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护民间文化拯救传承
编辑:周小林(图为傣族手工造纸)
■诸如西盟的傣族造纸等许多民间工艺,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如何让这些民间瑰宝传承下去?
■据介绍,目前普洱市共有491项民族民间文化进入市级保护名录,其中包括镇沅的麻洋纸。
■截至2006年,普洱市共有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到今年,共有3个项目2个人进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入“国保”,这就意味着有了相应的保护经费。
【保护】
争取进“国保”
“进入‘国保’也是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普洱市文化局艺术科科长高飞雁告诉记者,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澜沧的《牡帕密帕》进入“国保”后,国家已经下拨了20万元的保护经费,目前,有了经费的保障,《牡帕密帕》在澜沧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的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在孟连,2006年已经进入“省保”。高飞雁告诉记者,孟连的傣族手工造纸技艺被评为“省保”后,西盟的傣族手工造纸同样也可送去参评,但遗憾的是,目前西盟的傣族手工造纸尚未引起重视,就连普洱市保护名录里都还没有一席之地。
高飞雁说,要进“国保”行列,是有一定门槛限制和需要一定时间的。据介绍,首先是要当地县区将保护名录上报到普洱市,然后普洱市再进行筛选逐级上报到省上,“国保”最后从“省保”中产生。据介绍,在整个云南,有许多项目已经进入“国保”,但对于民间造纸来说,至今还是一个空白。
【自救】
要与市场接轨
没能进入“国保”行列的,我们又该如何保护民间文化呢?没有国家的保护经费,是不是一项项民间文化就将真的走向消亡呢?
针对这个业内普遍关注的疑问,高飞雁表示,事实上,要保护民间文化,除了政府的支持等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需要考虑——与市场接轨。“孟连的佤族长刀工艺,也不属于‘国保’,但他们的意识很好,作为生产工具、工艺品,销路很广;还有景谷的象脚鼓也做得不错,做得风生水起的,这说明转变思想,与市场接轨,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救。”
说到最近自救成功,孟连的宣抚古乐当属一个典型的教材。“2003年我们发现的时候,只有两三个人会,几乎面临消亡,在我们的建议下,当地政府很重视,进行了抢救,现在已经有一批传承人了。”高飞雁说。2006年,孟连的宣抚古乐首次亮相昆明参加比赛,一举夺魁。目前,宣抚古乐已成为孟连当地一项重要的旅游项目,每到旅游旺季,或重大活动,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成功个案
规模生产麻洋纸
与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傣族造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的麻洋纸却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
麻洋纸手工业者——镇沅县和平乡的彝族汉子罗志新说,他家造纸一年的收入在四五万元左右,扣除小工的工资外,他一年的纯收入也在两万元左右。在罗志新的精心打理下,他的麻洋纸生意越来越好,销路也很广,很多时候,他的纸在当地乡镇就会抢购一空。当记者问及现代纸张对他原始草纸的冲击时,罗志新自信地说,“目前麻洋纸在农村还有很大的市场。而且,他也会根据市场需求做一些调整,比如有人需要包装茶饼的纸,就改进纸张质量及面积的大小等。”
罗志新告诉记者,麻洋纸已经上了普洱市保护名录。
据介绍,麻洋纸是镇沅县和平乡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制作,主要用在丧葬、求神拜佛、祭祀等活动中。当时受经济交通所限,拉祜族的苦聪人,便依托当地野生桦竹多的自然优势,开创了麻洋纸。
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麻洋纸生产工艺不断得到改进,纸的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其声誉和知名度也随之扩大到周边的新平、双柏等地,其产品深受农家欢迎。后来,和平乡专门建盖了厂房,麻洋纸得到规模生产,火红的时候,年产量一度达到25000公斤。现在,造纸厂的新主人就是罗志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