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多 发表于 2009-1-17 17:01:15

加快灾后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撰文:民革四川省委 编辑:周小林

  加快四川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对于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实现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四川藏区灾后的恢复重建,促进藏区稳定、维护民族团结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民革四川省委于2008年专门对此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以下分析和建议:

  一、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30年来四川藏区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与全省比较、与西藏地区比较,四川藏区发展还很落后,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四川藏区经济总量规模不大,占四川省GDP的份额和人均GDP也较小,产业结构不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人口比例高;二是相比西藏和全国其他七个藏区而言,四川藏区得到的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较小,这极大地阻碍和影响了四川藏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三是由于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加之特殊的自然地质条件,四川藏区的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严重;四是四川藏区的教育水平处于全省落后水平,高素质人才比例较小,创新能力低,人力资源难以顺利向人力资本转变;五是“5.12”汶川地震,不仅给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社会济发展的基础,给四川藏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重建增加了新的困难。

  二、加快四川藏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四川藏区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发展目标
  “稳藏必先安康”,搞好四川藏区建设,不仅有利于本地区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还对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加快四川藏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对于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多重意义。然而,由于四川藏区的经济基础薄弱,自我积累能力差, “5.12”汶川地震使四川藏区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再一次遭受了严重的损毁。我们认为,四川藏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整个四川经济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按照功能区的划分,四川藏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建议有限制地利用资源,寻找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而不仅仅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

  (二)加大国家、省、其它地区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四川藏区的支持力度
  四川藏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要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加大财政支持。由于四川藏区属于限制开发功能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无法避免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这些经济成本是为了保证整个四川经济以及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产生的,因此四川的其他市县以及长江流域的其它省市应该对四川藏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支持。尤其是在这次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藏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损毁,人口迁移有利于减轻环境压力,有助于尽快恢复生态,因此,建议国家、省、其它地区政府及社会各界更应该加大支持力度帮助四川藏区做好人口迁移工作,恢复生态,发展经济。

  (三)进一步加大投入,恢复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近几年,在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的大力扶持下,四川藏区财政困难状况有所缓解,但这种缓解是比较缓慢的,2001-2007年,中央和省上给予四川藏区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种补助共计才352.75亿元,远远低于西藏自治区及全国其它藏区得到的支持力度。特殊的州情决定了要加快四川藏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央和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四川藏区在交通、邮电、通讯等公共服务基础性建设方面任务繁重,在交通运输方面,甘孜州8000多公路里程,二级公路只占0.95%,其它的“公路”根本不算公路。尤其是在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藏区多年建立起来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损毁,急待资金进行恢复和重建。

  (四)明晰产业发展思路,发展优势及特色产业
  地区经济发展必须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积极培育和发展能够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议四川藏区在发展中应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立足自己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牧区建设,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四川藏区旅游资源丰富,已开发了大量著名旅游景点和项目,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这次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藏区的旅游景点遭到重创,市场旅游消费信心和投资信心在短期内遭受重创,旅游业生产能力下滑,而且道路、通信、水电等相关的基础设施受到损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建议一是恢复加固项目,对部分受损设施尽快修缮加固,达到安全使用标准;二是恢复重建项目,损毁较为严重,不能原貌恢复的,要赋予新意,进行重建;三是新建项目,对形成的一些新资源,需要深度挖掘、全面新建,达到发展提升的目的。

  (五)加大扶贫力度,做好迁移人口的脱贫工作
  此次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藏区的部分高山地区和城镇已经失去了人居环境,需要对受灾人口迁移。四川藏区受灾人口的迁移,不仅有利于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也是减少贫困人口的契机。加大对迁出人口的支持力度,有利于降低其贫困度,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具体而言:一是加大移民异地生产生活初期的经济扶持和投入力度,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改善生产条件,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努力提高移民的生产技能,实行科技兴农;二是把素质发展作为解决移民持续发展的本质目标,把教育培训与救济结合起来,走文化移民的道路。创办移民学校、定期举办短期培训班、开设移民图书馆、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移民技术和知识培训,让移民在一定时间内,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一些文化基础知识和生产生活技能,积累一定的市场意识和经验;三是重视移民子女的教育,让适龄儿童全部享受义务教育,制定出适合四川藏区特点的,又具有很强操作性的移民子女入学的相关政策,突出移民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义务性,才能提高移民的文化层次和谋生能力。

  (六)搞好灾后人口迁移工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5.12”汶川地震使四川藏区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再一次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植被大量破坏、地貌分割,保护区不同程度受到损伤,区域生态系统景观的连通性显著降低,景观破碎程度显著增加,形成大量“岛屿式”板块、“孤岛效应“,自然环境条件变得更加恶劣,很多高山地区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这种情况下,使灾民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异地重建家园,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然而,灾后人口迁移应该是包括“移”、“安”、“置”三步紧密相接的一个完整过程,不管是灾后临时安置,还是灾民搬迁以及迁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源开发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非农产业安置移民中,发展当地二、三产业的资金投入量更大。这一过程离不开政府的介入和指导,尤其需要财政资金给予大力支持。建议各级政府在加大四川藏区灾后人口迁移资金扶持的同时,也应该做好资金的管理工作。如果前期资金管理不到位,致使使用效率不高,出现挪用和黑洞,后期灾民安置的投入又不足,则可能出现灾民的次生贫困,或返迁等一系列问题,势必导致灾后移民安置的失败。因此,加大财政投入和加强资金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确保资金的持续投入,并且保证投入的每一分钱都用到灾后重建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加快灾后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