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934|回复: 12

和顺:彩云之南,耕耕田,读读书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3 23: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撰文/摄影:李玉祥 编辑: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其山之峙也如砺,其水之流也如带。且四时和熙之气,洋溢于郊坼,两人心甚慕之,不忍舍去。访诸父老,乃知其为阳温暾村也。”
上述这段描述是《和顺刘氏宗谱》里所记载的。在明初年间,和顺建村之初,刘姓始祖与寸姓始祖俩人相约游览腾越州各处风景。有一天,他们来到一处自然景观美伦美涣地方,他们陶醉于眼前美景,寸姓激动地感叹道:“是泱泱大邑风也。”刘姓听后也赞叹道“此处可以卜居矣。”之后,他们俩人返回驻地将他们的发现告诉了另几位姓氏祖,并与他们相约又去此地勘察此地。结果,美丽的景色同样也将另三位始祖所深深吸引。最终,他们共同商议后决定将家安置在这个风光迤俪的阳温暾村,这个叫阳温暾村的地方,就是今天的腾冲县的和顺乡。
和顺是西南边陲云南腾冲县的一个著名侨乡。它是古代中原移民怀着故乡家园之梦,在遥远边地,历经世世代代的创造而实现的一个梦想的家园。和顺乡古名“阳温暾”,有不泠不热之意。和顺之名,相传由“河顺乡,乡顺河,河往乡前过”。而得来,为求雅化将“河顺”改为“和顺”,有和睦顺畅之意。全乡有三个行政村,居民有一千多户。它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据考证,这条西南古道比西北那条丝绸之路还要早二百多年,它被誉为“中原文明在西南边陲凝结而成的一块琥珀”。和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年以前。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沐英率大军平定云南后,西南边陲相对无战事,实行亦战亦农的军垦。当时的和顺还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除去大片的原始森林外,仅剩极少数的土著居民,军垦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此地,促进了当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和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3 23: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我是在九十年代末,独自一人经过一路艰苦的旅途,先是到达历史文化名城腾冲,这座被史学家称之为“西南极边之地”的地方,给我留下印象是极其失望与悲哀,这座辉煌灿烂的古城,曾在30年代因商贸繁荣而达到它的鼎盛时期。然而,在抗战时期,它落入日寇手中,1944年8月,中国远征军为了夺回古城与日寇激战了49天,最终,古城是收复了,但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城经过战争的洗礼成了一片废墟,砖块瓦砾下是上万名牺牲军人的尸骸,我曾经到国殇纪念塔去瞻仰那些先烈们,也在古城里四处游荡与寻觅,我希望能够找寻到昔日古城曾辉煌的一点印记,但一切皆白费功夫。而后,当我来到距县城4公里远的和顺乡,所有的一切辛苦都被眼前所见到的美景抛到九霄云外了,我终于找到了这个让我梦牵魂绕的地方。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表明人们一直追求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同时,还追求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怡然适静的村居生活。但要做到这样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村落经济基础好,二是村落中文人占有一定比重。和顺乡就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经历了一段和平安定的生活后,人口的增长与可耕土地的有限,单纯的依靠农业不是个办法,腾冲毗邻缅甸,缅甸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尤其以出产宝石、玉器而闻名,巨大的商机造就了和顺人穷走夷方,正是“走夷方”给他们带来了新财富,财富带来了各项新变化。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3 23: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在没有进入和顺村口前,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盛开的荷花作为前景映衬之下的村子,高低错落夯土黄墙与飞檐翘角的黑色瓦顶宛如一幅古画,村子面水靠山坐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坝子上,村子的东面是来凤山,西面是著名的火山马鞍山,南面是黑龙山,北面是宝峰山。,和顺河萦绕村前,溪河边建有两座造型别致的石拱桥,它是进入村口的通道,她犹如彩虹卧波般架设在从乡前流过的溪河上,当地百姓叫“双虹桥”。溪河边一座座洗衣亭依河而建,这种在我的家乡江南的产物在日趋都市化的江南水乡已难寻觅到,没料想在西南边陲找到了,洗衣亭的建造,充分体现了和顺男人对女人的关怀,它在昔日为和顺的女人们取水与洗衣而建的,它的功能体现在夏日可遮蔽艳阳、雨天可以躲避冷雨。虽然村子里已用上了自来水、洗衣机,但勤劳节俭的村姑们依然钟情祖上留下的东西,她们来此浣洗,桥亭里井格石条上,东家长西家短,其乐也融融。这种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在冰冷的现代化都市里是多么的缺乏。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3 23: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走过桥,桥畔矗立着一座中国农村现存最大的图书馆,馆为一座两层上下五格的中西合璧式风格的建筑,第二和第四格伸出成六角亭,这座建筑建于1924年,馆名由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所题写。在乡村矗立着这样一座西式洋楼式的图书馆,足见和顺人对知识的信奉,对文化的尊重。当我踏进安静的阅览室里,看到的场面是,辛勤劳作了一整天,刚从田里归来戴着草帽的老农正在看报,放了学的孩童在温习一天的功课,年轻一点正捧着书沉浸在书里的世界,此时此刻仿佛时光凝固了,一座小小山村的图书馆与整个大千世界联系在了一起,真可谓:家事国事天下事尽在眼前。图书馆正门右边是新复建的文昌宫,文昌宫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民间又称为文曲星,对追求以“学而优则仕”而崇拜文昌帝君而言,文昌宫与隔壁一墙之隔的图书馆可谓之珠联璧合,它构成了和顺独有的村落文化,难怪乎这里历来被喻为“文化之津”,由于较早地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后来出现了张文光、李根源、寸树声、艾思奇等一大批文化界优秀人才为后人传颂。文昌宫内四周苍松古朴对应双虹桥前面的盛开的荷塘,阵阵幽香被和风送到雕梁画栋的屋檐下,那份惬意别提有多美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3 23: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村子依山麓而建,南北走向有三条主巷,东西与南北交汇处,成为中心广场。这里有不少店铺,每天清晨老乡们来此买卖。全村各大街小巷道路沿山形自然弯曲起伏,用石块砌筑,路面平整洁净,在雨天决无泥泞水漫之患。在每一条巷道交汇处,总设有一半圆或扇形月台,有的还有一面照壁。据讲,这是依照风水观念而精心营造的。巷道入口处月台堵住了各家族风水,免得财产被环村而流的河水带走,月台用石栏围护,月台上有石桌、石凳,石桌上还刻有棋盘可供棋迷在此撕杀,月台中有槐树、黄果树,浓密的树荫犹如凉伞一般供人在夏日消夏纳凉,黄昏夜晚,明月照高台,阵阵田野清风袭来,是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好地方。收获时节,月台还可以派上晾晒谷物的场地,难怪乎建筑学家将这古老月台称之为最人性化的社会公共建筑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3 23: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和顺乡清静古朴的巷道里,四周宅院多为晚清所建,随便推开一户不上锁的大门,你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如遇上吃饭时间,他们会腾出最好的位置请你入席,拿出最好吃的东西,送上清香的茶水。每家宅院中的天井都用石板铺设,院内广植盆景花卉。宅院正屋设香案、供桌,供奉着祖先牌位,厅堂里挂着对联、匾额,其内涵与讲究着实让人惊叹。二层结构的宅院均用地方材料建成、不施绘彩,尽显天然本色,富裕一些的人家还装有进口铸铁画窗点缀厅堂,给古老中式的厅堂增添了一份西洋趣味。可以这么说,随便推开那个家门,那里都有许多说不完的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4 00: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在幽静的巷道里,你常常可以发现不少石筑残构件与断裂的石刻的碑文,它们大多为昔日的贞节牌坊,和顺的寡妇多,听村里的老人说,文化革命前村里的大小牌坊有好多座,它们曾经记载和顺妇女曾经有过的悲惨身世,文革时期,这些都被作为封建残余被掀倒砸碎。我曾在一户侨乡家里见到一部老照相册,一张张泛黄的歌女名妓的照片将我们带到昔日的大上海,这些照片是和顺商人为和他们有交往的艺妓所拍摄的,照片上面还留有这些风尘女子的名字,从这些照片来看在,遥想当初走夷方的和顺人,是怎么能够走出茫茫高黎贡山而步入那个风花雪月的“十里洋场”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4 00: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时光将我又拉回到现实的和顺,在和顺许多人家的墙壁上你常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图景,除去硕大的相框陈列着家庭昔日老照片外,往往还悬挂着造型奇特的相框,相框里均为妇女肖像,但她们的发式与服装均透露出异域风情,这些神情端庄的妇女就是和顺所独有的“缅奶”,所谓“缅奶”是对应于“汉奶”这一说,出门走夷方的男人都家娶有本地的妻子,名曰:“汉奶”,汉文化传统要求“汉奶”保证家族传宗接代,但生活在异乡的男人往往还在异乡重新建立一个家庭,在缅甸娶一位“缅奶”,所有这些情况两边都知道真相,两边竟然都能够相安无事“摆得平”,默认这种事实而存在。这种现象真是太像眼下经济发达地区包“二奶”之现象,不过,后者与此现象最大不同的是上不了桌面,不能名正言顺而只能在“暗处”,随时随地都可以导致发生不可收拾的局面。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4 00: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和顺:彩云之南,耕耕田,读读书 !

撰文/摄影:李玉祥 编辑: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和顺这一特殊的家庭结构方式是与当地走夷方这种生存方式有着密切关系的。一部留传在民间的《阳温暾小引》,是我们了解和顺人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户,这部以歌谣体形式的小引被誉为和顺人的“出国必读”手册。这部《小引》曾经留传于东南亚一带云南侨民中,我曾在一户人家见过这一手抄本,里边可谓之大到国事,小到家事方方面面都触及到,我将《小引》的结束语抄录如下“行善事,善相报,古言不谬,学一个,完全人,世代名流。”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4 00: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古人云:“凡立宫阙,寺庙为先。”和顺乡有绿水环绕的道观元龙阁,有倡导文风的魁阁、文笔塔。文笔塔地处被誉为“凤岭晴岚”无头山,这座位于和顺西边的山顶都被暗紫色的火山灰与风化物所覆盖,这座层高7米的石头塔,不仅使无头山有了秀美的山峰,也使它符合“风水”上的文化意义。自明代朱元璋开展屯兵运动,自中原迁到此地的有寸、刘、李、尹、贾五姓百姓,他们军屯到此开始了和顺新历史,同亲同族而居,街巷社区按姓氏而定,宗祠成为同姓村民心中的政治、文化和精神中心,和顺乡现有多座祠堂,从规模上与现状较好的是张氏宗祠、李氏宗祠、寸氏宗祠,它们多半坐落在环村道路边,造型讲究的宗祠与活泼古老的居家老屋交相辉映,它们是游子梦魂牵绕的地方。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0-29 04: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