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升四川文化旅游软实力
编辑:周小林众说周知,上月29日,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隆重开幕。一直持续到6月的非遗节,成为一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饕餮盛宴。而就在非遗节开幕3天后的6月1日,酝酿多时的非遗法也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一时间,频频聚焦于镁光灯下的非遗成为当下文化领域最热门的话题。
面对非遗的不断升温,长期心系非遗,对非遗有着深入研究的四川省沫若艺术院院长、四川文化软实力研究所所长卢加强博士在接受采访时欣喜地指出,这是人们对非遗的文化自觉。在他看来,对非遗的关注、保护和传承,是一种文化使命和文化责任,更是一种时代担当。就在非遗魅力持续绽放之际,卢加强博士提出,非遗应当被赋予更重要的历史使命。他认为,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四川文化旅游软实力,应当成为保护、传承和发展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中之义。
非遗是特殊的庄稼 也是巨大的无形金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庄稼,也是巨大的无形金矿。”当卢加强抛出这样的观点时,立刻给记者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卢加强称,非遗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随着农业一起繁荣起来,它有根系,也有文脉。它在农耕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结果,成为一种特殊的庄稼;但和普通庄稼不同的是,非遗是一种精神粮食。
“在源远流长的蜀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蔚为壮观。”他说,这些吸收了大量先进技艺,融入了许多文化共识的四川非遗无疑是智慧的结晶、文明的沉淀,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它是一个巨大的无形的金矿,如果能将非遗开发利用好,产生的能量绝不亚于物质矿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身份。”卢加强毫不掩饰对非遗作为一个区域文化基因的高度赞誉。他语音激扬地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如果没有文化内涵,城市就失去了个性,变得千城一面,这将是精神家园的失落。”在卢加强看来,鲜明的蜀文化,就是天府之国四川最重要的文化身份,而那些具有独特魅力的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在蜀文化的基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被赋予了这样的主题:“弘扬人类文明,共建精神家园。”而这正好与卢加强所提出的非遗是一种文化民生的观点不谋而合。卢加强说,在浩浩荡荡的传统文化洪流中,非遗是最具区域性,最贴近老百姓的代表之作。
“那些手手相传、口口相传的非遗,是百姓参与得最多、也是最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非遗能够引发的文化共鸣自是不言而喻的。”
“四川的非遗就是四川人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它是四川人的文化认同。通过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四川青少年了解非遗,增强四川人的凝聚力和自豪感,这是非遗提升四川文化软实力作用的重要展现。”
在此基础上,卢加强提出,我们应当通过非遗积极打造幸福工程、教育工程,让非遗走进社区,走进百姓,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同时,把非遗与青少年教育相结合,实现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接力。
唱好开发利用“四步曲” 让非遗形成产品、品牌和产业
“要在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通过创新和科学开采,利用好非遗文化。”为此,卢加强提出了非遗开发利用的“四步曲”,即走进去,走出去,走下去,走上去。
卢加强娓娓道出了“四步曲”的具体内涵。他说,“走进去”就是对非遗的研究与保护要深入进去;“走出去”是指非遗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创新,将非遗的价值挖掘出来,让非遗文化走向全世界;“走下去”是指去接触非遗的根脉,因为非遗来自民间,要让非遗与百姓的生活接轨。
而“走上去”的内涵最为丰富。卢加强说,长期以来人们给非遗冠以“低端”、“弱者”的标签,认为非遗已经奄奄一息。要通过“走上去”,让人们走出这样的误区。“首先,向上要提升艺术水准,让非遗实现优雅的转身;其次,通过融入资本,形成高端产业,把产业规模提上去;最后,通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让非遗享有更为重要的位置。”
卢加强还用寥寥数语勾画出了非遗发展的图景。“非遗要形成产品、品牌和产业。”非遗怎样才能形成产品、品牌和产业?卢加强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释,要把非遗作品变成产品,要把非遗作者变成品牌,要让资本与非遗融合形成产业。
卢加强以川酒向记者举例。“我们四川传统的制酒工艺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发展,川酒涌现出了"川酒六朵金花"这些知名品牌。而川酒与资本的成功融合,使四川白酒产业蓬勃发展,因此,四川也以此发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他提出,川酒的成功案例,值得许多非遗项目研究和借鉴。
卢加强还特别指出,我们应当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不可垄断性和再生性。“你开发得不好,别人可以拿过去开发。但是你开发好了,将延伸出一系列具有附加值的产品,非遗文化能发生裂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旅游文化产业破题 “软”实力下的“硬”产业
在卢加强看来,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深层次的交融,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非遗产业路径的最佳选择。
曾经担任遂宁天遂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的卢加强,一直深耕于旅游文化产业领域,对于遂宁旅游文化的发展来说他更是功勋卓著。因此,谈到非遗文化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非遗发展旅游产业,要形成景观、景点、旅游线路。”他说,像蜀锦、蜀绣也形成了诸如蜀锦馆、蜀绣馆的景点,但是这些景点更多的是一种博物馆式的展示,而不是一种生产技艺的展现,不够鲜活,缺乏生命力。
卢加强说,文化开发出的旅游产品应当具有时尚性、娱乐性、参与性和实用性,这也就决定了要用创新、创意对非遗的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比如说民间的一些节日、庆典、庙会,可以在里面融入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较高的项目,使之真正变成民众的嘉年华。”
卢加强尤其强调,要把非遗景观、景点串珠成线,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这能让游客更加便捷地游览到更丰富的内容。他举例说道,把盐亭的嫘祖蚕桑丝绸,阆中的蚕丝被,北川的羌绣,成都的蜀锦、蜀绣这些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四川蚕丝丝绸走廊,这样的旅游线路内容就十分丰富。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不仅能够拉动一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文化的消费,能够使文化产生极大的教育功能,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卢加强表示,通过非遗提升四川的文化软实力,是非遗的重要历史使命。
“通过非遗等传统文化的号召力、影响力、凝聚力,提升四川文化旅游软实力,将四川打造成文化旅游产业强省。让蜀文化成为国际品牌,成为世界共享的文化。”在采访结束之前,卢加强深情地说出了自己最深切和美好的愿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