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 四川小型冰川将成回忆?
编辑:周小林<br><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8/17/151803.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图为距离大城市最近的海螺沟低海拔冰川)<br>
<br><font color="#f7f709">短短两个月时间,智利南部一个面积约10个足球场的冰川湖突然神秘消失,科学家考察后发现,导致这个冰川湖消失的罪魁祸首是全球变暖。<br>
与此同时,美国一项新的研究结果显示,一直到本世纪末,为全球海平面上升作出“主要贡献”的,都将是那些较小的冰川和冰帽等,而不是南北两极的巨大冰盖。<br>
全球变暖,冰川正在被慢慢蚕食。日前,中科院山地所冰川专家张文敬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全球变暖的大气候下,冰川消退是无法避免的现象,但和那些海拔高、面积大的冰川相比,四川的大量小型冰川面临的威胁更大,“可能几十年后,它们都将成为回忆。”</font><br>
<br>
<font color="#09f7f7"><b>小型冰川,让我再看你一眼</b><br>
</font> 第一次进入海子山的人,都会被它独特的地貌所震撼。海子山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峰果银日则海拔为5020米,共有1145个大小海子,规模密度在我国独一无二。除了沟谷有森林,海子山内有一半都是湿地草甸和灌丛,湿地面积约有1400平方公里,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之一,生态功能非常完整。最难得的是,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青藏高原的众多湿地都面临着退化的危险,但海子山自然保护区调查发现,这里的湿地却没有明显退化的迹象。<br>
即便如此,有一个细节张文敬却看得很真切:和海螺沟、达古冰川、雪宝顶、雀儿山等地的冰川一样,海子山的小型冰川正面临消失的危险。“这些海拔6000米以下的小冰川,都处于逐年消退的状态,每年消退的速度比海螺沟这样的大型冰川要快在20米左右。雪宝顶的冰川缩小速度更快,近10年退化长度超过了1公里,变薄超过5米。”<br>
研究显示,近二三十年来,我国西部有82.2%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不同山区冰川的面积缩小比例在2%至18%。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冰川将会持续萎缩,冰川融水径流将持续增加,而当冰川规模缩小到一定程度后,冰川径流势必又趋于减少,这将对西部水资源、气候等产生重大影响。“以前四川盆地汛期‘西涝东旱’为主的降水格局,如今已经不明显,取而代之的是干旱等极端异常气候。”<br>
<br>
<b><font color="#09f7f7">优化环境:长期而紧迫的工作<br>
</font></b> “冰川自身有一个衰退期,但人为破坏很可能会使这种衰退加剧。无论冰川变与不变,人类都应该优化自己的环境。”张文敬说。<br>
专家分析,在气象要素中,气温和降水与冰川进退变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冰川进退变化的气象要素中,最关键的是温度。专家认为,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是立即显现的,有一个滞后的过程,也就是说,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反映出来。中小型冰川比大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反应灵敏,滞后时间也短,从近百年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以看出,川西多数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滞后时间在10-20年之间。<br>
为查清近二三十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冰川资源的变化情况,今年5月底,“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正式启动。这是我国继1978年的冰川编目工作后,开展的第二次冰川资源调查。<br>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西部冰川已经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虽然科学家对近期冰川变化开展了一些研究,但由于监测冰川数量有限,目前还无法全面评估西部冰川变化的总体情况,更无法定量评估西部特别是西北干旱区冰川退缩对水资源的影响。”<br>
专家认为,冰川是动态资源,定期开展冰川资源调查,建立冰川动态信息档案,是保存可能消失的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 <br>
<br>
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启动
编辑:周小林<br><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8/17/153713.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图为距离大城市最近的海螺沟冰川群)<br>
<br>2007年5月22日,由中国科技部支持、中科院牵头的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冰川资源的第二次调查工作将进入系统性、长期性和完整性的新阶段。以施雅风、孙鸿烈、陈宜瑜、李吉均院士为顾问的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的开展,将极大地促进冰川变化监测与冰川变化对水资源影响评估方法的提高,使我国冰川学研究迈向世界先进水平;将更加科学有效地监测西部冰川灾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将查清在气候加速变暖情况下我国西部冰川资源的变化状况,为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防灾减灾、旅游开发规划等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br>据该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介绍,冰川是我国西部特有的自然景观,也是水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自然生态环境演变与干旱区绿洲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br>据2002年完成的第一次冰川编目统计,我国有冰川46298条,总面积59406平方千米,占全球中、低纬度冰川面积的50%以上,总冰储量为5590立方千米,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横贯亚洲中部的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br>我国西部冰川分布区是亚洲10条大江大河(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怒江、澜沧江、伊犁河、额尔齐斯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等)的水资源源头区,冰雪对这些江河水资源的形成与变化有着十分突出的影响。中国境内的冰川每年提供的融水量达604.7×108立方米, 与黄河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相当。在西北内陆干旱区,冰川融水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如塔里木河各源流区冰川融水补给比例多达30-80%左右。正是由于冰雪的存在,才使得我国深居内陆腹地的干旱区形成了许多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洲,也使得我国干旱区有别于世界上其它地带性干旱区。这种冰雪-绿洲景观及其相关的水文和生态系统稳定和持续存在的核心是冰雪,没有冰雪就没有绿洲,也就没有在那里千百年来生息的人民。<br>冰川是气候的产物,对气候变暖高度敏感。据我国科学家近期对中国西部有限地区的研究显示,近30-40年来,中国西部有82.2%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不同山区冰川的面积缩小比例在2-18%左右。对代表性流域冰川变化及其影响的分析,发现在近期气候处于暖湿变化明显的天山南坡地区,出山径流增加量中的1/3以上来自冰川退缩增加的冰川融水。预估本世纪全球持续变暖,升温可能达到1.4-5.8℃,冰川将会继续萎缩,冰川融水径流必将持续增加,随着冰川规模的不断缩小,冰川径流势必趋于减少,其影响将是深远的。<br>该项目的开展,将更加有效科学地监测西部冰川灾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中国西部交通干线,如川-藏、中-尼、中-巴、新-藏、独(山子)-库(车)等公路通过区是冰川及与冰川有关灾害的集中分布区,冰川灾害活动频繁、危害严重,对这些地区正常的交通运行、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带来了重大影响。西部冰川灾害主要表现为冰川(碛)湖突发洪水、冰川泥石流等。已知冰川湖溃决洪水多发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阿克苏河河源区、叶尔羌河河源区、喜马拉雅山北坡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如喜马拉雅山北坡已鉴别出的危险冰川湖在34个以上,近50年来喜马拉雅山中段冰川湖至少发生过20次较大的溃决事件,其灾害不仅危及国内,而且波及尼泊尔。据估计近数十年来这些地区的冰川灾害造成的损失在数百亿元以上,冰川灾害已成为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近期一些地区的冰川灾害可能进入了一个高发期,如2004年2月阿尼玛卿上西北侧冰川末端冰崩混合下游冰川沉积物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该湖坝体于2005年7月溃决形成突发洪水事件,这种现象之前在该地区不曾有过记载。<br>该项目是以冰川编目为核心内容、以冰川变化监测为主要手段、以典型调查为主要途径的第二次冰川资源综合清查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很强、应用广泛的科技支撑工作。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建立的冰川动态信息资源是准确认识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是高分辨率揭示过去全球变化丰富信息的基础资源,是精确辨析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重要数据。第二,全面开展新一轮我国冰川资源清查工作,可尽快获取在西部地区水资源持续利用和减灾防灾研究中各方至为关切和迫切需求的冰川变化基本信息,服务于西部发展。第三,冰川学、冰川水文与水资源、冰川灾害等研究,迫切需要系统、及时更新的冰川动态变化的观测数据支持。第四,冰川是动态资源,定期开展冰川资源调查,建立冰川动态信息档案,是保存可能消失的信息资源的最佳途径。<br>为配合此次调查工作,中国科学院也立项开展了“西部冰川变化监测及其影响评估方法研究”,以不同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基础,通过对中国西部不同类型典型冰川区的定位观测、现场验证,构建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冰川分布与动力特征的提取方法;通过增加更多数量冰川的厚度测量,建立适合不同规模冰川的储量估算方法;以典型观测冰川积累、消融、气象、水文等观测为基础,建立冰川融水计算模型及流域尺度冰川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分析模型,评估典型冰川流域冰川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预测其可能的变化趋势,为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冰川变化影响评估提供一套集成的方法。<br>中国的冰川编目始于1978年,以施雅风院士、李吉均院士、谢自楚教授等代表中国参与该年度召开的国际冰川编目工作会议为标志。在施雅风、秦大河、谢自楚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推动和组织下,开始了系统的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工作,在50多名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于2002年全部完成了工程浩大的12卷23册《中国冰川目录》及其附图的编制和公开出版。这项基础性工作成果获得了2005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根据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局公布的结果,中国是四大冰川分布国中(加拿大、美国、俄罗斯、中国)唯一按世界冰川编目规范完成冰川目录编制的国家。这套冰川编目数据在我国西部及地区性水资源评估与利用规划、水电开发、旅游开发、防灾减灾对策制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为我国区域冰川学、冰川水文与水资源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r>第一次冰川编目给出的冰川数据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的冰川状况,但近20、30多年来,受全球变暖影响,中国西部的冰川已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即使对近期冰川变化开展了研究,但由于监测冰川数量有限,过程研究缺乏,目前还无法全面评估西部冰川变化的总体状况,更无法定量评估西部特别是西北干旱区冰川退缩对水资源的影响。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科技部基础司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计划、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在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做出适时安排,支持开展新一轮冰川资源清查工作,并形成与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可资对比的基础信息资源,为全面、系统认识气候变化对我国冰川资源的影响以及冰川变化对我国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和最新认识。 <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