头。目前,贵州地区的这一学术传统虽有继承,但由于缺少上级部门的统一整合,所以很难形成合力。而在贵州省文化遗产产业化亟待发展的今天,恰恰需要在有关部门的统一协调下结束各自为政的历史,将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重新整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为贵州省文化遗产产业化作出学术界所应做出的贡献。否则,贵州省文化遗产产业化工作很难有序推进。以目前贵州各旅游景区介绍性书目的出版工作为例。在我们的调查中,贵州一些旅游景点目前已经注意到了旅游景区介绍性书目的出版问题,但层次不高,体系混乱,很不系统,而更多地方的行政部门似乎还没有意识到相关工作的重要性。这显然放弃了一个贵州省宣传自己、推介自己的机会。如果贵州省学术界能在贵州省委宣传部的统一指导、协调下,整合起所有有生力量,为贵州省所有旅游景点出版一套50卷本的旅游推介丛书,贵州省旅游产品的品质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系统运作比较规范,且投入低,见效快,只需投入一笔启动资金,便可通过进入市场运作,并在二~三年的时间里收回所有投入。我们以为如果贵州省学术界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开发与活用等问题上能够团结起来,贵州省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就会出现新的起色。关键的问题是设计出一些好的选题以解决贵州本土文化产业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课题既可以是有关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条例建设方面的,也可以是旅游产品设计规划方面的;既可以是基础理论的,也可以是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普查的。贵州是中国西部为数不多的文化大省,每年抽出一定经费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的研究,这对于发挥自己长处,以文化立省,不但必要,而且及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06年旅游业的主题是“中国乡村旅游年”,这对于贵州这个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乡村的文化大省,可以说是一个百年不遇的良机,希望贵州省委省政府应巧借东风,顺势而上。<br>
整合人力资源的另外一个理由是贵州省文化遗产就像一盘散落的珍珠,分布在全省各地,就其个体价值来讲,十分有限,但如果能将这些相对分散的珍珠整合在一起,穿成一付项链,便会价值连城。而这种跨地区、跨县市的工作,只能由它的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协调。传统的占山为王的做法在当今日益开放的旅游业中不可能产生大的效益。<br>
除学术力量的统合外,省委省政府还有必要在对外推介、宣传等方面给予通盘考虑。如在北京举办的各种旅游推介活动中,人们很容易找到云南、海南、桂林的,但却很难看到有关贵州旅游资源方面的推介报道。其实,贵州无论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亚于云南等兄弟省份。但由于宣传推介工作缺少统合,所以很难营造出一个宏大的气势,所以,能够组团从北京到贵州来的旅游团队并不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不在下面的县市,而在于省级相关部门。因为地方县市确实没有那么大的精力与财力分别在全国各大城市招商引资。这种工作只能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共同完成。希望省委省政府能给予相关部门以更大的人力与财力方面的支持与投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