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多 发表于 2007-8-7 11:23:27

迪庆生态立州战略取得喜人变化

编辑:周小林<br>
<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8/07/112124.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font color="#09f7f7">夏日的迪庆高原,从金沙江虎跳峡到澜沧江畔,从滇金丝猴的故乡萨玛阁到名闻遐迩的梅里雪山,莽莽林海满目苍翠,五彩草甸不时映入眼帘。青山绿水,莺飞草长,香格里拉的景色格外美丽迷人。 <br>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带来的喜人变化。州林业局提供的资料中显示,2006年二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全州森林覆盖率为73.9%,高居全省首位。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全州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8.5个百分点。 <br>在历届州委、州政府不断深化对州情认识的基础上,迪庆州近几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提出并一以贯之实施“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战略,使落后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迪庆州州委书记齐扎拉在接受采访时,道出了对生态环境建设在迪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的认识。他说:“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香格里拉品牌,就没有迪庆的未来发展,生态是迪庆的立州之本。” <br>
</font><br><b><font color="#f7f709">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未来</font></b> <br>迪庆州位于金沙江、澜沧江中上游,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被列入“遗产地”的8大片区中,仅迪庆州境内就分布着白茫——梅里雪山、哈巴雪山、千湖山、红山等4大片区。金沙江、澜沧江分别流经迪庆州430公里和250公里,另有180多条支流汇入“两江”。特殊的地质地貌和地理环境,决定了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对迪庆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还关系到金沙江中下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澜沧江流域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br>迪庆又是令人向往的“香格里拉”,在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经济圈中处于核心地位。“香格里拉”这个世界级的品牌的核心内涵之一便是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是“世外桃源”。要维护“香格里拉”的美名,不断提升“香格里拉”的品牌形象,保护生态环境成为“第一要务”。 <br>鉴于对州情认识的不断深化,迪庆州委、州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立州之本,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生态立州”的响亮口号,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之中。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到现在,全州直接投入林业建设的资金达到4亿元,省里下达的天然林保护任务为150公顷,实际完成保护面积172.2万公顷。迪庆州建立了白茫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碧塔海、纳帕海、哈巴雪山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2万公顷,占全州总面积的13.4%,同时还组建了22个国有林场,切实保护和管理了森林资源,并通过实施以电代煤、以气代柴、建沼气池、利用太阳能等一系列措施节能,有效降低了森林资源低价值消耗。 <br>在德钦,一位名叫扎西尼玛的藏民告诉记者,过去每家每户1年至少要烧掉一卡车约10立方米左右的木柴,在政府帮助下用上太阳能之后,喂牲畜的热水解决了,人还可以经常洗澡,村民普遍使用电饭煲、电烧锅做饭,乱砍滥伐森林的情况没有了。 <br>据介绍,天然林禁伐以后,全州的商品材采伐指标调整为零。“十五”期间,省里下达给迪庆州的民用材采伐指标是440.94万立方米,实际批准采伐166万立方米,占省下达指标的37.6%,其中农牧民烧柴140万立方米,自用材25万立方米。到目前,全州已建成沼气池2万多口,节柴灶近2万眼,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万多平方米,每年至少节约薪柴10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的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目标。 <br>
<br><b><font color="#f7f709">“三退”工程造就青山绿水 <br>
</font></b> 据介绍,迪庆州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人还山“三退”工程,促进迪庆高原处处显现出青山绿水。 <br>“过去香格里拉县城所在地建塘镇周围的山是光秃秃的,经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绿化造林以后,山峦重新披上了绿装。”州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边介绍边用手指着远处说:“你看,这是白鸡寺山,那是五凤山、吉勒山、卡拉山。”记者登上江克山远眺,满目苍翠尽收眼底。 <br>在三坝乡安南村委会,记者看到彝家山寨规范种植的退耕林地,用刀砍成的木片,把退耕林地围得方圆周正。村民说,他们种庄稼都没这样规范。 <br>结合退耕还林的实施,香格里拉县在金沙江河谷地带大力推广种植蚕桑,目前蚕桑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沿江农民养蚕收入超过百万元。维西县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木10万亩、名贵药材8000亩,目前已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到目前,全州累计投入退耕还林资金14752万元,完成退耕还林面积31.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5万亩、荒山地造林16万亩。退耕还林使全州3个县、29个乡镇、96个村、37389户农户受益。同时,还完成人工造林5.35万亩,封山育林52万亩,公益林建设185.2万亩。 <br>在德钦县记者了解到,从2003年以来,佛山乡卖掉山羊改养生猪、家禽。政府采取农户卖1只羊政府给予补助15元的政策,促进畜牧业养殖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确保了退牧还草、保护生态,而且有效提高了畜牧业的质量。到目前,全乡已累计卖掉2万多只山羊。据州农牧局负责人介绍说,近几年来,州里通过采取划出禁牧区,实行围栏饲养、人工造林等措施,有效整合了草场资源。到目前,全州累计完成退牧还草面积400万亩。 <br>迪庆州保护生态环境的另一重要措施是“退人还山”。从2002年以来,全州累计转移输出劳动力4万多人,不仅减轻了人口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且还培育起了增加收入新的支柱产业。去年,全州劳务输出实现收入突破1亿元。 <br>
<br><b><font color="#f7f709">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三赢”</font></b> <br>在香格里拉县著名的旅游风景区纳帕海记者看到,建塘镇贡兵村藏民几十年采石挖砂留下的痕迹已经荡然无存,展现在眼前的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据了解,居住在纳帕海周围的贡兵村藏民,从解放以来就一直以采石挖砂为生,到20世纪90年代末,全村靠采石挖砂户均收入2.5万元。采石挖砂虽然获得了丰厚回报,但却严重破坏了生态。2001年,州县果断作出决定,停止在纳帕海周围采石挖砂。 停止采石挖砂以后,县里及时解决了村民的人畜饮水问题,使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同时,实施了“纳帕海高原农业生态保护与发展项目”,引导藏民参与发展旅游服务业,培植起了新的替代产业。村民七林农布高兴地告诉说:“现在我们不再去采石挖砂,生活也比过去好多了。” <br>就像贡兵村藏民一样,迪庆州通过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走出了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的“三赢”路子。5年来,全州经济总量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br>梅里雪山峡谷是与神山同样神圣的土地,早在1848年随着法国传教士进入德钦,将法国酿酒葡萄品种和酿酒技术也带到了雪域高原。天然林禁伐以后,德钦县失去了曾一度支撑地方财政的财源。面对这一现实,该县切实调整发展思路,走上“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瞄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上百年葡萄种植和酿酒工艺,把葡萄作为优化农业结构,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抓手”,到目前,已种植葡萄3000亩。去年,全县葡萄总产量达814吨,总产值352万元。 <br>同时,州委、州政府以“三江并流”核心区独具特色的优美环境和“香格里拉”品牌为依托,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向中外游客展示了迪庆高原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去年,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增加到330.9万人次,出现了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的新气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迪庆生态立州战略取得喜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