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67|回复: 2

对话印开蒲:九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7 20: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他们,让横断山域更美! 系列一)

编辑: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风风雨雨几十年,九寨沟经历了哪些沧桑呢?)

题记:
我在很多年前就听到过印开蒲先生的大名,并拜读了印先生的许多文章。今天编发这篇《对话印开蒲:九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时,心中总有无限的感慨。他是记录和守望横断山域的前辈,是我们友多网学习的楷模。


印开蒲简介:
1960年毕业于中科院四川分院科技校,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主要从事植物生态、生物资源开发、自然保护以及国土规划等专业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印开蒲一直从事野外科学考察工作,早在七十年代,他撰写的关于建议在九寨沟、美姑、马边、大风顶、稻城亚丁等地区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以及四川森林资源采伐过渡将引发的生态危机等有关重要科研报告,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意义,受到中科院、四川省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实施后取得了重大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四川和长江上游地区资源和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被称为“中国的洛克”,是最早发现九寨沟和最早建议保护九寨沟的人之一。

印开蒲所获荣誉:
获部(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1998年获国务院“国家特殊津贴”
1999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林业局、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会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先进个人”称号
2001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自学成才标兵”
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先进个人”

印开蒲主要四川野外工作经历:
1960-1966年 四川东部地区植被调查、四川藻类植物资源调查
1972-1978年 四川西部地区植被调查
1979-1984年 四川贡嘎山地区植被调查
1985-1992年 四川西部地区资源植物调查、四川珍稀植物调查、《中国植物红皮书》编写调查
1993-1997年 四川贡嘎山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
1998- 四川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研究、四江流域资源植物科学考察

印开蒲主要野外工作区域:四川、云南、西藏,累计野外工作时间:300(月)。


此主题相关图片

(宁静的九寨之冬)

九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生物所印开蒲研究员对话


1956年四川省两名勘查森林资源的林业工作者志强、傅春华作为首批“勘察”人员来到了这里,九寨沟惊人的美丽从此被发现!
1979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所正式成立;
1984年,九寨沟正式对外开放;
1992年,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风风雨雨几十年,九寨沟经历了哪些沧桑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最早发现九寨沟和最早建议保护九寨沟的人之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生物所印开蒲研究员。
2003年四月的成都飘着雨,在印开蒲老师的办公室里,他热情的接待了我,和善而亲切的长者风范,说起九寨沟,印老的话匣子打开了。

《风景名胜》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的最早的发现者和保护者之一,那么你能谈谈当初您是如何发现这块人间净土的吗?
印开蒲研究员(以下简称印):我第一次走进九寨沟是69年,当时是做一个关于四川薯芋资源的调查。在此之前,最早在50年代(1956年),砍伐队的两名成员进入九寨沟,回来报告“里面风景很美,树木也很多”,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森林资源,并没有对九寨沟美丽的风景给予重视。我们进沟之后,被美丽的风景深深打动了,但是当时也没有想到保护的问题,只是单纯的觉得风景很美而已。
记:您从1969年第一次进入九寨沟到现在,一共去过九寨沟几次呢?最近一次是什么时候?
印:一共大概有十多次。1969年第一次,75年第二次,78年第三次,80年代有5、6次,90年代有7、8次。最近一次好象是2001年。
记:在您的印象里,您2001年看见的九寨沟与1969年的九寨沟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印:环境变化太大,原来的(九寨沟)比现在漂亮好多倍,到处都是很原始的风光,水量很大,非常非常的清澈。而且那时侯的“温室效应”也没有现在这么严重,林场才刚刚建立,森林还没有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率在40%左右,现在到九寨的路上那些光秃秃的山上全部覆盖的是森林。
现在的九寨沟采伐的痕迹太重,人工的建筑太多,生态已经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而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关于修建到九寨沟的铁路的研讨会,我没有发言,但是我是反对这个提议的,并不是说不能修铁路,而是这个铁路是干什么用的,如果仅仅为了增加客流量,那对九寨沟的破坏绝对是很大的。
记:您最近一次去九寨沟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呢?
印(想了想):有件事我比较记得清楚。当时在参观长海时,在它的边上有棵松树大家都叫它“独臂老人”,是长海的标志,从上到下,一半树木是绿的,另一半却是枯死的。当时带我们的导游解释时,讲了一个神话故事:
古时候,长海底有一头牛首蛇身的兽,时常兴风作浪,破坏这山水的宁静,残害勤劳耕作的藏族人民。有个勇敢的白马藏族老人沃森,年近九旬,为这九寨的宁静与和平,手拿板斧,孤身一人去斩除怪兽。结果,被怪兽咬去一臂,但他任奋不顾身,拼搏到底,怪兽害怕,逃入湖底深处不敢出来了,而老人也流血过多而死,死后就化作了一棵古树,也就是这棵“独臂老人”,永远镇守在长海之边,防止怪兽再次作怪。
但是,我知道,这是当年砍树的时候,砍到的树砸下来砸成这样的。神话传说是很吸引人,可是导游这样讲对九寨沟保护的宣传没有任何意义,编造一个神话掩盖当年的破坏事实,不能让我们记住这个历史教训,不能让后人看到,我们人类曾经做了多么愚蠢的事情。所以我当时就批评了那个导游,告诉他真正的事实,后来大家都让我给他们讲以前九寨沟的情况。
其实,将当年破坏留下的后果真实的告诉每个旅游者,这是很好的一种环保宣传。
记:我们知道现在九寨沟已经实行了“日最高限量一万两千人”,那么您认为这个数字科学吗?
印:肯定不行。我们当年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当时认为应该是一万人以下。而且现在九寨沟也没有严格执行这一点(日最高限量一万两千人),据说黄金周游人最多时,曾经达到两万多人,太可怕了,九寨沟绝对受不了。上次开会居然说要让九寨沟的游客量达到每年300多万,平均下来就是每天差不多一万人,这样做简直就是对风景的摧残!
记:您在很早的时候就写报告,建议将九寨沟划为保护区,但是直到1979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所才终于正式成立,您能谈谈当中的缘由吗?
印:1975年我与几个同志第二次进入九寨沟的时候,公路已经由沟口修至则查哇沟的上季节海附近,大规模的采伐已经开展。我们回来后,立即向四川省科委以及阿坝州当地政府提出了保护九寨沟资源的建议。但是,当时“文化大革命”的客观情况决定了这个建议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1978年,我们第三次进入九寨沟考察,当时由于已经有九寨沟将成立保护区的传闻,砍伐工人正在抓紧时间拼命砍,沟内简直是触目惊心,被砍到的树木横七竖八的象战场上死亡的士兵一样(印老连续两次用了这个比喻,可见当时之惨状!)。由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砍到的树木压在别的树枝上,一片狼藉,非常惨。面对这种状况,我们组织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同时立即向相关领导汇报,当时国家保护司司长卿建华对此非常重视,指示我们尽快写出报告呈交中央政府。于是1978年8月13日我们向中科院提交了由我执笔撰写的关于在四川建立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报告,九寨沟就是其中之一;10月底向中科院院长方毅做了口头汇报;10月17日中科院报国家林业总局;10月底报国务院;12月26日当时主管农业的副总理陈永贵亲自批示。这样,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终于宣告成立了。
客观评价我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引起了相关领导对九寨沟保护的重视。我不能夸大任何个人的作用,这样不尊重事实,我们是以生物所的名义而不是个人名义提交报告的,这是一种政府行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个人的提议是根本不可能得到重视的。
后来,九寨沟当地政府的田树昌和邓一对外宣称他们是最早提出保护九寨沟的,这是不尊重事实的。当时田是九寨沟县宣传队的干事,那年九寨沟箭竹大面积枯萎,引起国宝大熊猫的死亡,田参加珍稀动物调查队,看到了九寨沟被破坏的的情况,于是以个人的名义提出了对九寨沟的保护,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只能说他们参与了九寨沟的保护,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建立是从事环保的科考队员,热爱大自然的各界人士,共同呼吁的结果。
记:现在的九寨沟在保护上受到了各方面的指责,您认为九寨沟现在出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造成的?
印:问题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当地政府过于强调经济效益,将可持续发展置之脑后。从一个小的方面就可以反映出来,最开始的时候九寨沟的门票是10元左右,申报遗产前是60元,申报后立刻涨了一大截(注:145元/张)。与此同时,客流量暴涨,为了适应这种情况,九寨沟修建了很多经营性的设施,这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们建立遗产保护区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时的利益。
记:现在国内有股“遗产热”,许多景点都提出了申报遗产的目标,根据您看到的九寨沟申请遗产前后的变化,您认为申请自然遗产对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好是坏?您认为旅游开发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者怎样才能更好的结合起来?

此主题相关图片

(怎样才能保护好九寨沟?)

印:这种“遗产热”应该冷一冷,我们申请遗产的目的有必要重新坐下来好好讨论:为了钱还是为了保护?我觉得现在申请遗产的目的变味了,严重偏离了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动员全世界所有人们的力量去保护资源”的宗旨。
九寨沟等景区在成为遗产后获得的巨大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追风,很多景区将申请遗产作为扩大景区知名度并吸引旅游者的一个手段,这是很可悲的!
至于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怎么结合,我觉得首先要将生态环境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第二要对要对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科学论证,科学规划,坚持有续地、科学地开发,将保护放在第一位,先规划,后开发!
记:那么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国外在对待类似九寨沟一样的景区这方面保护比较好的案例吗?
印:我去过美国的黄石公园。当然由于国情和其他情况的差别,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而是从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方面去吸收借鉴。美国有一个国家公园管理局统一管理所有的国家公园,但是我们的体制太乱,比如九寨沟,林业局在管,环保局在管,建委也在管,而开发旅游旅游局又在管,管理混乱,多头指挥,可是保护没人去做了。
还有就是黄石公园划分区域管理,如边缘区域大家都能进入,而核心区域一般旅游者就不能进入。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借鉴。
记:从2001年冬天开始,黄龙景区实施了封山保护,您认为九寨沟有这个必要吗?
印:有必要。风景区就想人一样,人如果天天工作肯定也受不了,所以我们有假期什么,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休息和放松,景区也是一样的。
记:据我们了解,您从18岁就开始行走在西部的山水之间,您当年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印:呵呵,准确说是17岁吧,43年了,我现在整整60岁!其实并没有什么多大的理想、抱负什么的,毕业分配后从事植物研究这个工作,我是从采集标本出身的,但时间长了以后,就真的喜欢上了这个工作。
我这个人不是很喜欢面对媒体,因为我觉得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经常面对媒体就很难做出什么真正的成绩来。但是既然你们是为了保护世界遗产,我也希望能将自己多年来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也算对遗产保护再尽我一把力了。
记:那您这种长时间的野外工作,一定要付出很多,比如你对于家庭的感情上就要放弃很多,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印(笑):我们家里是最反对我这个工作了,而且现在年龄也大了,他们担心我的身体。但是我们这辈人都是一样的,牺牲是肯定的,他们说我是工作狂,即使现在这么大了,但是接到工作还是要加班加点的完成,这种性格已经形成了。而且家里总体上还是支持的,他们知道我喜欢这些东西!
记:有人称您为“中国的洛克”,您是怎么看的?
印(笑):不敢当,可能大家觉得我在中国的西部活动比较集中吧,亚丁也是我第一个发现的,而且稻城亚丁的名字也是我取的,并且确定了“最后的香格里拉——稻城亚丁”的宣传口号,我希望自己的有生之年都能对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即使现在不能实现,也能为后来人提供一个台阶,让他们能更好的研究!

此主题相关图片

(我希望稻城亚丁能成为大家心目中真正的圣地!)

记:您当初是怎么想到“最后的香格里拉——稻城亚丁”这个宣传口号的呢?
印:当时是云南宣称它们那边的是真正的“香格里拉”,我认为香格里拉只有一个,就是稻城亚丁,所以我就想到了“最后的香格里拉”这个口号,如果有香格里拉,稻城就是最后一个!后来2000年,我应《旅行者》杂志所约写了篇《我的稻城亚丁情结》一文,写出了我和稻城的不解情结,我个人对这个地方有很深的感情,对它的开发、保护都倾注了巨大的精力,我希望它能成为大家心目中真正的圣地!
记:洛克是一个植物学家,而您也是一个植物学家,那么您能就这些方面谈谈吗?
印:在中国的西部地区,有许多植物种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也是当年洛克为什么只身到西部考察的原因,可是洛克将很多珍贵的植物标本带到了美国,使我们中国的植物研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当然,从对中国西部的开发上,洛克还是起到了一个先行者的作用。
植物学家是个艰苦的职业,可是常年野外工作,也使我对大自然有了深刻的认识,培养了深厚的感情。,近些年,看到旅游对植物和自然的巨大破坏,我便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先后做了几个旅游规划,包括宝顶沟旅游规划、稻城亚丁旅游规划等等。最近我又提出了将西部十几个自然保护区连起来,形成一个区域广大的“大熊猫走廊”,这个观点一提出,就引起了各界的巨大反响,现在正在申请研究经费,希望这个研究能对西部生态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大熊猫的保护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记:印老师,谢谢您今天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希望您的心愿早日实现。
印:谢谢!

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印老一直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经常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亲自找出很多珍贵的一手资料,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大自然的科学工作者的缩影,他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属于西部最美丽的大自然的,他是“大自然之子”!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12: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3: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9-16 20: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