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4T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二)
此主题相关图片

藏品编号 2001-4T
藏品名称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二)
发行日期 2001-3-16
发行总量 1700
整套件数 1 套 10 枚
制作材质 影写
面值金额 13.7 元
原画设计 设计作者:冯小红、殷会利
制作出品 北京邮票厂
全套邮票10枚(套票小版张);
邮 票 规 格:30×40毫米;
过桥票规格:60×40毫米;
(10-1)T 扭角羚 30分;
(10-2)T 白鲟 60分;
(10-3)T 麋鹿 60分;
(10-4)T 达氏鲟 80分;
(10-5)T 北山羊 80分;
(10-6)T 虎头海雕 80分;
(10-7)T 野骆驼 80分;
(10-8)T 雪豹 1元;
(10-9)T 紫貂 2.60元;
(10-10)T 高鼻羚羊 5.40元;
过 桥 票:黑颈鹤、野牦牛;
小版张外型规格:146×213毫米;
齿孔度数:13度。
备注: 其中扭角羚、白鲟、达氏鲟、北山羊、雪豹、黑颈鹤、野牦牛是分布在横断山域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级)。
背景知识:套票小版张,售价14元
1、扭角羚(Budorcastaxicolor)又名羚牛,偶蹄目、牛科。它的体形、结构介于牛羊之间,体形庞大、四肢粗状,鼻部大而裸露,双角扭曲奇特、向上而转向外后方,尾部短而多毛。是典型的高山动物。栖居于海拔2400—4200米的高山丛林地带,喜欢停留在针叶林和高山草甸之间。群居,日行性。夏季结成大群,吃青草和其他细嫩的高山植物;冬季分散成小群,下到低处,吃竹叶、嫩枝和树皮。喜舔食盐碱。善攀爬,行动敏捷。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陕西及印度、不丹、缅甸北部。共有四个亚种:指名亚种、不丹亚种、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其中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为我国特产,指名亚种和不丹亚种也主要分布于我国。指名亚种的模式标本产地在我国西藏东南部的米什米丘陵地区,1850年由Hodgson采集,分布区国内主要为西藏察隅、墨脱、门隅、洛渝和云南西部腾冲、龙陵等地区;四川亚种模式标本产地在宝兴,1872年由法国戴维神父采集,四川亚种生活在四川、西藏、云南的部分地区。生活于甘肃南部、陕西秦岭一带的秦岭亚种(又称金毛羚牛),毛色金黄,最为漂亮,秦岭是扭角羚秦岭亚种的模式产地。西藏察隅自然保护区(察隅县邮政局855100),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宝兴县盐井所625704),陕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柞水县营盘邮政支局711406)。
2、白鲟(Fsephurusgladius)俗称象鱼,鲟形目、白鲟科。模式标本1862年采于长江。为洄游性鱼类。身体长,呈棱形,上下颌均具尖细的齿。吻须一对,较小。眼小,鳃孔大。尾为歪尾型,上叶长于下叶。体背和尾鳍均为暗灰色,腹部白色,体表光滑无鳞。平时栖息偶尔进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幼鱼有集群和近岸游弋的习性。白鲟生长速度较快,出生后一年,体长即可达0.54米,重0.85公斤。成鱼体重可达900公斤以上,体长可达7米。白鲟性成熟较迟,一般性成熟年龄为7-8龄。主食鱼类,其次为虾、蟹。每年3-4月份在长江上游一带产卵。原分布于海河至钱塘江江间的各大河流,以及黄渤海、东海等近海海域,现仅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江西长江九江段和鄱阳湖水域有分布。四川省宜宾县柏溪镇(柏溪邮政支局644600)对岸约500米江段是主要天然产卵场。到八十年代,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白鲟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逐年减少,濒危状况已不亚于大熊猫,其主要栖息区和产卵场现在大都上移到金沙江安边至雷波江段。至今,白鲟在我国还未有一尾活体标本。为保护白鲟这一世界珍稀鱼类,国务院已于2000年4月批准建立了长江合江——雷波段国家级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
3、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偶蹄目,鹿科。俗称“四不像”:头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但从整体上看,一无所像,故称四不像。体长2米余,肩高可达1.3米毛色淡褐,背部较浓,腹部较浅。雄鹿有角,多回两叉分歧。尾长,下垂至脚髁,可达65厘米,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末端生有丛毛。性温驯,以植物为食。麋鹿是我国的特产动物,也是一种最富传奇色彩的动物。远古时代,它们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由于栖息地属人类农耕区,故野外种群早已绝迹,而成为一种人工饲养的动物。到1865年时只剩仅有一群麋鹿生活在北京皇家猎苑——南海子猎苑。法国戴维神父于1865年在此发现了麋鹿,并于次年设法盗买运到法国巴黎,经鉴定为新属新种。清末战乱及水灾将猎苑完全破坏,苑内麋鹿则被饥民猎杀干净。此前,侥幸有一些被运往欧洲,中国国内麋鹿绝迹后,欧洲(主要是英国)人工饲养的麋鹿群却不断壮大。1985年以后,通过国外友好人士帮助,我国先后分批引回80余头,饲养在北京南郊南海子、江苏大丰县及湖北省石首市。如今,这些重返故里的麋鹿生息繁衍,数量不断增加,现已达千余头。麋鹿模式标本采集地为北京南海子,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邮政局(100076)。江苏省大丰自然保护区坐落在黄海之滨的大丰县林场南端(大丰县224100)。
4、达氏鲟(Acipenserdabryanus)又称长江鲟、沙腊子,鲟形目、鲟科。模式标本1874年采于长江。成年个体雄鱼5公斤左右,雌鱼10公斤左右,最重可达500公斤,体被5行纵列骨板,形似盾甲,骨板间的皮肤遍布颗粒状的细小突起,极为粗糙。口前有4条触须,口较大,口内无齿。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其次是水生植物。每年9-10月产卵。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和黄河流域,在黄渤海、东海以及朝鲜汉江口亦曾采到,现仅分布于长江流域。四川宜宾县金沙江下游江段(朝阳邮政所644625)是达氏鲟的重要产卵场之一。
5、北山羊(Capraibex)又叫野山羊,偶蹄目、牛科。北山羊体型较大,体格健壮,四肢细长,动作灵活,登山奔跑能力强,体长1.2米左右,重60公斤以上,肩高1米。雄羊角发达,呈弯刀状,前宽后窄,横剖面近似三角形,前面有突起的横棱十几个。雌羊有角但不长。雄羊颏下有一撮长须。春末夏初产仔,每胎多为一仔。是中亚地区高山动物,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地段,常集群活动,由一头雄性老羊率领。我国主产于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等地。我国天山所产的北山羊西伯利亚亚种(模式标本产地贝加尔湖西部萨彦岭北坡)比欧洲产的指名亚种体形大、双角更长。新疆天池自然保护区(阜康县天池邮政所831506)。
6、虎头海雕(Haliaeetuspelagicus)隼形目、鹰科、海雕属。模式标本1811年采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堪察加。大型猛禽,为海雕属中体形最大和最为凶猛的,体长可达1米以上,体重2.8-4.6公斤。头顶和头的后部为暗褐色,并有灰褐色纵纹,看上去略似虎头,因而得名。额、肩、腰、尾上及尾下覆羽、腿覆羽及尾羽白色。幼鸟这些白色羽毛大多具有暗褐色斑纹。嘴、脚深黄色。栖息于近海的河沼地区高树上。喜湿,为水域类群,非繁殖期有时远离水域生活。主食鱼类,也捕食水禽、啮齿动物和腐尸。在崖壁或大树上以枯枝筑巢,每窝产卵2枚,白色。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台湾。位于东北三江平原的洪河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沼泽保护区,为虎头海雕的繁殖地(黑龙江同江市156400),其余大部地区均为旅鸟,偶在台湾越冬。
7、野骆驼(Camelusbactrianusferus)偶蹄目、驼科。野骆驼与被誉为“沙漠之舟”的家骆驼的主要区别:一是头、耳较小,腿细长;二是绒毛较短,毛色淡黄;三是驼峰坚硬呈圆锤形,小而尖,不像家骆驼那样扁、斜。生活在远离海洋的中亚、西亚和我国西北部甘肃、青海、新疆的戈壁沙漠。目前仅存800只左右。新疆罗布泊东阿尔金山北是目前仅存的世界野双峰骆纯种分布区,也是1758年发现野骆驼的模式产地。阿尔金山北麓及库姆塔格沙漠,东起安南坝(甘肃阿克塞县南安坝邮政所736401),西到红柳沟,是阿尔金山野骆驼保护区(新疆若羌841800)。
8、雪豹(Pantherauncia)食肉目、猫科、豹属。模式标本1776年采集,地点不详。是生活在高原(夏季:海拔3000-6000米,冬季:1800-3000米)的岩栖动物,体长1.3米,体重50公斤左右。突出特征是尾部长而粗大,毛比其它豹类长得多。雪豹生性凶猛机警,感官敏锐,四肢矫健、行动敏捷灵活,善攀爬、跳跃,在高山上没有敌手。在珍稀动物中具有特殊的位置,可以说它在野生食肉兽类中,栖息地海拔高度最高。它雄踞在冰峰雪岭,远离尘嚣,颇有“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气势。在国外雪豹被公认为“最美丽的猫科动物”。雪豹独居,夜间活动,在黄昏和黎明时很活跃,白天很少出来,所以人们难得见到它。国内分布于西北地区和四川、西藏,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昆仑山都有它的踪迹,但总数量却很少。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新疆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塔什库尔干县845250)。
9、紫貂(Marteszibellina)又称黑貂,食肉目、鼬科。体长38-56厘米,体重500-835克;尾短而粗,尾毛长而蓬松;鼻面部长,耳大,呈三角形。体色暗褐,头部较浅。爪甚尖利,适于爬树。是栖息于亚洲东北部的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一种中型鼬科动物,在岩石间、树洞中或树根下做窝。主要以鼠类和小型动物为食,也吃鸟类、植物种籽、松子及浆果。国内仅分布于长白山、小兴安岭和新疆北部。分为指名亚种、阿尔泰亚种、长白山亚种、小兴安岭亚种、大兴安岭亚种。指名亚种模式标本1785年采于俄罗斯西伯利亚,阿尔泰亚种模式标本1941年采于新疆阿勒泰哈纳斯,长白山亚种模式标本采于朝鲜咸镜北道,小兴安岭亚种模式标本采于黑龙江省林口县(157600),大兴安岭亚种采于外贝加尔地区的巴尔古津山脉。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图县133600)。吉林省吉林市左家(左家邮政支局132109)建起了紫貂自然保护地带。
10、高鼻羚羊(Saigatatarica)又名赛加羚羊,偶蹄目、牛科。体形似黄羊,体重37-60公斤(雄)、29-37公斤(雌),体长104-144厘米,肩高70-80厘米(雄)、63-74厘米(雌)。头大而粗,耳小,眼突出;鼻部特别膨大而隆起,向下弯,鼻孔长在最尖端,故名“高鼻羚羊”。雄性角直而有脊,长达28-37厘米,基部四分之三具环棱,呈琥珀色,微黄,半透明,雌性无角。这种羚羊尾很短,腿细;体毛浓密,较短,夏季体毛棕黄色,臀、尾及腹部白色;冬季体毛白色。栖息于开阔沙漠或半沙漠平原,集群活动,以灌木和草为食,耐受严酷环境,善于奔跑。分布于我国新疆、内蒙古及蒙古、中亚地区。现存两个亚种:俄罗斯亚种和蒙古亚种。我国是蒙古亚种的原产地,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新疆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奇台县北塔山831800)。
11、黑颈鹤(Grusnigricollis)别名西藏鹤,鹤形目、鹤科、鹤属。现存总计为2000余只。我国特有种,是鹤类中惟一高原种,颈、尾、初级和次级飞羽均为黑色,体羽灰白色,有时背部间有黑色羽毛则灰色更甚。虽然头顶裸露处亦呈朱红色,但有时有黑色短羽,且因头侧黑色羽毛的反衬,看起来远不如丹顶鹤的丹顶明显注目。1876年被俄国人在青海湖发现,也是最后被发现的一种鹤。栖息于高原草甸沼泽地带。冬季在云南北部、贵州西部和四川、西藏南部越冬,春、夏迁飞至青海东南部、四川北部、甘肃南部繁殖,秋季又返回越冬地。国际鸟类红皮书和濒危物种公约都把它列为急需挽救的濒危物种。繁殖地自然保护区: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刚察县泉吉邮电所812305),青海省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树县隆宝滩815000);越冬地自然保护区:云南省大山包自然保护区(昭通市大山包邮电所657006)贵州省草海自然保护区(威宁县550100),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中甸县674400)。
12、野牦牛(Bosmutus)偶蹄目、牛科。体形似家养牦牛,但更粗壮,颈下无肉垂,颈、躯干、四肢及尾部长有下垂的长毛,毛色黑或乌褐。头顶一对粗大的弯角向前翘起。栖息于海拔4000-6000米高寒地带,适应性极强。它借助自身的优势,以“高原之王”自居。野牦牛除交配季节外,雌雄分别活动。每年6月为产仔季节,母牛常结成大群,保护幼仔。遇狼群袭击时,母牛角向外,把小牛包围在圈中。母牛和小牛常在水草较好的山坡上活动,而公牛则三三两两或单独在山下平原地带游荡。国内分布于四川西部、新疆南部、青海、甘肃西部及西藏。模式标本1883年采集于甘肃南山东经95°北纬39.2°处(肃北县736300)。保护区有位于新疆东南若羌县与青海、西藏交界处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新疆若羌841800)和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尼玛县852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