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895|回复: 0

神秘圣洁的甘孜州之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6 23: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撰文:雍晓燕  编辑:周小林 摄影:友多山野考察队

IMG_1358_调整大小.JPG

  2003年8月中旬,我应朋友之邀,终于完成了向往已久的康巴藏区高原之旅。双脚一踏上四川省甘孜自治州这块土地,便被神秘圣洁的气氛所包围。旅行所到之处,平均海拔3800米,行程3000多公里,途径康定、理塘、石渠等9个县,翻越了二郎山、折多山、海子山、高尔寺山,还跨过了大大小小几十条江河。这些奇山异水和淳朴民风的完美结合,在甘孜州境内构成了一幅幅精彩绝伦的画卷。

  寻找“康巴”
  甘孜州政府的小何(西藏名字罗布战斗),是此行的“舵手”。从驾车到导游,以及参观路线、景点选择、住地安排接洽联络等一应事务,都由他一人完成。当我登上他的“沙漠王子”后,就把我寻找“康巴”的整个历程,乃至生命,全部托付给了他。
  康巴在藏语中乃“康人”之义。“康”是一个特殊的地理概念。在我国藏族传统中将藏区分为“卫藏”、“安多”、“康”三大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境内。康区泛指鲁洪拉山以东、大渡河以西、巴颜喀喇山以南、高黎贡山以北的青藏高原地区,所属区域有: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藏昌都地区、青海省玉树州和云南省迪庆州。这些地区民风淳朴的程度,超过现代人的想象。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探险家、人文地理学家约瑟夫?洛克来到甘孜州韬城县后,为这一带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而惊叹,以为发现了佛经里理想的“香格里拉世界”———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于是便有了“最后的香格里拉”的美誉。
  甘孜州是康区的中心。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自北向南穿越全州境内,低凹的河谷形成了一条连通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天然通道,民族史上将这条通道称之为我国的“民族走廊”。全州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人口87万,藏族占78.4%,其他为汉、彝、回等民族人口。“康巴地区山水形胜,物华天宝;康巴人民热情好客,崇尚信义”,这是甘孜州宣传册上的一句话,也是我此次康巴之旅中获得的最深刻的感受。

  大渡河上泸定桥
  泸定县城有座横跨大渡河的桥,叫泸定桥,建于清康熙45年(公元1706年)。长103.67米,宽3米。桥由13根铁链固定在两端,一根铁链有1600余扣铁环,每扣铁环重1.3公斤,每条铁链约2000多公斤,桥身高出水面约30米。8月份是这里的雨季,充足的雨量汇集到大渡河,江水翻滚水声浩荡势不可挡。
  泸定桥有康熙皇帝御题“泸定桥”碑和匾。另外一座碑上还记载着在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的壮举。当时,22位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沿铁索匍匐前进,前仆后继,一举消灭桥头守敌,使大部队渡过大渡河。毛泽东《长征》诗中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之名句,是彼时壮烈场景的艺术写照。更让我感到亲切的是,在桥的东头还有一幅对联:“飞身可夺天堑,健步定攀高峰。”这是我们敬重的一位老团干、曾任过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于1985年9月27日路经此地留下的墨宝。

  高城敬老院
  甘孜州理塘县被誉为“世界高城,雪域圣地,草原明珠”。理塘县城的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这里有两位兄弟活佛,哥哥香根?巴登多吉和弟弟龙日?洛绒曲批。他俩分别是全国、四川省政协委员,还在州里担任一些行政职务。我在北京时就知道,两位德高望重的活佛1998年10月建立的理塘县菩提敬老院,共赡养藏族老人27位,年龄最小的65岁,最大的103岁。其中9人双目失明,15人由于患风湿病,双腿弯曲,靠拐杖行走。我去敬老院的那天,老人都站起来,双手摊开,以示敬意。在来敬老院之前,这些老人有的靠乞讨为生,有的二十几年没有洗过澡。老人进敬老院像是进了天堂。敬老院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一般两人住一间房,有活动室、客厅、转经房、饭厅、厨房等。我在储藏室看到冰柜里有酥油、牛肉和摆放在木柜里的大米、青稞、小麦、糌粑,以及搁在墙边的一捆捆茶叶,每人每月的生活费是130元。善待老人是两位活佛的心愿。几十位老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两位活佛先后为6名患白内障眼病的老人做了手术,还为腿部有病的老人治疗,使其中不少老人丢掉了拐杖,还为去世的10位老人按当地的风俗举行了葬礼。

  认下藏族干女儿
  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让你最难忘的事情。经过几百公里的高原颠簸,于8月15日晚饭前到达理塘。东道主安排我们一起参加四川省卫生厅副厅长四郎一行的晚宴,当然是客随主便。按当地习惯,歌舞伴宴,藏族姑娘小伙子热情奔放,个个能歌善舞,在热烈的气氛中,把高原缺氧的事儿忘得一干二净,致使我的同伴遭遇严重的高山反应,那是后话。
  圆桌四周各路好汉们大声说笑举杯换盏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关注,但却被一位藏族姑娘吸引。她一身藏式装束,圆圆大大的眼睛,粗粗黑黑的辫子,红红润润的脸蛋,笑起来一对小酒窝很迷人。我第一次以最快速度记下一个藏族名字:“洛绒志玛”。志玛不仅大气、高雅,而且由于生长在浓郁的佛教背景与高原的环境中,又显得善良、虔诚与朴实。她以小主人的身份一直照顾着我们。如夹菜啦,斟饮料啦,既体贴细微,又落落大方。
  晚饭后我们被安排住在她亲戚家,理由是可以洗澡。我住的房间里有两张床,周边都是五颜六色的藏式彩画,房子中央摆放电炉供取暖之用,虽是八月天可仍派上了用场。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让志玛和我一块住,索性就做我的干女儿吧。试着和她一商量,她竟很激动,当即答应下来。从今以后,我又有了一个骄傲的资本:家有漂亮藏族干女儿!
  回到成都后,我买了一台电脑,托人带给干女儿志玛。此后,我们母女便通过“伊妹儿”进行沟通联系,叙母女之情。

P6140208_调整大小.JPG

  人间仙境道孚民居
  据县志记载,道孚前称“道坞”,藏语意为“马驹”。其县地形如马,故此名。1913年改名道孚。“舵手”小何是道孚人,路过道孚时自然会多说上几句,除认识了他几位儿时朋友外,像达娃、阿措?朗杰什么的,还让我们记住了老百姓的住房。道孚民居以藏式和藏汉结合式为主,坐西朝东,其式样为人字形,分上下两层或三层,既充分利用了阳光,又很实用。藏式房屋以实木结构,穿斗架设,使房屋极其坚固。房屋面积以“空”计算(一“空”约为10平方米左右),大的有40—60空,一般也有20来空。每栋房屋内架设有“崩柯”,其功能有防震和冬暖夏凉的作用。道孚地处地质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1973年夏发生过7.9级破坏性地震,藏式房屋显出其抗震的优越性。房屋内部以咖啡色和各种鲜艳的色彩进行装饰,雕梁画柱细镂,彩绘各种有代表性的图画,如八宝图(鱼、法轮、宝葫芦、莲花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房屋外墙有白色,也是木质结构,外涂以棕色的木地石质颜料或油溱,既美观又防虫蛀。
  罗绒泽绒是县防护林的林长。他说建这种房子需要大量的树木。在国家禁令砍伐以前,这里的林木用于老百姓建房或运往内地,每年都会砍伐许多。现在国家不允许砍伐了,他目前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树林。
  道孚全县不到5万人口。那层层叠叠的百姓住房建筑,远远望去真有“人间仙境、世外桃园”的美感。大都市的人怎能不羡慕这里的居住环境。

  56公路养护班
  在我们驰往甘孜的途中,路经炉霍县的一个公路养护班。全称是甘孜州公路局炉霍县分局川藏线56班。班长陈崇高,1986年小学毕业便顶替父亲工作,干上了这一行。他们班共有6人,其中一位女性是他的爱人鲁焕芬。这6人负责从更达至奶渣10公里长的路段保养、维护卫生等任务,公路完好率要求在90%以上。他们常年坚持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公路路面劳动,其辛苦程度是不言而喻。
  工作的艰辛他们都习以为常,说起生活的困难感触好像更多一些。他们自己没有电话。如遇急事,要么上行10公里去朱伟区,要么下行42公里去炉霍县城。最让他们揪心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周边没有学校,要么在县城租房专为孩子念书用;要么寄放在亲友家。陈班长和鲁焕芬的孩子都13岁了,一直寄放在他爱人父母家四川自贡市富顺县。鲁焕芬说起这事儿很心酸,由于自己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女儿,母女感情淡薄,有时好不容易打电话去关心她的生活及学习情况时,能让女儿叫出一声“妈”都是一种奢侈。陈班长说他们都很安心工作,近几年待遇也提高不少,由过去的几百块到现在的1200多块,挺满足了。1999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班去年还被评为州先进单位。

  高原处处有“雷锋”
  过去说起贫困落后的边远山区就容易联想到“穷山恶水出刁民”的说法;同时又有“山好水好人更好”的说法。这是事物的两个极端。当我亲身经历了这次长途跋涉以后,我要重新认识民族地区人文政治文化的问题。
  在高海拔地区旅行,就好像是在进行一场汽车拉力赛。每天几百公里的行程,要是在平地轻而易举无所谓。可那是高原,有可能遇到塌方、泥石流、交通事故、汽车抛锚等意想不到的各种情况。所以,在高原上相遇的人都倍感亲切,无论是坐车的,还是在路上放牧的。
  有趣的是,在高原上行驰的时候,每每遇到孩子,他们都把手举起来示意,既不像队礼,也不像军礼,但他们作出的是同一个相同的手式,不知出自哪一说道。而成人则用藏语吼一声,接着是一句藏语。询问小何,他告诉我们说是问好和祝福的意思。每当遇到养路工人时,我们也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将车窗打开用手示意,表示衷心的感谢。只有在高原上行驰,你才会真正感觉到是多么多么地重要。
  8月15日当我们行驶到距理塘县15—20公里处,突然下起大雨,雨大得将雨刮器调到最高档仍然看不清路况。就在汽车拐弯时,我们突然发现一辆东风货车翻倒在10米左右的山下,旁边一位穿绿色雨衣的人一边挥手,一边叫喊着什么。我们的车停了下来,等这位藏胞上车以后,通过藏族朋友的翻译弄清了以下情况:这位藏胞名叫邓珠,是雅江县西卧龙村人。他骑摩托车带女儿去理塘县城医院治病,途中遇到这辆东风牌货车。货车超过他骑的摩托车后没有几分钟功夫,便翻车下了山沟。邓珠连忙停下车,把女儿放在马路边,爬下山去看看车内人员的情况。车里除司机外,还有两人。司机当时就不行了,其它两位伤势也较重。他问清楚伤者家庭和单位的电话后想尽快报警并通知家属。他一脸的无奈,说车子翻下去了,人怪可怜的,所以要不顾一切地去搭救他们。邓珠的焦急感染了我们,自然地也加入了见义勇为的行列。

  交易松茸
  我还在西南航空公司工作时,就知道夏季航空运输的鲜货以松茸为主,并且主要出口日本。不知出于何种道理,日本人就是对松茸感兴趣。当然了,他们也归纳出若干好处,如降血压、延年益寿等。
  松茸盛产在甘孜的雅江、理塘、稻城、九龙等地,当地老百姓叫青钢菌。每年产松茸的季节一到,每家每户都会有人上山采集,往往是一天一夜24小时地在山上采,然后下山等在马路边,等着松茸商人开车来收购。
  当我们的汽车路过折多山时,小何说下车休息一下。我们下车后正和路旁的几个藏民说笑间,一位妇女用藏语嚷嚷起来。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见是一辆小货车缓缓驰来,小何告诉我这是专门来收购松茸的车。不一会儿聚上了七八个人,车上跳下两人,挑松茸的,过秤的,给钱的,当然是一手交货一手交钱。这种交易很简单,很明了:见货,过秤,给钱。我们车上正好有位理塘县税务局的副局长,他介绍说,今年四川省地税局为落实开发西部的战略方针,减免了农牧民的松茸税8%。

  岭·格萨尔王荣归故里
  我们去的德格县阿须草原是著名藏族民族英雄格萨尔王的诞生地。据说,相邻几省为格萨尔王到底生在那里争了好几年,去年才尘埃落定:国家权威部门经过大量考证,确认四川甘孜德格是格萨尔王真正的故乡。
  岭·格萨尔王是一位千百年来在藏区享有崇高地位的民族英雄。《格萨尔王传》在藏族人民中间口头传颂。格萨尔王出生在宋朝,3岁时随母亲背井离乡,13岁时就表现出超群的智慧与勇敢,尔后做了部落首领,逐步征服了100多个大大小小部落。他为藏民做了很多好事,所以老百姓永远纪念他。去年在德格阿须举行了盛况空前的岭·格萨尔王铜像落成典礼。前来参加盛典的车队、摩托车队、马队浩浩荡荡,十分壮观。岭·格萨尔王终于荣归故里,藏民们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弹额相庆。
  我们满怀崇敬,观看了耸立在空旷草原上的高大塑像,塑像下面是藏、汉、英几种文字的介绍。塑像旁边是格萨尔王纪念馆,馆里有近50尊塑像。陪同我们参观的一位活佛叫伦珠降择,他是新龙县人,这些塑像是他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完成的。我本想请教他更多的问题,由于语言的障碍,他不会汉语只好作罢,不过荣幸的是和他在格萨尔王塑像前合了影。

P6132958.jpg

  重新认识白塔
  甘孜州境内有多少白塔谁也说不清,就像我们小时候唱的歌词那样:“天上星星亮晶晶,数也数不清。”这些白塔在我们普通人来看,就是点缀在山水间装饰的建筑物,可走访了专家后才知道意义不同寻常。
  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的藏学专家根秋登子,50开外,新龙县人。几十年来他在藏学方面有许多专著对外发表。最近他又撰写了“我眼里的白塔”的论文。据根秋登子介绍,“白塔”学名“藏族佛塔”,“塔”是梵文Stupa的音译,在藏文里被音译为供养成福田或供依。据说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如意俱生的自然大宝塔。《时轮金刚》云:“风、火、水、地四轮是塔座台阶,须阿山是塔瓶,须阿山头是华盖;须阿山顶以上是塔刹法轮等,梵文Stupa还可以音译为灵庙和方坟,据说在很久以前印度各地就存在形如宝塔的各种灵庙和方坟。
  藏区佛塔是佛学思想,佛传故事及藏民族的审美观的象征,塔身多为白色象征纯洁无暇,瓶龛、十三层文轮、华盖、日月、宝顶和装饰为金色,十三层每轮为红色,整个塔突出红、白、黄三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以示庄严、雄伟。

  州委书记的泪花
  在没和甘孜州委刘道平书记见面以前,斯丹州长就向我隆重推荐过,说刘书记是他非常敬佩的一位老大哥。后来终于有幸一起在锦江宾馆喝茶聊天,他当时为海螺沟旅游景点填了一首词,想找人谱曲,他把填好的词拿给我看,客气地说请提意见。说实话我对作曲填词一窍不通,看了看后觉得不错,只是建议是否修改一下歌名。当再次见到刘道平书记后,我抓紧时间把我要想说的话一古脑地倒了出来,主要介绍了我们路上的所见所闻,想把自己对甘孜的感受详尽地告诉州委书记。当然同时也聊了一些关于抓住机遇发展经济的想法。虽然都不成熟,但我内心真的很愿意为这块热土做点什么。
  刘道平书记耐心地听着,时不时地皱眉头,像是在思考什么。不知是那个话题触动了刘书记回忆的神经,他讲起了他年少时的一段往事。由于母亲患病,他想给营养不良的母亲买点肉吃。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要想实现这么个小小的愿望都极其困难。记得当时他跑到公社好不容易搞了3两猪肉票。可这区区几两肉实在太少,连售货员都不耐烦从大块的肉上往下割。万般无奈,只好不买肉改买骨头,因为3两猪肉可以换回1.5斤骨头的额度,他于是用买回的1.5斤骨头加上萝卜炖汤给患病母亲喝。这件事给他的印象太深了。他说到今天还历历在目。说到这里,眼里竟已饱含着晶莹的泪花。
  刘道平书记在此时说到他的母亲,其实是想谈甘孜州的人民。甘孜经济还欠发达,人民生活离小康还有一段距离。怎样让甘孜既有好山好水,人民又有好日子,是他和他的班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甘孜”在藏语中的意思是洁白美丽。这里确实是一块洁白美丽的土地,一曲“康定情歌”使多少有情人终成眷属,又使多少男女藉此互道爱恋之情;这里又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刘道平书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不能不在游历完她的山水民俗之后,仔细想想我能为她做点什么?我们大家又能为她做点什么?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9-23 19: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