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过冬 拿什么来“救市”?
广州日报记者:陈薇薇新闻背景
当2008年进入尾声,回望前10个多月,旅游业可谓受到了天灾、经济的双重冲击。上半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旅游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出游人数大幅度减少,旅行社出团数量下降,航空公司面临亏损。下半年,全球金融海啸汹涌袭来,对世界各国、各个行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的旅游业亦不例外。虽然在10月黄金周后,压抑了大半年的出游欲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但是在人民消费欲望普遍下降的大环境下,总体来说旅游业在2008年还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面对这种状况,业内人士都希望找到一些方法来应对。究竟业内人士如何看待今年的旅游形势?到底是以低价追求数量,还是用提升质量的方式帮助旅游市场度过寒冬?业界又找到了哪些方法来“救市”呢?本期旅游谈话室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嘉宾
卢建旭 广之旅常务副总裁
宾国坚 广东中旅业务总监
苏峰 南湖国旅·西部假期市场营运中心副总监
黄志敏 广州市金马旅行社副总经理
安国柱 吉林省长白山景区管理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
庄伟光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所所长
李铭建 广东决策研究院旅游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焦点1
业界报喜少报忧
卢建旭:今年1~7月份旅游业不太景气。8月份,由于北京奥运会的召开,8、9月份旅游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比往年出现首次下降。10月黄金周带动了旅游的热潮,业绩不错,从目前报名的情况来看,11月份表现出较好的增长趋势,可能是因为不少人利用年假出游。
宾国坚:近期金融海啸对旅游业也有很大的影响,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客户群消费力在下降,旅游形势也好不到哪里去。可以这么说,今年旅行社能赚钱的没有几个,甚至比几年前的非典时期还差。一句话来总结,今年1~9月份是旅游业的寒冬期,不过10月以后有了一个爆发期,但是总体还是弥补不了一年的平衡。这种影响很可能持续到明年,我想到明年春天旅游价格都会上不去。
黄志敏:今年上半年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太大,下半年经济环境不太好,直接导致中高端人群消费的收缩,因此令高端旅游产品的销售大幅减少。不过10月份之后,以省内游为代表的旅游产品反而上涨40%,显示出压抑后的出游效应以及“年假效应”。但是总体来说,目前我们是保持乐观的,因为金融海啸没有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严重。
焦点2
低价是否“救市”的唯一出路?
卢建旭:今年之所以会推出大批的低价线路,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每年到淡季价格都是如此,但今年有新特点,就是航空公司亏损,上座率不佳,石油价格回落,燃油税下调,航空公司的票价下调,直接导致旅游产品价格下降;第二,酒店价格调低,尤其是高星级酒店不断降价,这是因为日益减少的商务客、入境游的游客已经无法提升这些酒店的入住率,就连五星级酒店也开始降价揽客,令旅游产品的性价比更高,由此可见,今年旅游产品的供应商都有降价的状况,低价旅游产品的推出是现实决定的;第三,国际货币汇率的下降,比如澳元贬值30%,自然出境游的接待成本也下降,这也是刺激出境游产品价格下降的因素。
苏峰:今年旅游产品之所以能够大幅度做得比较低,除了以上谈到的各种客观原因之外,和旅行社的运作也有关系。由于旅行社的一些年度承包计划,令部分旅游产品的价格调整空间很大,比如车、酒店的成本可以控制得更低。总体来说,广东市场比较成熟,各大旅行社能够整合手头的资源,不断提供更划算、性价比更高的旅游产品,而在10月份之后的这段时间出游率有所上升,也说明了低价格的确很有吸引力。
李铭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要救旅游行业,单纯拼价格不行,还是要拼附加值、拼策划能力、拼新线路、拼谁能推出新的旅游方式。在目前的形势下,大规模低价线路的推出只是“救市”的其中一条出路,并非唯一。但是这种低价线路的推出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是旅行社要有自己的经营空间,其次是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如果这些低价线路的推出违反了前两个条件,那就只可能是短期行为。在金融海啸面前,这种思路应该更加清晰,这就到了旅游企业真正拼实力的时候,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真的救不回来了。
焦点3
低价一片如何保质量?
消费者不敢期望高
消费者代表黄老师: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游北京的火车团,价格很便宜1299元9天。总体来说,是比较符合心理期望的,因为我们这些退休老人经常参加这些价格便宜的团队,明白这个价钱大概能够得到怎样的服务,所以只要宾馆干净、地陪热情、行程安排相对紧凑就已经比较满意了,也不太介意去几个购物点购物,因为毕竟大家都想要买手信的。不过,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火车没有空调,还好这个时节天气比较凉爽,也不会觉得很难受,但是伙食就相当差了,事前说好8菜一汤,数字对了,量却不够吃,一桌10个人,素菜比较多,有时候有些鱼、肉上桌,大多都是大白菜、豆腐、云南小瓜、椰菜、豆芽。当时到北京一上车,地陪就已经给我们打了预防针,说北京饮食肯定不如广州好,让我们做好思想准备。我认为,参加低价团有时候要调整心理期望,毕竟不可能像豪华团一样,方方面面都要求最好。
旅行社重视但难以面面俱到
苏峰:低价不一定代表降低质量,不是用低质来换低价,而是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做出性价比高的旅游产品来。再加上每个团队都有苛刻的赔款条例,确保了旅游线路的质量,也保障了游客的利益。总之,大型旅行社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服务等方面可以控制,无论是在淡季还是旺季都可以对质量进行很好的控制。
宾国坚:对旅行社来说,就算降价,质量也是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的。如今客人的维权意识增强,一旦不满意,回来就会投诉,所以旅行社都不敢大意。不过,应该承认,一些线路的质量也会有起伏,比如北京游井喷之后,游客就反映接待能力成问题,质量也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各线路质量还是比较平稳的。
焦点4
真正“救市”有哪些杀手锏 ?
景区聚焦终端
旅行社发力“短平快”
安国柱:今年的经济形势不好,我们景区也有明显的感觉。景区的出路就不是单纯依靠卖门票生存了,而是以景区为依托,建立自己的五星级酒店,做大型剧场,由景区带动建高端酒店,带动整体旅游消费。对此,长白山景区很快地调整了策略,将宣传费用缩减,并进行了调整,比如减少中央级媒体的形象广告,加强与地方旅行社的合作关系,直接在目的地做主题性的活动,将宣传下沉到终端去,这样做已经起到了很好的带动效果。
卢建旭:如何度过价格的冬天,我们都有一个意识,就是抓好内部来过冬,而不是单纯只会抱怨市场。面对经济的冬天,我们会加强内部控制以及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尤其是更加关注对导游的培训,提升导游的全面素质。广之旅内部每年都会评选金牌导游,这些导游是精挑细选的,公司也会对其进行内部奖励。总之,只有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凝聚最好的人才,才能令导游队伍水平不断提升。此外,我们也针对目前状况调整操作手法,比如针对省内游爆发的状况,我们会调整力量,做一些短平快的产品,靠此来提升省内游的量。而且,明年我们还要继续以量取胜,对此我们很有信心,因为省内游是可以重复消费的,几十元、100多元的产品多,运转量大,可以适当解决出游率不高等问题。
苏峰:有危机也有机遇,关键是如何转变应对的思路,对产品结构有针对性的改变,并重新组合产品。广州旅行社这一点一直做得不错,比如在这次寒冬中,旅行社便发现了新的增长点,那就是省内游的爆发。由于省内游产品单价低,反而在这个阶段受欢迎,所以旅行社下大力气推省内游,令产品结构在这个阶段有了良性的延伸。
预计旅游业明年洗牌
真正自救在于救行业
庄伟光:我认为旅游业要真正应对寒冬,最关键的是有一个观念的转变。如果传统的旅游观念没改变的话,在整体经济疲软的形势下,旅游业要保证不伤元气、顺利过冬的可能性也不太大。金融海啸对各个层面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不少旅行社都面临现金流危机、资金链紧张的局面,预计到明年春天,旅游行业内中小企业会重新洗牌,即使是大型旅行社,也可能要依靠原始积累,吃老本来度日。目前其他行业的一些状况可以说为旅游业敲响了警钟,其他行业内连大型企业都支撑不住倒闭了,旅游业内的大企业的状况也不太乐观。现在一个问题是,业界在旅游行业内很专业,但是总是跳不出旅游做旅游的模式,虽说一些旅行社也开始延伸产业链,比如参与景区的建设,但是这也只是增加经济利益的其中一个手段而已。旅游是一个大旅游的概念,其中很多资源是可以共享的,在这种状况下,只有创新模式才可能生存下去,比如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像旅行社也可以做自助游,但是不仅仅是帮助订机票酒店那么简单。可是,如果眼光只盯着仅有的份额,只是从提升导游素质等基础层面下手,就容易固化思维,谈不上创新模式发展。
李铭建:相比起其他行业来说,金融海啸对旅游业的影响并不是最直接的,旅游业的寒意一早就有了,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旅游业者面对金融海啸感觉为何不那么强烈了。大家都说旅游业难做,旅游业是有危机的,此次在强大的金融海啸,暴露得更加清楚了。我认为,所谓救市是一个短期的行为,要说真正自救,还是应该救行业。
手记
记者
心态再乐观
也要做好过寒冬准备
经历了自然灾害,面对席卷而来的金融海啸,和去年相比,今年旅游业者的日子的确不好过。这才引发了这场“旅游业寒冬如何救市”的探讨。只是一场谈话下来,发现旅游业者普遍心态乐观,而身为旁观者的媒体则忧心忡忡,似乎有些着急过头了。难道是旅游业形势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糟糕,还是旅游业内人士已经有十足把握应对目前以及将来的寒冬凶险?
想想也可以理解,旅游业内人士目前的乐观心态从何而来。今年前9个月整体出游率大幅度降低。而从10月黄金周开始,人们积压已久的出游欲望得到释放,再加上年假效应,刺激旅游呈爆发态势,因此即使面对金融海啸,大多数人也都抵挡不住旅游的诱惑,更何况近期如此多的低价抵玩线路推出。如此看来,旅游业内人士怀抱的这种乐观情绪是建立在今年前9个月的低潮和后3个月的爆发基础上的。但仅仅是凭借这后三个月的积极表现,真的不能证明旅游业正在回暖,因为连业内人士自己也承认,明年的经济形势谁也看不清楚,金融海啸究竟还会对多少人的消费及旅游习惯造成影响,也还没完全显现。所以作为媒体,还是要冒着被业内人士控诉我们“危言耸听”的风险,提前将最坏的情况抛出来,也请业界预想一下,如果金融海啸的影响比今年早期自然灾害的影响更加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那么旅游界是否也该准备一些羽绒衣以度过寒冬呢?
旅游业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据说目前旅行社都找到了一些方式应对以及解决日益紧张的资金链,比如省内游,大小旅行社都认为这是一块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很有做头的市场,也坦言会继续花大力气提升省内游。虽说这一变通相当迅速,但省内游空间毕竟有限,如果大家都只能想到为这一块蛋糕争破头,恐怕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好,各大旅行社也都有了“练好内功”的意识,加强内部培训,提升导游素质,但仅仅是如此而已吗?
另一方面,旅游业界很希望通过媒体的平台呼吁广大消费者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多出游,毕竟机票、酒店、汇率都便宜了,此时出游确实划算。更何况,旅游就是消费,有消费就能拉动内需,反过来还能有助于振兴经济,救经济也就是在救自己,何乐而不为?不过,也想请业界看到,现在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期望值普遍低了很多,可怜的消费者自己底气不足,想着自己用便宜的价格出游,本就不应当抱太大的期望才是,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期望值低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容易满足就意味着故步自封。应当看到,单靠低价旅游产品只能调动起一部分消费者的出游意愿,但这个份额还是太小了,不足以为旅游业带来春天,若想恢复广大消费者积极的旅游情绪,还是应当以更高的品质、更新鲜的模式给消费者信心才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