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模式"成世界文化遗产有效管理开发典范
撰文:李秀春 编辑:周小林<br><br>“丽江模式”是世界文化遗产有效管理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典范,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第五届年会的共识。 <br>2001年10月8日至18日,来自22个国家的400多位代表欢聚丽江,就“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业、遗产地管理者之间的合作模式”进行广泛研讨。大家对中国丽江古城保护行动计划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丽江模式”为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业开发提供了典范。 <br>采访记者了解到,在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初,并未抱着商业目的,而纯粹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云南省原省长和志强在《保护丽江古城记》这篇文章中,详细记述了1949年以来,丽江人保护古城的情况。丽江古城申遗成功,给丽江人带来了无比的喜悦,但冷静下来,丽江人感到这更是一种责任,保护古城的责任。10年间,丽江已累计投入近10亿元资金用于保护古城。丽江古城申遗成功,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确实给古城带来了巨大商机。丽江人在有效保护管理古城的同时,不失时机地经营古城,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旅游业开发的“丽江模式”。 <br>“丽江是一个活见证,它证明旅游业可以给居住在文化遗产区内及附近社区的人民带来不可限量的经济发展机遇。”2001年10月8日,出席在丽江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第五届年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顾问理查德先生,结合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实际,对旅游业与文化遗产进行了精辟论述。他第一次来到丽江是1996年丽江“2·3”地震以后,当时他就认为丽江古城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以后的几年间,理查德先生多次来到丽江,目睹了丽江人保护遗产、经营古城的情况。他说,近年来丽江经历了新的发展,丰富了丽江人民的生活。“最令人赞赏的是,这种新的发展没有抹去世界文化遗产大研古城及附近的束河、白沙的历史个性。丽江古城依靠传统的基础、古老的工艺及纳西族的智慧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其历史的真实性得到了高度重现。” <br>丽江古城居住着6200多户、2.5万多以纳西族为主的居民。古城内独具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东巴象形文字、纳西古乐、三眼井、河灯漂放、民族打跳以及五彩石路等10大景观,使之成为融自然、历史、民族文化为一体的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br>1996年2月3日发生里氏7级大地震以后,丽江人按照“原貌恢复、修旧如旧”和“切实保护古城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的原则,对古城进行了恢复重建。联合国专家多次到丽江考察后认为:“丽江的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丽江古城自1997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以来丽江品牌的确立和由此带来的旅游业的发展。” <br>理查德先生说:“旅游业具有毁灭性,它能招致脆弱的文化和自然资源退化。鉴于旅游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我们也不愿意阻挡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同样清楚的事实是,一旦我们宝贵的资源由于过度使用和滥用而遭到破坏,就再也无法再生。”丽江古城申遗成功10年创造的“丽江模式”,科学地处理了保护与经营这个两难问题。 <br>北欧遗产办公室主任克瑞思·安钧森女士说:“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日益突出,正因为有了文化遗产对旅游业发展的奠基作用,旅游业才有可能创造利润,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资金。若没有人关注文化遗产,也没有人受益于文化遗产,那么这样的文化遗产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若对文化遗产没有持续性的经营管理,旅游业将丧失发展潜能。”正是因为丽江人关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夯实了旅游业的基础。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为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文化遗产提供资金保障。 <br>文化遗产地的文化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文化景观的价值远远大于能衡量的经济指标。丽江在保护丽江古城文化景观、促进旅游业与文化遗产协调发展方面,时刻具有紧迫感,并探索出了联合国公认的、属于全世界的“丽江模式”,为丽江软实力的进一步加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稳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br><br><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