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切实加强羌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
编辑:周小林一是抓紧制定灾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和工作方案。完成了《“5·12”汶川大地震文物受损情况调查报告》、《“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文物保护规划》、《“5·12”汶川大地震文物保护项目实施规划》、《羌族非物质文化灾后重建项目编制书》、《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重建项目编制书》等。
二是抓紧抢救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挖掘、抢救、征集、清理被掩埋、损毁的档案资料、珍贵实物和音像资料,并分类建立档案,妥善保存。现已基本完成:《羌戏》、《十二杯酒》、《王英下山》、《装芦花》、《战长沙》、《正月开的记》、《何必认真》,山歌:《七十二转经》、《盘歌》等的收集、整理工作。目前正在对羌族节庆、丧葬、婚礼习俗和羌绣花样、羌族服饰、羊皮鼓制作、羌笛、口弦制作技艺进行收集、保护和传承的工作。
三是及时进行馆藏文物清理及转移工作。茂县羌族博物馆馆藏文物转移至成都金沙博物馆地下库房暂存,转移文物未受到损伤。
四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帮扶力度。解决受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基本生活安置问题,帮助他们恢复生活信心,为保护传承羌绣技艺,帮助羌族妇女开展生产自救,积极与李连杰“一基金慈善救助机构”联手开展了对羌绣技艺传承、宏扬和对羌族妇女帮扶救助活动,现已在全州设立了帮扶中心,在汶、理、茂三县成立了救助点;打破常规程序及时将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9人10类45项申报国家、省级传承人,现已有38人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文化部已同意投资1350万元,成立茂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
五是搜集地震和抗震救灾实物,为建立灾后地震博物馆做准备。截止7月11日,已征集到各种施救工具、旗帜、标语等地震实物类见证物2194件;图片、文字资料类见证物13455份;信件、证书类见证物792份;影音类见证物12份。
六是紧急启动“羌碉与村寨保护维修工程”。文化部、国家民委、国家文物局联合成立了“羌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7月15日,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亲自在桃坪羌寨启动了“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程开工仪式”,这标志着阿坝州羌族物质文化保护的全面启动。8月16日,四川灾后第一期羌族地区传统建筑维修保护技术培训班开班,共培训工匠67余人,为羌族碉楼与村寨修复提供了技术保证 。与此同时,灾区各县已初步制定25处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加固方案,亟待维修保护专项资金的落实到位,灾后文物保护工作正按既定部署稳步推进。
七是组织专家充分论证、科学规划羌族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国家民委非常重视茂县羌族博物馆建设,成立了博物馆规划建设编制领导小组,完成了羌族博物馆的规划编制,8月25日至28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国家民委副司长、山西省博物院院长等一行到茂县考察羌族博物馆馆址及召开博物馆重建规划大纲和陈列大纲座谈会,羌族博物馆重建工作正在积极运作。此项工程已由国家发改委立项,投资1.2亿元,预计2011年第四季度建成开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