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者记录下梅里雪山的消融
撰文:周雷 浦超 编辑:周小林<br><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9/23/135857.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font color="#f7f709">70多年前,一位叫做约瑟夫·洛克的美国人在中国云南西北部探险,拍摄了3000多张人文地理照片,其中大量是关于滇西北梅里雪山区域的自然生态记录,洛克无意中成为一个标尺,得以记录一个长时序的神圣消融。 <br>70多年以后,云南省气象局副局长程建刚在2007年8月见到记者时,忧心忡忡地提到一个事实:梅里雪山、明永冰川等藏区胜景消融速度在加快,它正离我们远去,尽管作为神山它一直不曾走近俗人的世界。 <br>程建刚是一个严肃的气象学家、自然科学家,他对滇西北的研究极为深入,他告诉记者,自己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用一个气象学意义上的分析方程,预测了梅里雪山的“来世”,它的消融速度快地让人难以置信。 <br>由于此项研究正在关键阶段,加上研究结果可能蕴涵的政治性,程建刚没有提供神圣消融的技术细节,以及他长年累月在滇西北考察得到的第一手影像资料,他只是告诉了记者一个重要的年份--80年。余下的细节,记者决定通过重读自己积累了5年的亲身采访记录和现场走访解决。</font> <br>
<br>
<b><font color="#09f7f7">雪山消融的定量证据</font></b> <br>2002年,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的生物学家木保山举办了滇西北生态变迁摄影展,在洛克行走滇西北70年后,他来到洛克走过的地方,重新把那些山脉和村庄摄入镜头,试图通过镜头记录的直观变化来反映近一个世纪以来滇西北生态变化的事实。 <br>记者当时对此事进行了详细跟踪,也因此一直关注梅里雪山融化的事情,通过重读记者当时的采访笔记,提取出如下重要信息: <br>木保山最初只是出于一种爱好,对照着1926年8月洛克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照片,周末时像旅游者一样背包去寻找那些地方。“大约拍了一年后,我突然意识到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创意的项目。”于是他得到了大自然保护协会的支持。手持洛克在1946年绘制的地图,木保山请当地会说藏、汉、英文的老人带领他去到和洛克同样的位置、甚至同一角度上。 <br>在木保山研究之前,他了解当地关于神圣消融的本地知识,当地藏民当时发现:从1999年下半年起,明永冰川的前沿从海拔2660米的地方向上缩进了约200米,厚度从原来的300多米变成了150米。冰雪消融,汇成一条条溪流沿着山体蜿蜒而下。 <br>作为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云南项目首席科学家,木保山的工作是与当地政府合作“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项目,进行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勘察。沿着洛克的足迹,两年来他走了40多个村庄,他还曾在2002年将50组对比照片制作成电子图像展出。 <br>“从我所走过的德钦看,我发现近一个世纪以来其实这里的景观保护得很好,森林覆盖在过去的75年中变化很小,有的地区还有所增加。破坏很少。”木保山对他的这一发现非常吃惊。因为这与他一贯听说的发生在中国西部破坏性发展的说法相悖。 <br>历史资料上记载,当年的洛克是以美国农业部特派员的身份,坐着4人抬的轿子来到滇西北。他的马帮和随从在边陲的山路上逶迤了几公里。在滇西北长达27年的生活中,洛克创作了大量的探险文章和照片,这些作品和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一样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br>2007年9月,迪庆藏族自治州气象局的副局长刘家训为记者提供了更多关于神圣消融的气象细节:他在1994年12月第一次拜望明永冰川和梅里雪山,“仅凭目测,现在的明永冰川与当时相比至少减少四分之一,冰舌缩减至少40米,梅里雪山的雪线退化也十分严重。” <br>刘家训已经在迪庆工作了十多年,工作让他得以频繁观测梅里雪山、明永冰川、白茫雪山、哈巴雪山等藏区胜景,“在欧洲,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使阿尔卑斯雪线50年内退缩了100米,它在州府香格里拉的影响也同样直接,以前的明永冰川与两边植被直接相连,现在大部分被沙土覆盖,白茫雪山十多年前封山达4个月,现在最多1个月,香格里拉县的年均气温1990年以前为4.8℃,2006年为5.2℃。” <br>作为气候资源极为丰富的三江并流区,迪庆当地的气象专家正和国内外专家一道,开展一系列专业监测,为地球“量体温把脉”。“我们已经投资3000万元建设香格里拉大气本底观象台,对大气化学成分进行精确观测,此外还将在明永冰川安装仪器每月监测,在白茫雪山安装雪深计。” <br>
<br>
<b><font color="#00ffff">谁在融化神山?</font></b> <br>学者:木保山 身份:美国生态学家 观点时间:2002年 <br>他把冰川后退的原因归咎于全球气候变暖。因为从他拍摄的滇西北一些冰川照片上看,即使没有人涉足的地方,冰川也在消融。他认为这是地质变化的一种类型。“从卡瓦格博峰良好的植被状况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况且有的地方冰川后退,但从没有过旅游者进入过。” <br>
<br>学者:耿弘 身份:云南生态环境专家 观点时间:2002年 <br>2002年,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高级工程师耿弘前往明永冰川进行勘察,十多年来他频繁造访梅里雪山地区进行研究。他在观察当地的旅游栈道时发现:由于栈道位置紧临冰川,在修建过程中,有很多石块跌落到冰面上,而石块本身是很强的热源,容易引起冰雪融化;同时,来往游人形成了巨大的热辐射,在这样的情况下冰川无法不消融。“明永冰川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即使是很轻微的干扰,也会使它产生巨大反映,从温度上看,小环境哪怕提高0.1摄氏度,也会造成冰雪的明显消融。” <br>
<br>学者:程建刚 身份:气象学家 观点时间:2007年9月 <br>云南半个世纪的观测事实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云南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进入21世纪的前6年,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气温增高了0.6°C,干旱的发生频率由过去的2-3年一遇变为1-2年一遇。 <br>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6年,云南暴雨发生频率由50%上升为83%,大暴雨发生频率由60%上升为83%,气候变暖还导致云南许多区域性标志性地貌特征变化。其中包括香格里拉降雪减少、景洪将日渐阔别浓雾、梅里雪山和玉龙雪山的冰川将更快消融等。 <br>
<br>学者:扎西尼玛 身份:民间知识精英 观点时间:2002年 <br>自1999年起,旅游者人数从过去的平均每年1万人,突增到2001年的11万人次,2002年仅上半年就已达到5万人次。除了科考队、探险者以外,自助旅游者的人数在以倍数增加。 <br>家就住在明永村的扎西尼玛用摄像机记录下了雪山和村民的变化。他认为,“由于人进去太多了,所以导致了冰川的消融。”他还说,在2001年以前,游客甚至可以随便进入冰川,用石头凿下冰块,装在专门带来的保温壶里带走。 <br>为了使游客更好地观赏冰川美景,同时减少游客对冰川造成的破坏,当地政府在冰川的东岸修建了两条观景栈道,一条500多米,一条700多米,一直延伸到冰川的深处。可是很快藏民们就发现,栈道一侧的冰雪消融非常严重,现在已经在冰面上形成一条巨大的冰槽。 <br>
<br>学者:郑国光 身份:气象学家 观点时间:2007年8月 <br>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介绍,近50年中国气候变暖尤为明显,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约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06年是我国自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平均气温达到了10.2摄氏度。今年上半年,全国的平均气温达8.3摄氏度,比常年高出了1.6摄氏度。另外,目前中国已经连续经历了21个暖冬。 <br>记者2007年9月调查时了解到当地涉及梅里雪山旅游的一个重要数据:当地海外游客接待从1997年的2.88万人次增加至2006年的30.8万人次,国内游客从51.75万人次增加至286.6万人次。迪庆发改委官员还向记者透露,2007年内,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将开建,可以把更多的游客源源不断地运送到风景区近前。<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