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61|回复: 0

四川旅游站上新的起跑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0 14: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2008,四川旅游机遇与挑战并存。
        说机遇,2008年是我国举办奥运之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两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对旅游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说挑战,2008年是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和我省新一届政府承上启下、五年开局之年,旅游产业发展与全省发展大局密切相关。
        谋发展,我省旅游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紧紧围绕“奥运旅游年”主题,努力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熊猫故乡 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得天独厚
        斯郡物华蕴天宝,此处地灵生人杰。“天下四川熊猫故乡”,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文化交相辉映。
        雄奇险秀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古蜀文明。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多样的生态环境、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又有古老的历史遗存、悠久的宗教文化,还有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迹。许多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
       数量多、品位高。四川有旅游资源4000余处,其中,世界级旅游资源10处,国家级旅游资源250多处,居全国前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8座,中国最佳旅游城市1座。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五大世界遗产”更是蜚声中外。
       类型齐、价值高。四川处于特殊的自然和人文过渡带,汇聚了壮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绚丽的民族风情,形成了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种类齐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高的品牌价值。
       组合好、潜力大。旅游资源既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川西既是红军长征主要途经地,也是大熊猫的栖息地,还是藏羌彝等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川东北既有朱德、邓小平等伟人将帅故里和“川陕苏区”,也有华蓥山、剑门关等生态旅游景观,还与三国文化、巴蜀文化交相辉映;川南既有竹海、石海等自然生态风景,也有盐文化、酒文化、灯文化和恐龙文化等人文历史景观;成都平原古蜀文明源远流长。这些资源都可由不同主题的旅游线路串联起来,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和价值。

  勇往直前助推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认清现状,是迈向未来的开始。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省旅游还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境地。
       要看到,“十五”期间,我省旅游总收入实现大增长,超越了湖北、天津、福建等省市,由2002年全国的第12位提升到第9位,跨入全国前列,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
       也要看到,我省旅游产业总量规模、质量效益,与江苏、广东、北京等旅游发达省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这些省市区位优势明显、旅游可进入性好,经济社会整体实力强,旅游发展的外部支撑力度大。未来几年,四川如果按部就班推动旅游发展,不仅与东部发达省市差距越来越大,而且还有可能被其他省市超越,在全国的地位就可能后退下降。
       勇往直前、加快发展、赶超先进,是避免后退下降的出路所在。正是对这一现状认识深刻,四川旅游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是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为此,我省出台了系列举措,配合双流机场扩建和支线机场建设,配合城际干线铁路、出川干线高速公路的建成和营运,构建连接主要旅游客源地的旅游交通网络;围绕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通道三大环节,统一建设旅游标识牌,紧急救援、安全设施等旅游功能配套设施;完善全省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拓展四川旅游信息网络综合平台建设,建立旅游信息采集长效机制,推动旅游信息的全面覆盖和全方位服务。
       旅游精品线路,是带动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我省旅游在完善现有五大精品旅游区的管理和服务的同时,将集中力量分梯次推进新的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每年确定1—2条我省旅游精品线路的建设目标,今年将重点建设“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线和三国文化旅游线两条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启动川南、川西旅游环线开发前期调研。
       策划包装旅游大项目,扶持培育旅游大企业,是建设西部旅游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举措。我省旅游将遵循市场规律、创新招商观念,实现旅游项目策划包装专业化,加快推出一批成熟的大项目,实施产业链招商。近期重点支持建设两湖一山(成都、资阳)、彭祖山(眉山)、龙门山(成都)、《康定情歌》影视城(甘孜)、剑门关-昭化古城(广元)等旅游大项目;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实施
       强强联合,抓大景区、大旅行社,形成旅游大企业集团,鼓励国外品牌旅行企业进驻和省内旅游企业的海外发展,鼓励大型民营企业丰富旅游开发经营项目,扶持相关企业跨区域跨行业发展,打造一批旅游大企业。
       依法治旅、提升服务质量,仍是全省旅游的工作重心之一,这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贯彻实施《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四川省旅游条例》,深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强化旅游市场属地管理原则,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标准指导,加强维权、自律、服务和协调,规范经营,优化服务。
       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为增强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后劲,必须完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师资力量,扩大旅游教育培训规模,提升旅游教育培训质量。着重抓好行政管理人员、旅游师资和紧缺人才培训,加强旅游企业家、旅游职业经理人、小语种导游的培养,引进一批旅游营销、策划、创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还将制定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我省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抢抓机遇借势奥运唱响四川旅游品牌
       奥运会在中国举办,对旅游行业来说是一个提升价值、加快发展的契机。抢抓机遇,我省旅游将全力做好“奥运旅游年”的主题宣传,积极拓展客源市场,把四川建设成为知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四川是奥运吉祥物———福娃之一大熊猫的故乡。四川旅游将以福娃大熊猫为主要形象标识和载体,以五大遗产精品为主要内容,向世界展示“天下四川、熊猫故乡”的独特魅力,吸引国内外多家媒体聚焦四川,大肆宣传旅游。
       走出去,请进来,四川旅游谋求大发展。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机遇,强势做好四川旅游形象宣传和产品促销。以“北京奥运,相约中国,相约四川”为主题,举办系列宣传活动,提升四川知名度。
       以奥运会为契机,围绕直通航线,重点突破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日韩市场,拓展欧美市场。境内推进川渝次区域,西南及周边省区市多区域,珠三角、长三角等泛区域旅游合作。加强江浙沪川、川陕渝旅游合作。
       新阶段,新发展,四川旅游在新的踏板上起跳,迈向辉煌未来。

       “四川模式”旅游产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由弱而强,四川旅游走过不寻常的跨越征程。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四川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和旅游精品发展战略“两大战略”,抓住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两条主线”,营造旅游发展软硬“两个环境”,开拓境外和省外“两个市场”,统筹兼顾乡村旅游和都市旅游“两个区域”,在全国率先探索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发展旅游的路子,成效显著,被国家旅游局誉为“四川模式”。
       这组翔实的数据是对“四川模式”最好的诠释。全省旅游总收入由2000年的25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7.3亿元,年均增长24.8%,比“九五”期间高12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4%提高到11.6%。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40万人,旅游及其带动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180多万人。

       在收获“快”的同时,四川旅游还实现了“好”。
       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趋于多样化,我省在继续加大旅游观光产品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满足多种需求的主题产品、观光度假产品和个性化产品建设,围绕峨眉山、九寨沟、青城山-都江堰等旅游精品,加大了休闲度假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和功能的完善,置信、天友等大企业也开始投入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了国色天乡、中国死海和一批温泉群等富有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由数量增长为主向数质提升并重转变。我省旅游在旅游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不断优化,旅游经济质量稳步提升。2007年以来,旅游产业表现出“三高”的特征:旅游收入增长高于旅游人次增长,入境旅游增长高于国内旅游增长,省外游客增长高于省内游客增长。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正逐步改变我省旅游的省内游客多、省外游客少,国内游客多、国外游客少,普通游客多、高端游客少的不合理局面。统计显示,2007年,全省旅游收入比旅游人次增幅高12.2个百分点,入境游客和收入增幅分别比内地高9.9、5.4个百分点,省外游客比重首次超过省内游客。
       由“板块推进”向“线路统筹”转变。“十五”期间,我省以旅游发展大会等活动为载体,以“板块推进”方式,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旅游区,完成了旅游初级发展阶段的战略发动。省第九次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会研究确定“线路统筹”后,初步确立了推动建设“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线和“三国文化旅游线”的发展目标,对“线路统筹”工作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组织开展了“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线、“三国文化旅游线”线路勘察和国内外市场需求调研。由省直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三方参与,共同完成了两条线路的建设规划方案。制定了旅游线路所包括的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和旅游通道建设标准。目前,正在实施“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线、“三国文化旅游线”统一的宣传促销和人才培训计划。从全国旅游发展来看,我省这种“线路统筹”探索尚属首次。

       相关新闻:
       迎奥运游四川
       省委书记刘奇葆在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上强调:旅游资源丰富是我省的优势,旅游业是富民产业。要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加强设施建设,开拓国内外市场,规范旅游管理,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努力把我省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省长蒋巨峰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加快新五大旅游区建设,推进“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三国文化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客源结构和消费结构,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雄关漫道真如铁。对于四川旅游来说,2007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迈上了发展的新台阶。
       而今迈步从头越。2008年是四川旅游站上新起点、谋划新跨越的开局之年。在这个继往开来的年头,四川制定了旅游产业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壮支柱、建强省、筑高地”;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旅游产业总量在西部的比重进一步扩大,成为西部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带动力最强的产业。
       目标既定,指导思想随后出台。旅游产业要服从于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和总体目标,服务于“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把旅游经济发展融入全国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发挥优势、加快发展,遵循规律、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又好又快发展。
       切实可行的思路,是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如何理清思路至关重要。我省旅游要以旅游线路统筹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府、企业和居民“三个主体”发展旅游的主观能动性,集中力量抓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通道“三个环节”建设,强力推动旅游形象、旅游功能和旅游机制“三个层面”突破,深化旅游与交通、文化、宣传、教育、商品、招商等合作,实现以观光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举转变,推进旅游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0-6 06: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