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友多

千年前的造纸术仍在傣族村寨流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1 02: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用“构皮纸”书写的书法作品)

有关保护的话题
目前,构树资源短缺,抢救和保护好傣族人民“构皮手工造纸工艺”已经刻不容缓。要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除要加大对野生构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外,还要充实构树资源,降低构皮成本,这就要求必须建立构树种植基地。要充分利用和争取中央退耕还林政策,把中央要求25度以上的坡,都要实行退耕还林的政策落实好。建构树基地时要把适宜种植构树的地点选好,争取构树基地能享受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建构树基地的地块如能享受中央退耕还林政策,那么,就能享受到退耕还林每亩种苗一次性补助伍拾元;退耕还林每年每亩以粮折现金补助贰佰壹拾元;退耕还林每年每亩补助管理费贰拾元的政策。这样,即能落实好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又能解决构树皮资源短缺的问题,也能更好地保护傣族“构皮手工造纸工艺”,使从事手工造纸的群众有足够的构树皮资源。
构树成林后,从生态效益上分析,有林地能减缓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渗透,同时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提高土地的蓄水能力,其枯枝落叶覆盖地表,可减少土壤流失,发挥固土作用,保肥土壤养份,从而净化空气,改善环境;从经济效益上分析,种植构树,2年收割一次构树皮,收割一次每亩可收500公斤左右,按每斤1.00元计算(现构树皮每斤3.00元),每亩、每年可收入1000元左右;从社会效益上分析,构树基地的建立,对促进社会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推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水平、提高农村科技文化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的带动作用。而森林面积扩大对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让人民群众得以安居乐业,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繁荣以及边疆的稳定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构皮手工造纸工艺”在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中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构皮手工造纸工艺”对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具有独特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构皮手工造纸工艺”这一文化遗产濒临消失,抢救与保护、传承与发展,对承载着中华文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芒团白绵纸势在必行。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1 02: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一家茶叶店里用“构皮纸”包装的普洱茶)

怎样传承发扬民族文化?
孟定芒团白棉纸的手工造纸工艺由来久远,对它传承下去的重担不容忽视,如何将芒团白棉纸的手工造纸工艺,继承与延续下去是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一项重要工程,总结已往的工作经验,要想真正保护好傣家手工造纸工艺:
首先,要考虑它的原料供给,建立一个较有规模的原料基地;
其次,要做好白绵纸的宣传,为白绵纸寻找好销路;
第三,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生产不同规格、不同质量、不同颜色的白棉纸,扩大用途,千方百计提高白棉纸的经济效益;
第四,要动员好本组的青年人主动参与造纸。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好傣族人民“构皮手工造纸工艺”这一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1 02: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前的造纸术贵州现在也有

保持传统造纸作业的贵州石桥造纸

造纸术源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贵州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山寨里居然也进行着原始而完整的造纸作业,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位于黔东南自治州南部的丹寨县石桥村自千年以前就有了造纸工艺,一直延续至今。山寨宁静秀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论是碾车、水渠还是寨民都古朴而与世无争,外界的巨大变迁在这里都似乎凝固了。
  得天独厚的构树满山遍野,就像天赐的原材料,注定了这里造纸工艺的兴旺。据民国初年的《八寨县志》记载,“楮,俗称构皮麻,山谷郊野园林皆有。”石桥寨就坐落在这片依山傍水的深山密林中,纸材几乎随手可得。
  寨子里到处都是造纸的作坊。从剥麻开始,浸泡构麻,产生树泥,而最有意思的是工匠们抄纸定型,厚薄匀称尽在工夫之中。就这样五彩缤纷的纸在能工巧匠们的劳作下成捆成捆地流淌出来,十几道工序都是徒手而成,与《天工开物》中叙述的方法有惊人的相似。其原始古朴的程度具有了文物的价值,难怪外面敏感的商人们开始进寨谈判欲将其输出海内外。全寨250户人家中竟有80户从事造纸作业。满寨的作坊以及家家户户门口晒放着的五彩缤纷的方格纸张,成了石桥寨一道亮丽的风景。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先民对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而利用树皮为原料造纸,在我国更有着悠久历史,早在《后汉书.蔡伦传》中已经有“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记载。然而在史籍中对树皮为原料造纸的方法却记叙很少,以致我们不能详尽地了解我国古代生产皮纸的方法。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潘吉星同志,做了关于陕西长安县构皮纸方法生产技术的调查,著文阐明了这种皮纸生产的工艺过程。这对中国古代皮纸生产工艺的研究工作起了重要作用。1980年为了组织《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的陈列,我们对贵州省丹寨县的白皮纸生产工艺做了初步调查。1983年1月笔者又进行了一次深入考察,在考察中发现,这个地区的白皮纸生产工艺流程与陕西省长安县构皮纸生产工艺和工具各有异同。
  丹寨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佩族自治州的西南部,西接都匀市,清代属都匀府管辖,原置八寨厅,后易名为八寨县,今称丹寨县。这里地处苗岭山脉的雷公山支脉,县境内不仅有充足的水利资源,为造纸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且满山遍野生长的构树,为生产白皮纸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据民初《八寨县志稿》记载:“楮,俗称构皮麻,山谷郊野园林皆有。”可见该地构皮树生长之广泛。所产构皮不仅可代本县造纸,而且远销各地。
  贵州省丹寨县白皮纸主要产于该县的石桥堡。石桥堡位于县北部,是深山中的一个谷地,沅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南皋河流经村旁,使石桥堡依山傍水,为造纸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石桥堡有抄纸槽八十余家,他们用河水浸沤皮麻,浆灰洗料,在岸边山崖下或天然岩洞里设槽抄纸。这里除了纸焙房外,没有作坊更没有厂房,几道工序几乎都是徒手而就。
  丹寨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苗族占全县人口的70%。在石桥堡的80多家槽户中,苗族槽户就有40多户,占60%以上,苗汉两族人民在长期的造纸生产中相互观摩共同改进造纸工艺,使石桥堡的造纸技术独具特色。但从总的工艺来讲,它又保持了祖国古代生产皮纸的传统。
  丹寨县石桥堡造白皮纸的原料是构皮麻,不添加其它材料,构皮麻是对构树皮的俗称。构即楮。构树皮这里每年都可砍伐采集。但以每年三至五月采集的构皮质量最好。砍伐后即可取皮麻。取皮的方法很简便,选用明火灼热构枝至30-40℃,约烤十分钟,即可在根部用手一拉,将构皮剥脱。随后用刮刀去掉外硬皮,将初步加工的构成麻晒干即可备用。
  在制白皮纸的过程中,还需要一种重要的辅助材料,这里称它为滑药。能够做滑药的植物种类很多,其中有岩杉树根、野棉花根、弥猴桃藤、滑树、糯叶等。但主要使用的还是岩杉树根。这种植物在石桥堡的山坡上就有生长,该县岩杉树资源也很丰富,一般都是现采现用。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9-30 13: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