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579|回复: 0

打造“中国彝族民间歌舞盛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2 23: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2006年年10月,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为保护、抢救中国民族文化,在黄金时间推出了大型系列文艺节目《2006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该节目一经推出,即受好评。《盛典》中的彝族歌舞,自然引起了凉山人的极大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盛典》中推出的彝族歌舞达10首(曲)之多,而我们凉山推出的仅有《阿惹妞》一首。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相形见绌。
  近年来,彝族歌舞不断走红。大江南北,海内海外,竞相观摩、传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小河淌水》、《穿红裙子的幺表妹》等一大批彝族歌舞,至今脍炙人口。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彝族民歌《小河淌水》,其主旋律可与西方的《天鹅湖》、《卡门》媲美。而根据彝族民歌改编的芭蕾舞剧《小河淌水》,在去年的“中俄国家年”文化交流中,更是风骚独领,令观众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占到了彝族总人口的40%左右。彝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歌舞资源十分丰富。传承至今的彝族民歌,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特别是地处川、滇接合部以及彝、汉文化交汇地带的雷波县,彝族歌舞丰富多彩,已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中国彝族民歌之乡”称号。面对荣誉,省、州、县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豪,但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更多的压力和责任。
  在业已起步的基础上,如何传承好彝族民歌,如何打造好“中国彝族民歌之乡”,则是凉山州、县人民政府以及各界有识之士应当思忖的重要问题。文学艺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


面对丰富的民族歌舞资源,当务之急就是继承,就是收集、整理现有的彝族歌舞资源。
其次,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创作。核心就在于结合时代特征,创新彝族歌舞的方式方法,创新表现形式,创新时代内涵,进而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和文化发展规律,大力发展以“原生态”彝族歌舞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切实推进民歌资源向民歌资本的转变。坚持以凉山国际火把节民歌大赛和打造“中国彝族民歌之乡 ”为抓手,充分利用商业化、市场化手段来保护和传承彝族民歌,形成一大批“对内唱得响,对外唱得红,中国得大奖,世界有影响”的彝族歌舞。“‘原生态’肩负民族文化传承重任!”云南省以“原生态”艺术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除烟草业和旅游业之外的第三大产业。
四是结合凉山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推出一批支撑旅游发展的民族歌舞项目或民族歌舞产业,使之与旅游业发展相得益彰。让彝族民歌成为凉山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和支撑。
五是在政府层面上,进一步加大彝族歌舞产业化的政策、资金、人才扶持力度,在研究、整合彝族歌舞方面很下功夫,在机制创新上狠下功夫,力促尽快形成有凉山特点的民歌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六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借鉴全国其他彝族自治州的成功经验,高起点、高标准、多角度、全方位地推出凉山彝族歌舞。
七是引导民间力量加强对现有民歌的保存、保护和传承,同时营造浓厚的民歌传承氛围。
八是坚持以传承彝族歌舞为主体,兼顾传承凉山境内其他民族的歌舞,形成“地域优势明显,优势互补,体系完备,百花齐放”的“中国彝族民歌”新格局。尤其要充分利用处于彝、汉文化交汇地带的“边缘优势”,兼收并蓄地创作、推出一批兼具彝、汉各族民歌特点的具有时代精神的催人奋进的优秀民歌产品。
  《2006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思考是多方面的。打造中国彝族民歌,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彝族民歌,是凉山走向世界的又一张“名片”。中国彝族民歌,让我们能够理直气壮地面对未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9-26 18: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