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多 发表于 2005-5-27 10:59:31

庆祝红军飞夺泸定桥胜利70周年!

泸定桥的由来距今已有300年历史的泸定桥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动工兴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泸定桥竣工之际,康熙皇帝亲自为该桥题写“泸定桥”桥名。<br>
  泸定桥东岸的《御制泸定桥碑记》记载道:“桥成……绘图来上,深惬朕怀,赐桥名泸定。”原来,“泸定桥”是清朝康熙皇帝所赐之名。“泸”指泸水,“定”是安定之意,意思是说,桥建成后泸水一带老百姓的往来就可以安定了。其实,大渡河与泸水是两条河流。康熙皇帝弄错了。<br>
  当然,康熙的错误也是事出有因,当时四川能泰并未实地了解情况,相信民间传说,认为大渡河就是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说的泸水。建桥之前,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泸水三渡口,高崖夹峙,一水中流,雷奔矢激,不可摇舟行,行人援索悬渡。”后又上奏折说:他与提督岳升龙曾察看过地形,在距化林营八十余里的地方,地势稍平坦些,准备在此处建一座铁索桥,以便民众行走,并提请皇帝赐桥名。康熙根据奏折中所说的情况,把大渡河误当做泸水,便取了一个与事实不相符的桥名。<br>
  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长的一座桥梁。桥体分别由桥身、桥台、桥亭三个部分组成。桥身,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是泸定桥的主要组成部分。东西桥台之间净跨100米、铁索长101.67米、桥宽2.7米,踏上桥面,整个桥身起伏荡漾,如泛轻舟,是连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br>
  1961年,泸定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飞夺泸定桥战役1935年5月,中央红军为摆脱10余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强渡天险大渡河。25日,红军第1军团第1师第1团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但因河水湍急无法架桥。当时尾追的国民党军已迫近,而渡船只有4条,大部队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渡河任务,情况十分危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红军迅速北上夺取泸定桥,第1师与干部团继续由安顺场渡河,沿大渡河东岸北上;第1军团部、第2师和第5军团沿大渡河西岸北上,左右两路夹河前进,抢占泸定桥。沿西岸前进的先头部队红军第1军团第2师第4团昼夜兼程,沿途多次击溃川军拦阻,于29日晨夺占泸定桥西桥头。<br>
  29日傍晚,以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政治指导员王海云、四班副班长刘梓华等22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手榴弹,爬着光溜溜的铁索向东桥头冲去,在该团火力掩护下,攀着铁栏,踏着铁索,迎着守军枪林弹雨,向东桥头发起攻击。接近桥头时,国民党军点燃堆集的桥板,以火障拦阻。突击队员奋不顾身,冲过火障,占领桥头,攻入泸定城西门。后续部队随即铺设桥板,迅速跟进,经过激战,歼灭大部守军,占领泸定县城。随后,中央红军迅速通过泸定桥,越过天险大渡河,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至此,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的企图彻底破灭。<br>
  1985年5月29日,为纪念英雄业绩,当地人民政府修建立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邓小平题写碑名,聂荣臻撰写碑文。<br>
  走过泸定桥的元帅与将军<br>
  1935年红军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信步踏上了泸定桥,同时,还有七大元帅、六位大将、十一位上将也曾走过泸定桥。他们是:<br>
  七大元帅:朱德、彭德怀、刘伯承、叶剑英、聂荣瑧、林彪、罗荣恒。<br>
  六位大将:肖劲光、陈庚、罗瑞卿、谭政、黄克诚、张云逸。<br>
  十一位上将:彭绍辉、王平、苏正华、杨勇、李天佑、李志民、肖华、杨得志、杨成武、胡耀邦、刘惠农。<br><br><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庆祝红军飞夺泸定桥胜利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