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多 发表于 2007-7-30 22:21:53

黔东南:叫响“原生态”品牌!

撰文:罗茜 编辑:周小林<br>
<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7/30/221959.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b><font color="#f7f709">对于多元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使黔东南实现了“木头财政”向“旅游活州”的转变—— 黔东南 叫响“原生态”品牌! <br>
  2007年7月23日,黔东南州原生态艺术节在凯里隆重开幕,由此拉开了在全州境内总体展示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序幕。黔东南再次成为了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font></b><br>
<br>
  <b><font color="#09f7f7">从“木头财政”到“旅游活州”</font></b> <br>
  长期以来,境内许多县市财政倚重林业收入。到1998年,全国实施“天保工程”,禁砍天然林,限伐人工林。各县市急于寻找新财源和新出路,不约而同为粗放型经营的高耗能企业敞开了大门。但这种只顾及眼前利益而饮鸩止渴的办法也只维持了几年。国家明文严控高耗能行业无序发展以后,黔东南近百家高耗能企业全线崩溃。<br>
  黔东南发展,路在何方?黔东南州州委州政府决策者的目光落到了黔东南民族文化和保护完整的自然生态上。这些是原生态旅游资源,它无可替代,最有卖点,最具转换为资本优势的上升空间。黔东南州决定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地位,将旅游业培植成为了新的支柱产业。<br>
<br>
  <b><font color="#09f7f7">在文化自觉中找到出路</font></b> <br>
  州府凯里2004年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前正在打造贵州东南部旅游集散地品牌。黎平县是黔东南州侗族同胞聚居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该县着力打造“侗都”品牌;从江县做起了侗族大歌的大文章。另外,雷山县、台江县等以丰富多彩的原生态苗族文化为依托,做大做强县域原生态旅游。<br>
  1999年,黔东南州首次由官方举办的“凯里国际芦笙节”在众人惊艳的目光中隆重开幕。此后,各县市依托传统节日文化,举办了不少享誉国内外的“原生态文化节日”。台江的“苗族姊妹节”,黎平的“侗族文化节”,榕江的“萨玛节”,从江的“侗族大歌节”,雷山的“苗年文化周”等,多层次地呈现了黔东南多元民族文化。<br>
  这些节日的举办,在挖掘和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同时,使各族人民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增强了民族文化自豪感。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的无穷魅力,扩大了黔东南的影响。<br>
<br>
  <b><font color="#09f7f7">原生态文化惠及百姓</font></b> <br>
  凯里南花苗寨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如今它成了巴拉河风景区一个著名的景点,在国内知名度极高。<br>
  当地的群众不仅与远方来客打交道时游刃有余,还成了弄潮商海的好手。他们把民族工艺品、民族饰品拿出来,开旅游纪念品商店,每一年都会因此获得一笔很可观的收入。条件更好些的,还开“农家乐”、搞餐饮、旅店住宿等,这样获得的利润更加丰厚。南花人富了!<br>
  南花苗寨的变化,仅是黔东南州许许多多民族旅游村寨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当一批批的游客踏进黔东南的民族村寨时,各族群众发现了自身民族文化潜在的巨大的价值,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他们也找到了发家致富的新门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黔东南:叫响“原生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