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多 发表于 2009-5-13 22:01:45

周小林碉楼建筑艺术随笔(11)

撰文/周小林 摄影/周小林 殷洁 兰勇 王强等


(在中国古代的史书上碉楼又有邛笼、石巢等称谓。图为横断山域里的碉楼)

       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对碉楼的记载,如: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冉駹羌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唐章怀太子李贤注曰:“邛笼,碉也。”
      《隋书。附国传》“附国近川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垒石为石巢而居,以避其患。其石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丈余,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石巢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于下级开小门,以内上通,夜必关闭,以防盗贼。”
      《寰宇记》“高二三丈者谓之鸡笼,十余丈者谓之碉,亦有板屋土屋者,自汶川以东皆有屋宇不立碉巢。”
      《蜀中广记》“故垒石为巢而居以避患。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
      《四夷风俗记》“帷州诸番,日务射猎,夜宿碉房。”
      《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 顾炎武“威、茂,古冉駹地,垒石为碉以居,如浮图数重,门内以楫木上下,货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圈于下,高至二、三丈者谓之鸡笼,十余丈者谓之碉。”
      光绪《续云南通志稿》卷十一“明万历间,丽江土知府木氏渐强,日率么些兵攻吐蕃,吐蕃建碉楼数百以御,维西之六村,喇普,其宗皆要害,拒守尤固。木氏以巨木作碓曳以击碉,碉悉崩,遂取各要地,屠其民而徙么些戍焉,自奔子栏以北皆降。”


(图为友多山野考察队在横断山域考察碉楼建筑)

友多 发表于 2009-5-13 22:16:50

周小林碉楼建筑艺术随笔








(以上四幅图片为乾隆乾隆用兵金川时绘制的平定金川战图)

      分布于中国西部的碉楼为外界认识主要始于清乾隆十二年至四十一年(1747~1776),清廷对四川省的大、小金川地方土司进行的两次重要作战。大、小金川为嘉绒核心区,碉楼密集,这为清朝征金川之役带来极大困难。清朝两次对金川用兵均主要围绕“攻碉和“守碉’来进行,不仅采取“以碉逼碉”战术,甚至还遣嘉绒人于北京香山修建碉楼以演练攻碉战术。故乾隆用兵金川,遂使横断山域里的碉楼名声远播,此后文献史籍中有关碉楼的记载与描述也大为增多。

友多 发表于 2009-5-13 22:26:36

周小林碉楼建筑艺术随笔


(图为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境内的碉楼)

      中国国内从现代学术角度对碉楼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


【任乃强(后排左二)与家人(老照片)】

      1929年任乃强先生对西康11县进行实地考察,在其后写成的《西康图经•民俗篇》中对碉楼的建造技术、内部构造、外观形制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尤其对建造碉楼的砌石技术予以极高评价,称为“叠石奇技”,云:“碉亦用乱石砌成,据土人云,已百余年,历经地震未纪,前年丹巴大地震,仅损其上端一角,诚奇技也。”又称:“夷家皆住高碉,称为夷寨子,……其崔巍壮丽,与瑞士山城相似。“番俗无城而多碉,最坚固之碉为八棱,……凡矗立建筑物,棱愈多则愈难倒塌,八角碉虽仍为乱石所砌,其寿命常达千年以外,西番建筑物之极品,当属此物。”任乃强是首位对碉楼建筑技术及价值给予高度评价并称碉为“西番建筑物之极品”的学者。

友多 发表于 2009-5-13 22:39:54

周小林碉楼建筑艺术随笔


  庄学本(1909--1984),摄影家。上海市人。曾任上海《良友》画报、《中华》画报、《申报》画刊特约摄影记者。长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摄影工作,拍摄了大量有关西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和社会风貌的图片资料。建国后,历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民族出版社画刊编辑室、《民族画报》社编辑部副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有《庄学本少数民族摄影选》。

      1934——1938年记者兼摄影家庄学本先后进入汶川、理县、马尔康县和丹巴等地,对当地碉楼情况进行过调查,对丹巴中路一带的碉楼及其分布情况作过较全面的描述。他在《西康丹巴调查报告》中指出:“碉楼在大小金川特别多,东迄岷江。相连如林,尤以丹巴为最,据汉人云,系乾隆平定金川之遗物,查其分布路线,颇为近似。但丹巴士人则认为尚在平定金川以前。总之密集的碉楼不只是他们居处的防御设备,还含有一村或一族的军事意义。”


(1934年庄学本镜头里的汶川县布瓦寨的碉楼群)


(1934年庄学本镜头里的汶川县布瓦寨的碉楼群)


(1934年庄学本镜头里的汶川县布瓦寨的碉楼群)


(1934年庄学本镜头里的理县杂谷脑碉楼)


(1934年庄学本镜头里的马尔康县卓克基的碉楼)


(1938年庄学本镜头里的丹巴县中路碉楼群)

友多 发表于 2009-5-13 23:17:09

周小林碉楼建筑艺术随笔



       芮逸夫(1897—1991) 著名人类学、民族学专家。江苏滦阳人。东南大学毕业。后赴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耶鲁大学研修人类学。在大陆时,任职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及历史语言研究所,累升至研究员、主任,兼中央大学教授。曾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去台后,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后转考古人类学系专任教授,并曾兼任台湾师范大学家政系及淡江文理学院历史学系教授。1964年赴美任教,历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及印第安那大学人类学系客座教授。1966年返台,仍在台大任教授。兼中国文化学院民族与华侨研究所教授。还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委员。
       致力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对苗族文化研究尤为深入,成果卓著,具有国际影响,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著述有:《湘西苗族调聋报告》、《川南鸦雀苗的婚丧礼俗》、《中国民族及文化论稿》、《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化》、《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等。编有《人类学辞典》、《苗蛮图集》,并有论文、序言、书评等百余篇。

      1941年10-11月民族学家芮逸夫在四川省阿坝州、甘孜州进行社会民族学考察时,也对分布于该区域的碉楼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拍摄了大量的碉楼图片。



(拍摄地点:四川省阿坝州理县通化乡 拍摄时间:1941年9月)


(拍摄地点: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 拍摄时间:1941年9月)


(拍摄地点:四川省阿坝州理县危关 拍摄时间:1941年10月)


(拍摄地点: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杂谷脑 拍摄时间:1941年10月)


(拍摄地点: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县卓克基 拍摄时间:1941年10月)


(拍摄地点: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县卓斯甲 拍摄时间:1941年11月)


(拍摄地点: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小巴旺 拍摄时间:1941年12月)

友多 发表于 2009-5-14 00:04:16

周小林碉楼建筑艺术随笔


(民族学家马长寿)

       1942年民族学家马长寿先生对嘉绒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也对碉楼予以特别关注,并以碉楼为线索,指出嘉绒人在族源上应与汉之“冉駹”和唐之“嘉良夷”有密切渊源关系,进而提出:中国之碉,仿之四川;四川之调,仿之嘉绒。由上述各例亦不难知嘉绒即为冉駹”的看法。马先生通过对碉楼之历史、地域和民族背景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嘉绒地区为碉楼之起源地这一重要学术观点。

       1949年以前,涉及碉楼考察的报告与论著还有:黎光明、王元辉的《川西民俗调查记录1929》、蓝铣的《西康小识》(续) 、李亦人编著的《西康综览》、杨中华的《西康纪要)和《西康之概况》、李元福的《康南沿边十七族》、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编的《西藏见闻录》、刘如虎的《青海西康两省》,以及《川康边政资料辑要》、《康藏民族杂写》、《西康人民风俗纪要》、《宁属各县概况调查》、《松潘社会调查》、《丹巴县政一瞥》、《西康风土政治概要》等等,但主要都是对碉楼的记录和描述,未作专门和深人的研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小林碉楼建筑艺术随笔(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