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首次将民族民居纳入文物保护
编辑:周小林“张大爹临街的矮楼,半藏着,半挺着,立在街头,瓦覆着它,窗开一条缝……”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建筑学家、作家林徽因在昆明写下的《小楼》,如今在昆明还能觅到踪影吗?答案是肯定的。今天,云南省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工作会议在昆明举行。会议举办前,来自全省文物管理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一行近百人,昨天参观了昆明市新发现的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点,那些历史悠久的庙宇、建筑精妙的民居、科学价值极高的旧址等,让人流连忘返,同行专家更是惊叹。
云南省的文物普查工作与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同步启动,分别于1957年、1986年举行过,两次普查云南共有5300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于2007年4月启动,到2011年12月结束。水下文物、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老字号等均纳入了普查对象,民族民居此次纳入文物保护范围在我省尚属首次。
云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余剑明透露:“云南在本次文物普查工作中,预计不可移动文物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倍,达到1万多处,但照目前状况看,估计相当保守,可能会到15000多处。”他还表示:“本次普查,再次发现了很多极具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有专家建议,像昆明电缆厂等,可整理申报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到目前为止,云南新发现了20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点,散布在全省各地,各个品类都有。像临沧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楚雄姚安的民居等,价值都非常高。”
目前,昆明已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51处,新发现文物线索442处,复查文物309处。为顺利展开工作,昆明已先后从市级财政中,安排了文物普查专项经费90万元。昆明市文物管理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说:“普查工作将对文物保护打下基础,为昆明打造博物馆之城寻找资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