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多 发表于 2007-9-28 14:00:49

专家6年野外调查:九寨沟新发现!

编辑:周小林<br>
<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7/09/28/135812.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br><font color="#f7f709"> ·美丽九寨,神秘九寨,120年来,多支国外科学考察队在若尔盖、平武、松潘等九寨沟周边地带进行多次调查,但对近在咫尺的九寨沟核心区域却一次都未考察过。<br>
  ·上百位川内外专家学者6年多的野外调查、观测,力图解开九寨沟所有的“生物谜底”。神秘家底让人惊喜:海拔1996米-4764米地带,生活着各种动植物物种3634种,其中,高等植物有68种为四川省新记录;藻类植物有25种、11变种为我国新记录,另有1个种、1个变种和1个变型为四川省新记录;昆虫中有4个世界新种;兽类中发现了非常稀有的沟牙田鼠,对世界上尚存争议的物种分类地位问题,提出了他们更有力的证据。<br>
</font><br>
  九月九寨,水光浮翠,倒影林岚。游人眼里是这些美丽的风景。但在省林科院森林保护研究所所长刘少英看来,九寨沟里还有许多游人未识的宝贝,这里也是一座宝贵的动植物园。<br>
  “一不小心,就会在九寨沟遇见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比如领春木,我国独有的史前孑遗植物。在那寒冰初消之际,许多树木还在朦胧的‘冬眠’中,它那没有花冠的花苞抽出了细长的雄蕊,飘舞着万缕金丝,当众多树木还没从‘冬眠’中醒来时,它那先端尾状、呈卵形的树叶已跃上枝头,翻腾绿浪,呈现出一幅动人的春景。”<br>
  刘少英手里,是一本刚出版的《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2000年开始,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省林科院等联合对九寨沟进行了长达6年的野外调查和跟踪观测。研究成果揭开了九寨沟不为人知的神秘一面。“九寨美丽的山水与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相关,没有生物多样性,就没有九寨沟童话般的山和水。”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曾宗永说。<br>
<br>
  <b><font color="#09f7f7">发现沟牙田鼠,平息世界争论<br>
</font></b>  “这就是九寨沟里发现的沟牙田鼠。”刘少英顺手拉开一扇木柜,从中拎起一只标本。棕褐色的躯体在秋日阳光中甩出一道美丽的弧线。<br>
  作为世界上稀有的哺乳动物,沟牙田鼠自1927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全世界只有三例标本———由于数量非常稀少,对于它的分类地位问题,国际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是科,还是属?“这次九寨沟科考中,我们先后采得了17例。对这些标本的分析结果证明,它是一个独立的属———沟牙田鼠属,从而平息了这场争论。”<br>
  沟牙田鼠的发现过程,更是充满戏剧色彩。2003年6月的一天,科考队来到扎如沟。科考队成员、省林科院森保所副所长孙治宇当晚就在驻扎的扎如寨附近下了几个老鼠夹子,准备搜集当地的鼠类物种信息。<br>
  第二天一早,果然发现一只“老鼠”中招。而多年从事这项研究的他一眼就发现这只“老鼠”与众不同:门齿上有道深深的沟。激动不已的他立即将这一信息向沟外的刘少英报告:“有重大新发现!”那天正值星期天,找不到车,怎么办?刘少英急得团团转。正在此时,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站站长雷开明得到了这个消息,不知从什么地方找来一辆车,几个人立即往沟里赶。不到三天,他们就采集到16例沟牙田鼠。<br>
  科考中的发现很快转化为科研成果。2005年,全国生物类权威学术期刊《兽类学报》刊登了刘少英等人撰写的关于沟牙田鼠分类地位的学术论文,很快得到世界生物学界的广泛回应,先后有美国学者AndrewSmith等在自己的研究中引用并肯定了这一学术成果。<br>
  标本柜中,10多只沟牙田鼠紧紧挨在一起,似乎感觉到了秋天的到来,要相互温暖。离它们不到两米远的另一个木柜中,一只巨大的“猫”正龇牙咧嘴,这是只大熊猫头骨。“这只头骨是2004年在九寨沟发现的。”在刘少英眼中:“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又平息了一项争议。”<br>
  在九寨沟吸引世界关注的多顶桂冠中,主要保护对象大熊猫是其中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元素。然而,在前后几次大熊猫调查中,对于九寨沟是否存在大熊猫,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尤其在1999年至2001年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中,只发现一些陈旧的大熊猫粪便,加上2001年九寨沟出现大面积竹子开花的现象,“大熊猫在九寨沟消失了”的观点一时甚嚣尘上。<br>
  然而,在这次科考中,队员先于2004年发现了大熊猫头骨,2005年至2006年,在距九寨沟口10公里的藏马龙沟中发现了大量新鲜的大熊猫活动痕迹和粪便。“新鲜粪便就有100多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九寨沟有大熊猫,而且活动频繁。”北京大学专事大熊猫研究的王浩博士说。<br>
  藏马龙沟箭竹漫山遍野。“我们在固定的样方内,比较了2002年和2007年箭竹的高度,它们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都在1厘米以上,说明上世纪80年代箭竹开花后,大熊猫的生境正在恢复,九寨沟的环境适合大熊猫生长。”曾宗永解释。<br>
  除沟牙田鼠和大熊猫外,科考队在九寨沟的发现,仅国家级保护动物就有47种,其中包括27种鸟类和20种兽类,加上其它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总共有1006种。其中,包括世界上此前从未发现过的叶蜂等物种。<br>
  而对雷开明来说,野生动物无疑是他排遣孤独的伙伴。监测站四周的天空和森林,是动物们为他轮番“表演”的舞台:鸟类是自然界的歌手,布谷、喜鹊、画眉,经常你方唱罢我登场;蝴蝶则是森林的舞者,它们时而身着蓝衫,翩翩起舞,时而换上紫裙,熠熠闪光,到了午夜,还有身着磷光的蝴蝶,将黑森森的松林照亮;猴中“美人”金丝猴则是天才的杂技演员,你看它摇动树枝,借助树梢弹力一跃而起……<br>
  动物们的“演出”也不是免费的,有需要时,它们会“毫不客气”地向雷开明和同事们“伸手”。一旦身体出现“大疼小痛”,它们会走下山来,找到监测站的“雷医生”。黄麂、鬣羚、麝等是那里的常客。为此,监测站随时准备着药箱,等待“病人”上门。有的动物即使没生病,偶尔也到雷开明身边,让他为它们挠挠痒,然后惬意地走开……<br>
  迄今为止,九寨沟发现了2629种高等植物、藻类和真菌,物种的珍稀性明显,其中68种高等植物为四川新记录,25种、11个变种藻类为全国新记录以及10个世界记录的植物新种<br>
  从诺日朗向西,沿途树木苍郁,灌丛密集,一串串红色的五味子缠绕在树干上,因其果实有酸、甜、苦、辣、咸五种滋味而得名。不过,只金丝猴才有口福,因为我们人类不能在自然保护区内随意采集植物的任何部分。从犀牛海路边,绵延至日则,是沙棘分布最多的地区,有时密集成丛,有时星散林间,金黄色的小浆果缀满枝头,灿若珍珠,经久不凋。据了解,每100克沙棘中的维生素C含量可达500-800毫克,连号称“维C大王”的中华猕猴桃也望尘莫及。从长海而下,小径两边熠熠生辉的悬钩子果仿佛一串红宝石,有一股不可抗拒的诱惑力。<br>
  前后长达两年的科学考察,让目前供职于省林科院的谢大军有机会在森林中一饱眼福。在他眼中,“在那度过的每一天都有惊喜。”对他来说,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发现独叶草和星叶草。提取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的紫杉醇,因为在治疗癌症等方面的功效,被卖到300万美元/公斤。与红豆杉的天价相比,独叶草虽然“贫贱”,“但它在植物学中的价值非常大。”<br>
  作为一种濒危珍稀植物,在繁花似锦、枝繁叶茂的植物世界中,独叶草是最孤独的。论花,只有一朵,数叶,仅有一片,可谓“独花独叶一根草”。但是它独特而原始的结构却在毛茛科1500多种植物中独一无二,有着别的植物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是植物学家们研究被子植物系统演化必不可少的植物。<br>
  独叶草分布极为稀少,去九寨沟考察前,谢大军只在教科书上见过。2003年夏天,当年仍就读西南师范大学的他一大早从驻地出发,先坐车,再步行两三个小时。简单的午饭后,一行人在扎如沟密林深处开始了紧张的工作。苍茫的原始森林深处,雾气升腾,他手持放大镜,匍匐着穿行在茂密的灌木丛中,露水很快将他的衣服湿透。临近黄昏,森林的光线越来越黯淡,就在他们准备收拾工具收兵回营时,西边一缕金色夕阳穿过树林缝隙,照射到他面前一片草地上。一株长着一片叶子的小草刹那间被染成了金色。<br>
  “这不是独叶草么?”掩饰不住心头的狂喜,他一下子跪倒在地,拿起放大镜,细细查看。“就是它,没错!”他猛地站起来:“我发现独叶草了!我发现独叶草了!”激动的呐喊声在森林里久久回荡。被证实发现独叶草的消息很快传播开去,不断有同学和老师向他打来电话,嘱咐他:“一定要采几株回去做标本。”虽然在那之后,谢大军又在扎如沟内发现独叶草岛屿状的分布,但他最终只制作了两例标本,并将它们都留在了九寨沟生物多样性监测站内。“在我眼中,那里的每一株小草,每一片树叶,都是神圣的。我没有权利去私自占有它们。”说这话时,谢大军非常动情。<br>
  据了解,九寨沟位于海拔1996米-4764米之间,尽管缺少常绿阔叶林植被类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仍然十分丰富。据谢大军介绍,他们在本次科学考察中,总共在九寨沟发现了2629种植物(不包括地衣和苔藓),其中藻类419种、菌类203种、维管植物2007种(包括栽培种)。物种的珍稀性明显,其中68种高等植物为四川新记录,25种、11个变种藻类为全国新记录,以及10个低等植物新种。<br>
  谢大军回忆,在九寨沟从事科学考察的600多个日子里,几乎每天都有新发现,这让他们时常处于惊喜中。而在收获欣喜的同时,科考队的调查也解除了外界对九寨沟水体生态系统健康的担心。因为藻类植物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像硅藻门中的物种只能生活在极其洁净的水体中,一些蓝藻和绿藻则生活在被污染的水中。因此,这些蓝藻和绿藻的存在被视作水体污染的指示物种。幸运的是,他们至今没有发现这样的物种。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很多环保人士忧心忡忡,惟恐这个童话世界被污染。此次科考中的“证据”却可以让他们暂时放心了———九寨山水尚好。<br>
<br>
  <b><font color="#09f7f7">回放 国内外对九寨的“发现”</font></b><br>
  历史上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几乎是空白,在此之前的一些记录仅涉及到九寨沟的附近区域。1884年至1887年,俄国人Potanin和Berezovski对九寨沟东南的平武、西边的松潘和西北的若尔盖区域进行了考察。1892年至1904年,英国人Pratt和Bai-ley考察了若尔盖。1916至1917年,Andrews率领的美国中亚调查队沿长江北上,到达九寨沟北面的秦岭地区。1904年,Anderson从北面到达甘肃和四川交界区域。1916年,Weigold沿长江北上,到达了松潘。<br>
  我国学者在该区域最早的工作是1959年至1961年间在王朗自然保护区开展的医学动物调查;1959年至1960年,南水北调考察工作在松潘、平武和若尔盖展开;1959年,四川中药研究所在若尔盖考察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家6年野外调查:九寨沟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