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进林权带来新契机 促震后生态游发展
编辑:周小林2008年11月6日,四川省首届四川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论坛在“农家乐鼻祖”诞生地乐山市五通桥拉开帷幕。会议就地震灾后四川乡村生态旅游市场恢复重建、乡村生态旅游如何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等问题展开研讨。来自省内外200多名专家学者、生态旅游主管部门参加了研讨会。四川省林业厅李小康副厅长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森林旅游中心主任马朝洪主持会议。
据悉,四川拥有森林面积15.17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1.3%;有大熊猫等野生脊椎动物1246种,珙桐等野生高等植物10000余种;有大小湖泊1000余个,河流1400余条。全省建有森林公园87个,自然保护区117个,野生动物园1家,大熊猫繁育基地3处,鸟语林1处,野生动物养殖场110家,野生珍稀植物培植基地8个,狩猎场9个,花卉园艺场0.3万个,城市周边和道路路旁庭院式森林观赏休闲场所1万余处。我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资源优势突出,原生性好,品位高,空间组合配套好,独特性显著,特别是以大熊猫、九寨沟为代表的生态旅游精品堪称全国乃至世界独有。
四川的生态旅游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省实现生态旅游接待游客9880万人次,发展被誉为“林家乐”的乡村生态旅游经营户10155户,生态旅游直接收入139.2亿元,占全省林业产业总收入的20.8%,是2004年6.5%的三倍多。由此而带动的交通、餐饮、住宿等社会收入达641.8亿元,比上年增长95%,超过年计划39%。今年1-9月,全省生态旅游接待游人7129万人次,实现生态旅游直接总收入89.7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12%,大灾之年未减收。
李小康副厅长在讲话中指出:“全面推集体进林权改革,扩大国有林场和重点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这为旅游产业尤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使农村自然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增加价值;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运输成本,提高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推动乡村社区风貌塑造,推动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建设与景观环境提升,促进城乡景观功能协调,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当天,与会专家学者和经营业主面对面展开研讨,省农办易飞副处长、浙江大学严立蛟教授、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杨振之教授、四川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朱创业教授、四川农业大学李梅教授、成都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吴淳院长等分别围绕灾后恢复重建、生态建设工程对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作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模式和方向等进行了论述,遂宁市林业局、天全县林业局、宜宾市筠连县藤达镇春风村、绵阳龙门镇等经营业主也纷纷介绍了几年来依托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经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