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817|回复: 1

人,还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3 22: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撰文:李玉祥 摄影: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在他的诗里写道:“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十来年,我一直在祖国大地上四处奔走,为的是记录昔日我们的祖先曾经诗意栖居过的地方。吴越地区的灵山秀水、徽州地区的粉墙黛瓦、闽南地区客家巨型圆与方的土楼、湘鄂川土家族地区的吊脚楼——让我真真领会到我们的祖先曾经那么诗意地生活在那里。
随着近年来我的祖国汇入到世界文明的主流后,城市化、工业化及全球一体化的洪流正席卷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地。在人们开始享受现代化带给人们的成果的同时,我们也痛心看到许多原本不该消失的东西正在迅速离我们远去,有些甚至是永远消逝在我们的视野中。
就拿生我养我的家乡古都南京来说,提起就让我阵阵心痛,自打九十年代离开它北上,梦牵萦怀的依旧是它那犹如大花园般中等城市规模的古城,但此后,一次次地回去,触目惊心场景一幕幕在这座本来就伤痕累累古老城市紧锣密鼓上演着,最让人心痛的是遍布这座城市里古老的法国梧桐树,这是与这座城市里的人休戚与共富有灵性的树呀,怎么一下子消失了那么多,孩童时,那粗壮的树干我们曾经攀援上去捉知了、金贵子,那浓密的树叶遮挡住炙热毒辣的阳光,我们白天上学穿行在树荫下,晚上在撒了凉爽的井水大树下,听大人给我们讲故事。据讲,砍伐它们是某某领导为了给日益增加的车让路拓宽马路,天啦!当时,如果我在砍伐现场,我会夺下那无知工具将它仍到一边,可惜,当我得知已是木已成舟了,每次想想都想哭,至到如今当人们问起我有关这事时,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应千刀万剐的那个罪人似的,真的,那些,经历了那么多次的战火洗礼的梧桐,躲过了凶残的日本鬼子、美国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竟夭折在那位无知的父母官手上,丢人呀!还是这座城市,当我每次回去,发现昔日许多文雅地名的街巷都在消失,取代他们的是所谓的“欧陆风情”的摩天办公写字大楼,我估计南京的地图是变化最大的,它的不确定性让我感到不安。
我曾经到过欧洲不少古老的城市,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确定性,城市的格局自建城初期起就没有多大变动,这些城市至今仍保持它独有的尊贵与优雅,之所以这样,是与欧洲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立法用来保护古老的城市及周边环境,使得这些古老的城市中的建筑和文化不受现代文明的侵袭。
而看看我们古老的国度,古老的城墙拆掉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奇古怪的建筑已将昔日古老街区埋灭,到处写着大大的“拆”字布满大街小巷,历史是无情的,北京——这座世界上古老的城市,假使当初采纳了建筑专家梁思成等人的意见的话,那它就不是今天这副模样。
我有一位德国朋友,她酷爱中国的文化与历史,曾经在好多年前,多次来北京,但近几年,她来的次数少了很多,她曾经跟我讨论北京城市的变化问题,她说:“她想哭。”我当然明白她的意思,她说:“为什么你们有那么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可现实的北京为什么变的越来越难看。”的确,她是站在她的视角看问题的,不免带有片面性,但作为一名外国人,她是出于真真喜爱中国才会说这种话的。
一座城市应该保留它的历史痕迹,保留自己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自尊。许多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它只会给现代化的城市增光添色,有何不妥呀!两年前,在东城区美术馆后街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主人是曾经翻译过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草叶集》的翻译家,城市建设为了建一座现代化的商业楼宇,竟然要拆掉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四合院,主人为了能够留住它而四处奔波,请建筑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宣传呼吁,我也曾经去过主人家亲眼目睹过这座宜人的院里看过,在即将通过法律来解决此院的前夕,我因为要到外地出差半月,我对主人说等我回来再拍摄与采访他,然而,当我回来兴冲冲再赶往那里时,看到的竟然是犹如经历一场战争后所留下的残垣断壁。哎!此事如果发生在那愚昧荒唐的年代也就算了,但它竟然发生在保护古都风貌的今天,真让人太不可思意了。假使保留住那座古老的四合院,它与今天已矗立在那的一座商业楼宇会相互映衬,向人们展示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未来,该是多么的活鲜生动呀!
回到我的家乡古都南京城南,那里也正在发生着摧枯拉朽的变化,旧时王榭已被假古董所替代,昔日的乌衣巷口看到的是耀眼的霓虹灯闪烁,一个原来那么富有文化韵味的地方竟然给弄的庸俗不堪。在市中心一座座犹如上海浦东的大厦拔地而起,我也就不明白,作为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积淀的古城为何要拼了命去学才百来历史的上海干吗?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有它自己历史与未来的定位,难道一座座所谓的国际化风格的大厦矗立在那里,就是一座城市的所谓现代化了吗?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那些建筑让我置身在其间而找不着北,城市的个性正在不断的消失。
我曾经到过欧洲不少的城市,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鲜明的个性与特征,在这里,你即可以享受到现代化给你带来的舒适,又可以感受到每一座城市它那古老的历史文化。我曾经去过国内地处西南山区的一个革命老区,在那里本身就已贫瘠的有限土地上,竟然也学大连建广场的模式,在狭小古城中心以拆掉许多老房子为代价,建立了一座充满巴洛克风格的音乐喷泉广场,那里的人民连基本生存还没有保障,那还有心情去在那霓虹灯与飞花四溅里去悠闲。
历史与现实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矛盾交织出我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现状。
当我无可奈何对着那些昔日我们的先人曾经诗意栖居生活的地方,正在因大步流星追赶国际化大潮的今天而一天天频临毁灭时,我只有用我手中的“武器”——照相机,来给它们拍“遗像”。

2004-10-4写于京西滨角园
发表于 2006-12-24 12: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痛!痛!!痛!!!
一样的心痛!!!!!!!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1-5 09: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