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多 发表于 2010-10-27 14:58:07

中国东北地区的杜鹃花种质资源

编辑:周小林



  杜鹃花属的植物,广布于北温带及亚洲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高山上。全世界有800多种,8000~10000个品种,原产我国的野生种大约有600余种。除了新疆、宁夏无杜鹃花的天然分布外,广布于我国各省,以西南地区为最多,是杜鹃花属的世界分布中心,我国的西南和中南地区,是世界上闻名的杜鹃花资源宝库。可是,栽培的杜鹃花至今并不普遍,除了四川省等少数城市之外,都还限于盆栽或室内培养。为了改进城市的绿化面貌,还应充分利用野生杜鹃花资源。
  目前,东北地区的野生杜鹃花只有兴安杜鹃、照白杜鹃等,在早春开花之前,除了人们到山里采回来,或从市场买回来作为插花用,或者个别人进行引种栽培实验(成活率很低)外,其他种类很少有人研究。

一、野生杜鹃花的种类

  东北地区的杜鹃花属植物,只有10种,其中有两个变种,花都很美丽,不仅可以作为盆栽花卉,还可作为庭园绿化或街道绿化的素材。

  现将10种杜鹃花概述如下:

  1.苞叶杜鹃(小杜鹃、瑞多杜鹃、云间踯躅)Rhododendron redowskianumMaxim
  落叶小灌木,高20厘米左右。叶倒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1厘米,宽约4毫米,叶缘具腺毛。总状花序,由2~4花组成,花梗基部有叶状苞,具腺毛及短柔毛。萼片边缘带红褐色。花冠漏斗状,5裂,呈红紫色,花径2厘米。7月花期,10月果期。可作盆栽观赏。
  分布于长白山高山带、张广才岭主峰(大秃顶子)、大兴安岭、朝鲜北部、日本北部、苏联的西伯利亚、千岛群岛、白令海诸岛、北美阿拉斯加等地。生于高山带火山岩石质地或森林界限潮湿的石质地。

  2.牛皮杜鹃(牛皮茶、黄花石楠、七里香、万病草)Rh.aureum G■orgi(Rh.chrysantum Pallas)
  常绿小灌木,主茎匍匐,侧枝斜上,高10~25厘米。叶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6厘米,宽1~2.5厘米,稍反卷,表面多皱纹。伞房花序,5~7花,花瓣黄色,直径3厘米,花美丽。6~8月花期,7~10月果期。作盆栽观赏。
  分布于长白山的高山带、达乌尔地区、朝鲜北部、日本北部、外蒙古阿尔泰山、苏联的后贝加尔、勒拿河流域山地、鄂霍次克(库页岛、堪察加半岛)、东西伯利亚。生于亚高山带与高山带苔藓多的石质坡地。

  3.毛毡杜鹃Rh.confertissimum Nakai
  矮小灌木,茎匍匐,小枝多而细,成毛毡状,直立部分长3~9厘米。叶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0.7~1.3厘米,宽4~5毫米,稍外卷,叶背面密生腺鳞。1~3花,生于枝头,花冠紫红色,花径1.2~1.5厘米,裂片反卷,雄蕊7枚,几与花冠等长。花期7月,果期8月。可作盆栽观赏。
  分布于长白山高山带,生于苔藓多的石质坡地。

  4.照白杜鹃(照山白、映山白、穗笑踯躅。小花达子香)Rh.micranthum Turcz.(Rh.rothornii Diels,Rh.Pritzelianum Diels)
  灌木0.5~2米。叶为椭圆形或倒披针状椭圆形,稍外卷,两面具腺鳞。总状花序,多花,顶生。萼片三角状,花冠白色,花小形,花径8毫米,花后叶开放。花期6~8月,果期9月。栽培观赏。
  分布于辽东半岛的丹沈沿线或旅大,内蒙古大兴安岭的东南部、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生于低山的干山坡、山脊的树荫下或岩石的缝隙中。

  5.大字杜鹃(大字香、踯躅、新杜鹃)Rh.Schilippenbachii Maxim
  落叶灌木,1~2米。5叶轮生于枝顶,出叶时外卷,后成倒卵形或长卵形,长5~9厘米,宽3~5厘米,两面疏生短毛。3~6花组成伞形花序,先开或与叶同时开放,花冠大,广钟形,花径5厘米左右,淡桃红色,稀白色,裂片长卵形或椭圆形,内侧具紫色斑点,雄蕊10枚,5长5短。花期5~6月,果期7月。本种在现代杜鹃花育种中,曾作为原始材料进行过杂交。
  分布于辽东丹沈沿线一带、长白山海拔900~1600米处、河北东部、内蒙、朝鲜北部、日本的九州、苏联的乌苏里地区。生于干燥多石的山坡的林下、灌丛或岩石缝隙中。

  6.小叶杜鹃(达子香、黄山茶)Rh.parvifolium Adams
  常绿小灌木,高0.5~1米。多数叶生于枝顶,叶为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1.5厘米,宽3~6毫米,稍反卷,两面具鳞片。2~4花顶生,后叶开放,花冠蔷薇色,花径2厘米。5~7月开花,9~10月果熟。与兴安杜鹃很相似,但本种是先叶后花。可作盆栽观赏。
  分布于长白山高山带、大兴安岭、四川峨嵋山的亚高山带和高山带、内蒙古的额尔古纳旗、朝鲜北部、苏联的后贝加尔山地、勒拿河流域山地、鄂霍次克、东西伯利亚、千岛群岛、美国的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欧洲寒带等国家、以及格陵兰岛等。生于高山或高原的林间草甸。

  7.高山小时杜鹃(毛毡踯躅)Rh.parvifolium Adams var。alpinum Busch
  矮小灌木,高20厘米左右,茎匍匐,叶椭圆形、两面有鳞片。2~3花顶生、花冠紫蔷薇色,7~8月花期,10月果期。盆栽观赏。
  分布于长白山高山带、朝鲜北部、西伯利亚等地。生于高山矮小灌木带或高山草甸草原带。


(兴安杜鹃)

  8.兴安杜鹃(达子香。野杜鹃)Rh.dahurica L.(=Azalea dahurica K.Koch)
  半常绿灌木,高1~2米。叶长圆圆形或卵状长形,长1~5厘米,宽1~1.5厘米,两面具腺鳞,1~4花顶生,先叶开放。花冠紫红色,外面稍有毛。花期5~6月,果期7月。
  与迎红杜鹃很相似,但本种的叶稍圆、厚,为半常绿灌木。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可作为城市绿化树种之一,生长很旺盛,其观赏效果很好。
  分布于东北各个山地、达乌尔、河北、山东等地、内蒙古、朝鲜北部、日本北部、外蒙古的阿尔泰山、苏联的后贝加尔、勒拿河流域山地、鄂霍次克、东西伯利亚。生于高燥的山坡、山脊、悬崖岩石地、风化石砾地以及针叶林内的强酸性土壤上。

  9.迎红杜鹃(尖叶杜鹃)Rh.mucronulatum Turcz
  落叶灌木,高1~2米。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7厘米,宽1.5~3.5厘米,两面都有腺鳞。1~3花顶生,花冠淡紫红色,花径3~4厘米。花期4~5月,果期6月。可作花灌木栽培。
  分布于辽东半岛、华北、江苏,福建,内蒙古东部,朝鲜北部,日本南部,苏联的乌苏里地区。生于向阳的山坡上。

  10.毛叶迎红杜鹃Rh.mucronulatum Turcz.var ciliatumNakai
  在叶表面上,有稀疏的粗毛。花甚美。可作为栽培观赏。分布于辽宁的丹沈沿线一带,长白山海拔500~900米山地。

二、分布及其生态习性

  东北地区杜鹃花属植物,依照花期的早晚,可划分为早花类和迟花类两个类型。

  早花类型(如照白杜鹃,大字杜鹃,迎红杜鹃,毛叶迎红杜鹃,兴安杜鹃),灌木高约1米以上,花期4~6月,多集中分布在吉林,辽宁,河北和山东等省的低山山顶或山坡上。耐寒性较差,除兴安杜鹃分布到苏联的鄂霍次克地区之外,其余的种类都集中分布在北纬50°以南。反之,迟花类型分布在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的上限(高山带或亚高山带)。由于气候寒冷,这类植物多呈矮小灌木状,高度为0.5米以下,以利于忍耐极恶劣的气侯与贫瘠的土壤。花期推迟到7~8月。向北扩展比较远,最北界限,一般分布到苏联远东的鄂霍次克,堪察加半岛一带。个别种类,如苞叶杜鹃,可一直达到北极圈。
  以上10种杜鹃花,多呈孤岛状态分布在一些山坡或山峰上。随着纬度的增高,其种类分布的海拔高度也随着下降。如苞叶杜鹃,分布在长白山2000米以上的高山带,而在其北部的黑龙江省的大秃顶子山,只分布在1400米的高度上。特别是早花类型,随着纬度的增高,种类迅速消失。而迟花类型,则消失得很缓慢,一直接近或达到北极圈。另外,这与喜酸性土壤和荫湿冷凉气侯等特性有密切关系。其中,温度因子却成为区域分布的限制因子。由此可知,早花类型集中分布在东北南部(辽东半岛)的低山上,较喜温湿气侯,在当地进行引种驯化比较容易成功;而迟花类型集中分布在东北的中,北部(吉林省的高山上和黑龙江省的低山上),喜冷湿气侯。所以,从高山上引到当地的平原上,一般是不容易成功的。在与南方气候相似的高山上进行引种,成功的可能性大,但目前还存在许多困难。

三、充分利用野生鹃花种质资源

  1.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将东北地区野生杜鹃花种类、分布与贮藏量进行全面调查。摸清现有的资源状况,以便进一步开发、利用与保护。
  2.将稀有的野生杜鹃花资源保护起来,以免绝种。在东北地区,除了兴安杜鹃之外,其余的绝大部分是稀有种。应在这些种类比较多的地方,有计划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区,以利于种质资源的繁衍与保护。
  3.发展与利用野生杜鹃花资源。首先要把早花类型作为引种驯化的重点。就近引种,既容易成功,又有地方特色。其次对野生杜鹃花进行引种驯化及杂交育种,希望得到喜阳、耐旱、适于弱酸性或中性土壤和对温度适应性强的种类,为大面积露地栽培打开门路,从盆栽中解放出来。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1972),《中国高等植物图志·第三册》,科学出版社,1972.2。
  〔2〕 刘慎谔等(1955),《东北木本植物图志》,科学出版社,1955.2。
  〔3〕 竹内亮、祝延成(1959),《中国东北经济树木图说》,科学出版社,1959.2。
  〔4〕 牧野富太郎(1945),《日本植物图鉴》,开城印刷株式会社,1950.12。
  〔5〕 佐藤润泽(1928),《满蒙の野外花卉》,满日社印刷所,1928.7。

友多 发表于 2011-3-27 02:20:3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东北地区的杜鹃花种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