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多 发表于 2008-3-25 02:41:53

海螺沟的老故事(1):磨西大堰

编辑:周小林 摄影:友多山野考察队


(磨西大堰)

       磨西大堰是磨西台地从原始农业走向文明农业的标志。
       磨西台地农业是主导产业,因缺水,垦农们只能靠天吃饭,人畜饮水也只有接雨、雪水饮用,无雨、雪水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能从台地两侧河沟里人工背水、牲畜驮水来生活。乾隆四十年(1780),当时的垦农在官府的倡导下从新兴南门关河引水,凿开了一条毛渠,基本能满足人畜饮水。但因毛渠受冬季冰冻、夏季雨水冲刷而遭垮蹋,常常水流不畅。光绪二十八年(1902)打箭炉厅刘仁斋巡视磨西,见渠口小、流量也不大,达不到灌溉的目的。于是,组织农民扩大渠口,把水渠延伸到磨西场,并试种小麦、水稻成功。从此,改变了磨西人民的生活质量。民国二十五年(1936)至二十七年(1938),在泸定县国民政府县长李竹修的督导下,成立磨西水力委员会,任命区长杨居士主持重修磨西大堰和水渠。新修后的磨西大堰长10余公里,可灌溉300亩田地,基本实现了旱涝保收。同时,引种竹木、棕榈和果树,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解放后,经过县、区、乡人民政府组织民工维修扩渠、改建渠道。今天的磨西大堰全长11.8公里,渠宽1.5—2米,渠深1.8—2米,灌溉面积达5000余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螺沟的老故事(1):磨西大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