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林碉楼建筑艺术随笔(10)
撰文/周小林 摄影/周小林 殷洁 兰勇 王强等(图为友多山野考察队在横断山域考察碉楼建筑)
继1896年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游历考察后,1908年英国人尔尼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 1876-1930)、J.W.布鲁克,1911年美国人路得·那爱德(Luther Knight),1916年法国传教士佘廉霭,1917年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 1890—1968),1929年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洛克(Joseph F·Rock 1884-1962)等外国人先后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横断山域里的岷江流域、大渡河流域、雅砻江流域、金沙江流域、澜沧江流域、怒江流域考察。
他们也用照相机将分布于该区域一小部分的碉楼建筑拍摄了下来,共同组成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外国人眼中世界东方这一神秘碉楼建筑艺术的优美画卷。
周小林碉楼建筑艺术随笔
尔尼斯特·亨利·威尔逊1908年拍摄的碉楼照片【英国人尔尼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 1876-1930),二十世纪初世界上著名的园艺学家、植物学家、探险家。】
尔尼斯特·亨利·威尔逊1899年至1911年间,曾4次来到中国,3次进入横断山域考察。威尔逊被西方称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对植物的研究和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西方国家引种了大量的园林花卉植物。1913年,他出版了《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A Naturalist in Western China)这一有影响的著作,此书在1929年重版时易名为《中国:园林之母》(China Mother of Gardens)。
1907年后,他带着从美国运来的沉重摄影器材,在交通极不发达的中国西部翻山越岭、拍摄了2000余幅珍贵的图片。在他拍摄的照片里,除他研究的植物花卉外,还有大量当时该区域的人文地理历史照片(其中有五幅碉楼照片),这些照片为我们对横断山域的综合研究,提供了至为珍贵的资料。
(摄影:亨利·威尔逊 拍摄时间:1908年05月26日拍摄地点:阿坝州汶川县岷江河畔的碉楼)
(上图碉楼局部 在我后来的考察寻访中,已无法再见到它了......)
(摄影:亨利·威尔逊 拍摄时间:1908年05月30日 拍摄地点:汶川县瓦寺宣慰司官寨全景)
(现在的汶川县瓦寺宣慰司官寨)
(摄影:亨利·威尔逊 拍摄时间:1908年06月26日 拍摄地点:小金县沃日土司官寨全景)
(上图碉楼局部)
(摄影:亨利·威尔逊 拍摄时间:1908年06月26日 拍摄地点:小金县达维土司官寨)
(上图碉楼局部)
(摄影:亨利·威尔逊 拍摄时间:1908年06月30日 拍摄地点:甘孜州丹巴县中路)
(上图碉楼局部)
周小林碉楼建筑艺术随笔
J.W.布鲁克1908年拍摄的碉楼照片英国人J.W.布鲁克1908年来到四川省阿坝州境内进行动物资源考察活动,期间J.W.布鲁克在马尔康县境内拍摄了3幅与碉楼相关的照片,这些照片现存于英国皇家地理学会。J.W.布鲁克与威尔逊是同时代人,后来死于在四川凉山州境内的追踪及捕捉大熊猫和其他动物的过程中。
(摄影:J.W.布鲁克 拍摄时间:1908年 拍摄地点:阿坝州马尔康县卓克基土司官寨、碉楼及村寨)
(摄影:J.W.布鲁克拍摄时间:1908年 拍摄地点:阿坝州马尔康县松岗土司官寨及碉楼)
(摄影:J.W.布鲁克 拍摄时间:1908年 拍摄地点:阿坝州马尔康县党坝土司官寨及碉楼)
周小林碉楼建筑艺术随笔
路得·那爱德1911年拍摄的碉楼照片【路得·那爱德(Luther Knight 1879-1913)】
美国人路得·那爱德(Luther Knight),1879年6月8日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南普尔北部特区,曾就读于伊利诺斯州市西北大学和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10年6月与大清国四川高等学堂签署了来该校任教的合同,8月经日本到达上海,10月即抵达成都。1911年底,因社会局势动荡离川去上海。1912年9月返回成都,继续任教四川高等学堂。1913年4月19日,在成都的一所教会医院病逝。
路得·那爱德先生在中国期间拍摄了大量纪实性的照片,完整地记录了他当时在各地的工作、生活情况和所到之处的风光景色。1911年,那爱德去松潘旅行途中在汶川县境内的岷江河畔拍摄下一幅碉楼的照片,这幅图片与英国人尔尼斯特·亨利·威尔逊1908年5月26日在汶川县岷江河畔的拍摄的碉楼是同一地点同一座碉楼。
(摄影:路得·那爱德拍摄时间:1911年拍摄地点:阿坝州汶川县岷江河畔的碉楼)
(上图碉楼局部)
周小林碉楼建筑艺术随笔
佘廉霭1916年拍摄的碉楼图片法籍传教士佘廉霭,在他1916年任职于丹巴期间,将他在丹巴境内拍摄的碉楼照片寄回法国,并参加在了在法国里昂举行的摄影展。遗憾的是我们现在都没有寻找到这批照片。
周小林碉楼建筑艺术随笔
西德尼•戴维•甘博1917年拍摄的碉楼图片(甘博和夫人伊丽莎白)
【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美国社会经济学家、摄影家】
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是一位美国社会经济学家、摄影家,终身致力于中国城乡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从1908年到1932年,他先后四次来到中国进行城镇和乡村调查,足迹遍及华北、 华东、西南等地区。在此期间,先后拍摄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彩色幻灯片及39盘16毫米电影胶片。这批照片,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拍摄质量之高、保存之完好堪称中国同时期历史照片中的上乘。
1917年,西德尼•戴维•甘博来到中国西南横断山域中的汶川县、理县、茂县等地考察时,拍摄了10幅关于碉楼的照片。
(摄影:西德尼•戴维•甘博 拍摄时间:1917年拍摄地点:四川省汶川县涂禹山瓦寺土司官寨)
(摄影:西德尼•戴维•甘博 拍摄时间:1917年拍摄地点:四川省汶川县羌峰)
(摄影:西德尼•戴维•甘博 拍摄时间:1917年拍摄地点:四川省理县薛城)
(摄影:西德尼•戴维•甘博 拍摄时间:1917年拍摄地点:四川省理县薛城)
(摄影:西德尼•戴维•甘博 拍摄时间:1917年拍摄地点:四川省理县危关)
(摄影:西德尼•戴维•甘博 拍摄时间:1917年拍摄地点:四川省理县危关)
(摄影:西德尼•戴维•甘博 拍摄时间:1917年拍摄地点:四川省理县县城杂谷脑)
(摄影:西德尼•戴维•甘博 拍摄时间:1917年拍摄地点:四川省理县县城杂谷脑)
(摄影:友多山野考察队 拍摄时间:2006年7月28日拍摄地点:四川省理县县城杂谷脑)
(摄影:西德尼•戴维•甘博 拍摄时间:1917年拍摄地点:四川省理县县城杂谷脑)
(摄影:西德尼•戴维•甘博 拍摄时间:1917年拍摄地点:四川省理县县城杂谷脑)
周小林碉楼建筑艺术随笔
约瑟夫·洛克1929年拍摄的碉楼图片【约瑟夫·洛克(Joseph F·Rock 1884-1962),著名的人类学家、植物学家、探险家。】
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洛克(Joseph F·Rock 1884-1962)在他38岁时的1922年来到中国的西南部,并以云南的丽江为总部,度过了他此后生命中的27年。他在边远山区采集植物和飞禽标本,不间断地进行摄影,这些活动均服务于美国三个权威机构:美国国家农业部、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和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最初他的工作是为美国农业部收集云南地区的植物和动物标本,但后来,他被神奇的纳西族文化所吸引,并把他的工作重心转向研究东巴文化,直到50年才离开了丽江。洛克后来被称为西方研究东巴文化的鼻祖。
1929年约瑟夫·洛克在进入云南西北部和四川省木里县考察时,拍摄了几幅关于碉楼的照片。
(摄影:约瑟夫·洛克 拍摄时间:1929年拍摄地点:四川省木里县)
(摄影:约瑟夫·洛克 拍摄时间:1929年拍摄地点:云南省西北部)
(摄影:约瑟夫·洛克 拍摄时间:1929年拍摄地点:四川省木里县)
周小林碉楼建筑艺术随笔
另外,以下三位也对横断山域里的碉楼建筑做过考察和介绍。美国学者兼教士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在任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馆长和人类学教授期间,于1933年至1948年多次对岷江上游羌族地区进行田野考察,其所著《羌族的习俗与宗教》对羌族地区碉楼也作了较详细的描述与记录。
英国人陶然士发表于《华西边疆学会研究》杂志的《中国西部土著纪要》一文中也有关子碉楼的文字和图片介绍。
J•H•埃德加(J•H• Edgar)在《华西边疆研究会日志一一金川群体部落成分》一文中对金川的碉楼作了这样的描述:“他们有的人把自己刷得洁白的房舍修建在高七十五呎到一百五十呎的塔楼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