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089|回复: 0

藏式民居成为甘孜州最亮丽的风景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3 1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摄影:友多山野考察队

022423.jpg

       一栋栋白色的藏式小楼,房檐窗框绘着繁复绮丽的图样,高原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房顶的金色涂料耀眼夺目……在中国西南的偏僻地方——四川省道孚县,许多藏族人家生活在这样的传统民居中,构成了藏式风情的“别墅群”。  
       这样宽敞舒适的居住环境,让许多城里人也很羡慕。道孚民居手工艺人四郎扎西说,藏族看重居住,舍得在修建房子上花钱,“百姓有了钱,都愿意修民居”。   
       和道孚县同属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藏式碉楼是最迷人的风景,依山而建的甲居藏寨,数十栋白色的藏式碉楼散布在树丛中,经幡迎风飘拂,有着“中国最美乡村”之称。  
       仅仅半个多世纪以前,甘孜却是另一番面貌:除了茶马古道重镇康定,其他地方最显眼的建筑多是寺庙、土司头人的宅院、地方政府的官署,百姓住房灰暗低矮,有的甚至住在窝棚和山洞里,更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城镇。  
       虽然道孚民居和丹巴藏寨分别是木结构和木石结构藏式民居的代表,但是过去甘孜存在的封建农奴制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藏族百姓背负着地方政府、寺庙、土司的多重劳役或高利贷,谋生尚且艰难,更没有能力去修建本民族的建筑。  
       73岁的道孚居民冲翁他姆回忆年轻时的居住环境,用的最多的词是“简陋、破旧”。她们一家以为人打短工、做农活为生,住在茅草、柴禾编成墙壁、再糊上泥巴的房子里,即使以现在的物价,修这样的房子也只需几百元人民币。  
       甲居藏寨的宝生老人说,变化始于1956年甘孜推行的民主改革,大家分到土地、牲畜和农具,开始改善生产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生活条件的改善,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扬。  
       丹巴县政府为鼓励居民开展旅游接待、增加收入,提供低息贷款让他们改建藏楼,条件只有一个:不改变房屋的传统风貌。  
       现在,宝生和他的邻居们的藏楼都越修越好,房间宽敞明亮,藏楼内外的雕刻装饰越来越富丽、精细、讲究;水泥砌成的灶台贴着白色瓷砖,又干净又容易打扫。海内外的游客来到宝生家都赞叹不已,拍下的照片贴满了他家的墙壁。  
       上世纪80年代,冲翁他姆和女儿开了青稞酒厂,这种藏族传统的美酒让她家走上了致富之路,10年前她家就建造了典雅大方的两层藏式民居,以现在的造价估计要耗资百万以上。  
       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藏族百姓对房屋品质的追求。四郎扎西说,他的一些客户十分讲究细节,还要求在房子上涂金粉做装饰,“过去只有寺庙才有这样的财力,这也反映出百姓现在富裕了”。  
       如今的道孚,藏式民居“别墅群”和现代建筑并存。在县城,成片的藏式民居旁边,拐过街角,就是繁华的商业街,宾馆、商店、饭店……方方正正的现代建筑与古朴大方的藏式民居,相距不过几百米。  
       1950年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时,基本没有像样的城镇。到了2007年,甘孜全州城镇化率达18.26%,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居环境从整体上获得极大改善,而藏族传统建筑,则是每一个城镇最亮丽的风景之一。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9-20 05: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