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周小林
历史将记住,在康定发展的历史上,每一段奋进的足迹,都镌刻着康定人艰难的探索。历史将记住,在康定前进的历史上,每一幅升腾的画卷,都印证着康定人超前的胆识。历史将记住,在康定腾飞的历史上,每一步向上的跃起,都凝聚着康定人果敢的力量。
在地图上,她是一座美丽的“桥梁”,在祖国西南连接起了广袤内地与雪域高原;在历史上,她是一首抒情的“溜溜调”,在秀丽山水中唱出的《康定情歌》名闻天下。
她,就是康定,一个承载着康定人民科学发展实践之路的地方,一个向世人展示康巴地区今日辉煌的地方,一个正积极打造着藏族聚居区一流县的希望之地。
从1950年和平解放至今,康定已走过非凡的59年。59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康定人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辛勤耕种、甜蜜丰收,让这座高原小城如一颗无与伦比的明珠耀眼于康巴高原。
如今,走在美丽而富有民族气息的康定城市街头,总会听见人们由衷地赞叹小城巨变,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康定的巨变凝聚了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州委、州政府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关怀,折射出党的民族政策光辉在甘孜州的无限温暖。
同样,走在美丽而充满朝气的广袤牧区,总会听见人们从内心发出的感慨。他们明白,康定当前取得的发展成就绝不是“一蹴而就”,这是康定县委、县政府多年来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埋头苦干、奋力爬坡的耕耘回报,展现出康定各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牢牢把握“一条主线,三个加强”的藏区工作思路、科学发展、全面建设藏族聚居区一流县的蓬勃英姿……
求新思变 资源开发步入良性发展快车道
“三山夹两水”是康定的地貌,带给康定人的也是无限希望,其蕴涵的水能、矿产、旅游、生态等丰富资源,让康定人有了令人惊羡的资源秉赋。
但是,在迈入经济发展快车道之前,有着丰富资源的康定县却是 “守着金山过穷日子”:六年前的康定几乎没有什么规模产业,2003年县财政收入仅有3108万元,农牧民靠天吃饭,干部职工的工资全部依赖上级财政拨款,县上即使有一些好的想法也往往因为囊中羞涩无法付诸实践,康定的经济其实就是“输血”型经济。
要发展,就必须依托优势资源。“不开发资源,就不会富民;再也不能这样守着金山过穷日子。”康定县委书记相洛说,稳定第一产业、培育发展第二、三产业才能在保证农牧民群众“肚皮子”的基础上增加他们的“钱袋子”。
于是,从2004年开始,康定县第一次迈上了资源开发的路子,在县主要领导带队的“资源推介团”一次次不辞辛劳的外出招商引资后,渐渐地,有了奔着康定的金矿、铅锌矿、中小河流等资源而来的开发商,康定的经济渐渐有了起色。
为了发展,为了群众能更快更好地富裕起来,康定县党政领导和康定人民一样从来没有那样对资源开发有着那么多的希冀。可是,随着康定县资源开发大门的开启,一些“鱼目混珠”者也混水而入,原始粗放的经营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我们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康定县的党政领导深刻认识到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之路必须走全面可持续发展之路。不到一年时间,康定县委、县政府就针对资源开发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大调研、大摸底,很快,“对症下药”的康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集中整治活动,那些无证开采、以占取资源开发权而牟取暴利的 “占而不开”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一些小老板纷纷被法制之手“请”出康定。
“开发秩序整顿好了,资源优势就更加明显;政府管理会更加能控;群众受益会更能保障。”康定县委书记相洛说。与此同时,康定的资源经济产业也开始步入良性发展,在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入股开发等方式的“组合拳”后,短短6年时间,康定就在当地初步培育出生态能源、优势矿业、旅游文化三大支柱产业。
第二、三产业从无到有,康定用了两年时间,虽然这已让康定人感到前所未有的骄傲,但是,在建设藏族聚居区一流县的奋斗征程上,康定县的党政领导并不仅仅满足于这样的资源开发效益,他们认为这是资源开发的一种传统产业模式。立足区域经济特点、面向全球经济视野,康定县委、县政府又开始着手建立电、矿工业产业基地,决定通过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更好地实现资源开发产业链条延伸,尽可能放大资源开发后经济产业的规模集聚效应,最大程度地实现产业开发的富民目标,康定产业经济由此进入了从有到优的全面提升阶段。“民族地区在资源开发中更要做到培育支柱产业与改造升级产业的同步进行,努力提高自然资源开发的含金量。”相洛说。
在“川电外送”的大背景下,在康定境内1800万千瓦的水能蕴藏量、1400万千瓦的可开发量及便捷输出优势的吸引下,华能、国电、大唐、川投等国家大型能源开发企业纷纷进入康定。此时的康定县已将水电开发的目标锁定在打造“川电外送”的重要能源基地!截至2008年底,全县已建成电站装机容量达65.36万千瓦,在建、拟建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014万千瓦。康定县县长徐杰自豪地说:“生态能源业如今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高效引擎。”
在康定县姑咱镇,笔者就看见当地鸳鸯坝工业硅基地的工作人员们正在为正式施工做着前期准备工作。这个投资60亿元资金建设的工业硅基地建成后不仅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硅基地,而且还将填补我国太阳能金属硅制造技术的空白。而鸳鸯坝工业硅基地仅是康定县打造的工业园区里众多项目中的一个,以此为重点的沿大渡河工业园区目前正在康定县内全面加快建设步伐。这个基地将与呷基卡锂辉矿、金汤铅锌矿、赫德钨锡矿、海螺石脉石英矿一起构成了目前康定“四矿一基地”的矿业开发格局。
在一、二产业中加快改造和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康定县更是准确把握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的经济规律,相继强化产业聚集基地、区域品牌战略等政策扶助手段,力推传统产业就地升级。现在,康定县已完成跑马山景区主题公园一期工程建设,木格措、雅哈景区设施“提档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在“康定情歌”这一金字招牌下,各景区都将形成自己独立的游览消费系统,旅游“六要素”实现了在不同景区的合理布局,产业附加值明显提升。
目前,康定资源开发已步入快车道,从2003年至今,全县第二产业已呈规模化增长,到2008年实现增加值7.2亿元。康定县财政已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这不仅标志着水电、矿产、旅游等资源已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同时也为全县城乡统筹发展积累了资金。仅2008年,县属生产总值达到13.8亿元,较上年增长15%,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45亿元。
短短6年,康定经济建设的足迹坚实有力,这不仅见证着康定支柱产业从无到有的过程,更书写出康定人求新思变、求快图好的奋斗韧劲。而在这场经历时间不长但异常艰辛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康定始终高举起的是一面科学发展的旗帜,带来的不仅是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更是一个政通人和的新景象,使康定在建设藏族聚居区一流县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实干兴邦 建设现代高原山水园林城市
“苦干不苦熬,实干见真知。”实际上,无论是康定县着手发展县域经济之时,还是如今建设藏族聚居区一流县中产业升级、经济全面发展之际,康定县的党政领导都始终在给当地干部灌输着这个理念,他们认为,作为甘孜州的首府之地,康定的发展就是甘孜州科学发展的一扇窗口,康定的发展也应是甘孜州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康定,必须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苦干和实干来推动自己。
而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除了在经济发展上成为一个能够带动甘孜州东部的“增长极”,还要维护好甘孜州首府之城的形象。可是,狭长的“夹皮沟”、缓慢的城市建设等等因素都让康定城市长期以来是一座 “来了就走不了几步路”的地方:因为地势狭小,甘孜州、康定县两级机关一直“混杂”在仅4平方公里的老城核心区里,楼挨楼、人挤人不说,在“黄金周”等旅游旺季,游客们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停车的地方……
如何拓展城市空间?如何打造“中国情歌城”和“中国西部旅游名城”?如何优化全县城镇建设体系?康定城市建设何去何从?康定县委、县政府一直没有停止思索。
经过大量调研、论证工作,“一体、两轴、三圈”的全县城镇建设规划体系终于出炉,这个将推进全县城镇化进程与发展旅游小集镇、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搭建平台的构想很快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几年下来,这个城镇体系已基本形成了实物量。“康定城市的发展必须走南北纵深战略!”康定县委、县政府领导在向康定城南的开阔地带进行拓展的同时,决定加快旧城区的北部改造提升:一方面他们要以城南6公里处的一片较为开阔、耕荒交杂的斜坡地块建设一个康定新城,另一方面要“腾笼换鸟”式地向旧城区以东延伸。
而建设一座新城对财力本就拮据的民族地区小县来说实属难事。“高标准要求就是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建设新城是为了城市未来的长足发展。”面对一系列困难,康定县认为不仅要建设新城区,更要依靠新城建设来打造 “中国情歌城”、建设“中国西部旅游名城”,使城市建设能为康定的旅游文化产业提供长久持续的增收点。
于是,康定新城自开始规划之日起,便凸显了“三高”,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对于新城的规划设计,县委、县政府慎之又慎,先后多次邀请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各族各界群众进行深入研讨、广泛调研,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问计于民。
很快,南至康巴岭嘎,北至旧城南郊,西至国道318线,城市常住人口3万,总投资65亿元的新城规划方案出台。规划中,康定县所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均被纳入,同时还将部分州级机关一并考虑。城市规划总面积16平方公里。
按照新城宜居、宜政、宜业、宜学、宜商、宜游等多种功能设定,规划将康定新城定位为重点发展旅游业、娱乐业、房地产业、新型服务业、金融商贸和教育业,力求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具有浓郁康巴风情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融山水旅游、休闲度假、消费购物于一体的现代化高原特色山水园林城市。
2005年5月15日,康定新城破土动工。“两年形成骨架,三年初具规模,五至十年再造一个康定城”,这是康定县委、县政府给自己开出的建设时间表,为了赶上这个时间表,县委、县政府坚持“努力于快、服从于好”,全力推进各个项目的建设:开工建设的当年,启动新城快速通道、移民安置房、农贸市场、城市道路、供排水管网、强弱电系统等工程;2006年,启动办公楼、新城实验小学、县医院等建设工程;2007年,启动景观轴线建设、安心工程及商住房建设、3#路C段、城市绿化美化等工程……
2008年10月,康定人的苦干在新城传来捷报:康定新城完成投资8亿余元,如期实现“三年初具规模”的既定目标,县级机关正式迁入办公,同时康定县出台政策,鼓励在康定新城从事经营,康定新城人气渐旺;与此同时,与新城建设同样传来捷报的还有老城改造建设:东关入城大道改造顺利完成,占地100亩的东关新城不但新增13.8万平方米商业、居住用房,而且随着康定车站的整体搬迁;历史遗留给康定城的大片旧瓦房,如今已被一座座现代化商业楼盘替代。
在“南东纵深”的经营城市理念下,康定城市空间就这样足足扩大了7平方公里,整个康定城的人气、商气正在不断上升。今年,康定新城还将按照“加快建设、突出特色、聚集人气”要求在年内完成景观轴线浮雕、学校、医院等24个建设项目,届时还将有5000名以上居民入住新城。不过三年时间,康定城就演变成一座被省委主要领导誉为“高原明珠”的崭新现代高原城市。
如今,当我们登高跑马山,鸟瞰康定这块孕育了情歌的土地时就不难发现:以郭达山为首,康定新城为足,东关、城北二道桥是挥动的手臂,南北溜溜形如康巴汉子潇洒奔放的锅庄舞姿,折多河两岸的河岸线、东西两山的山麓线、潺潺流淌的雪水,恰似一张康定情歌的五线乐谱。这是大自然与历史积淀赐予康定的神来之笔。这绵延千年的文化脉络,流淌在康定人民的心里,也流进了世界人民的心里……
一方热土,诠释着康定人的大局观念;一份行动,映衬出康定人的实干精神。他们深知,“安居”与“乐业”从来都是社会和谐、发展、进步的基石,只有建设出美好家园才能让前行的脚步更加稳健,这正是康定迈步建设藏族聚居区一流县的又一新起点。
统筹城乡 大力提升农牧民群众“幸福指数”
行走康定县1.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难发现,一条大峡谷,一片大草原,两种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依折多山分布东西,当地的7万多农牧民就这样生活在这个同时拥有农区和牧区的土地上。虽然通过不断发展,康定经济总量在不断攀升,人均财力在不断增长,可是六年前,近48%的贫困群众还生活在农牧区,近80%的工业建设在城镇的现实也让康定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十分明显。如何使康定的城市、农村真正实现两条腿“齐步走”?
“一切发展的根本都应是让最广大的群众充分享受到发展成果。”常思“为政首要”的康定县党政领导认为,一方面是要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县域经济的发展成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农牧民有自己的增收门路,“让他们自身有‘造血’能力”,这是康定建设藏族聚居区一流县的坚实根基和目标所在。
2005年,康定县开始用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理念推进“三农”工作,决定探索新型的农牧民增收路径,使康定县农牧民在建设藏族聚居区一流县中找到新的增收抓手。于是,康定县的党政领导决定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主攻方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着力解决农牧民增收难题。
很快,以特色种养业、林下产业、劳务输出、民族手工业、家庭旅游业等组成的特色产业就形成规划,并在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下,逐步在康定折多山的东、西两个地区内进行产业试点布局,农牧民群众投身到具体的产业项目中,康定城乡统筹的路子有了自己的框架,一、三产业良性互动的路子也逐步支撑起康定农牧民的“钱袋子”。数据显示,康定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已从6年前的1190元迅速增长到现在的2377元,其中一、三产业在他们收入中的比重各占50%。
喜人的是,康定的农牧民群众不仅有了自己的财源,还有党委政府一双有力的大手始终牵引着他们迈步幸福生活:在近年来实施的 “城乡住房解困工程”、“牧民新居”、贫困农牧民安居工程、“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工程中,3500余户住房困难群众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在省委、省政府启动的“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中,千百年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们,看着政府派来的施工队忙着为他们修建定居点,运来了崭新、美观的帐篷和篷内完备的生活设施,高兴得连声说 “共产党卡卓 (感谢共产党)!”而在农区,康定县已实施新农村建设、“城中村”建设70余个村,占全县村寨总数的三分之一。满怀豪情的康定党政领导更是决定,今年要让新农村建设在整个农区“遍地开花”,使康定农村真正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如今,走在今日的康定农村牧区,经过实施风貌改造和“四改”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农房,村村户户通电、通硬化路、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环境优美、乡风纯朴的具有康定特色的新农村已成为康巴高原一道十分扯人眼球的风景线。
更难能可贵的是,不仅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了,口袋里的钞票更多了,县财政更是将更多的财力转向农牧区。
“这是祖辈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上个月,刚从康定县政府办理完相关手续的瓦泽乡村民邓珠高兴万分,因为他将彻底告别千百年来 “养儿防老”的传统,领取政府发放的养老金,康定县成为我省藏族聚居区第一个实施农村养老保险的县。
而对康定县的8800余名60岁以上农牧民老人来说,他们在一次性缴纳15年养老保险费并办理养老金领取手续后,都将成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首批受益者。按现在的参保标准,康定县农牧民在交满15年的养老保险费后,60岁后养老保险待遇每月最高可达220元、最低为180元。
不仅是全县范围内实施的农牧民养老保险,在国家和省对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关怀下,更有一项项惠民政策如春风一样温暖着康定农牧民的心房,“民生财政”光辉普照在康定大地,提升着农牧民群众千百年来不曾有过的 “幸福指数”,使藏区农牧民群众感受着前所未有的“温暖”:城乡贫困人口都被纳入了城乡低保覆盖范围,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他们彻底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中新建的寄宿制学校不但不收任何学杂费,而且还给农牧民子女发放生活补贴;“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民族地区卫生十年行动计划”即将实施……
“今年县财政投向农牧区的资金将超过1亿元,接近上年度本级财政收入的一半,康定的财政就是名副其实的民生财政!”县长徐杰说,“建设藏族聚居区一流县是我们持之以恒的不懈目标。”他介绍,现在康定县将紧紧围绕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优势资源开发、高原特色城镇建设和“八大民生”工程建设。
“如今党的政策好,百姓看病领医保;新村建设项目好,危房陆续在改造……咱们众乡亲,党恩要铭记,勤劳奔富裕,做个好公民……”走在四月的康定大地上,牧区新草萌芽、牛羊欢腾;农区人勤春早、田野吐绿,当地农牧区开始传唱着金汤乡先锋三村村支部书记周易红创作的这首《感恩歌》。周易红说,我们农牧民就是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大家对好政策的感激之情,“因为我们村民的日子是越过越好,党的恩情是说不完……”
回望过去的6年,康定人由衷地感到,康定之所以能够成为甘孜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缩影,归根到底,就是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了自己改革开放的实践之中,从中获得不竭动力。展望未来新征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城乡统筹就是康定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建设藏族聚居区一流县是康定人持之不懈的奋斗目标。
“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比天还高。”康定县委书记相洛说,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康定已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现在,康定能否胜任并且完成好新的历史阶段的使命,更关键的依然是如何走好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道路。“突出新农村建设、经营城市两个重点,壮大生态能源、旅游文化、优势矿产三个支柱,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民营经济发展两篇文章”的 “二三二”康定大突破战略已应运而生、顺势而出。根据这幅蓝图,康定县仅今年在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重点、保稳定”的同时更要实现加快推进农牧区基础设施、高原特色城镇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三大提速”,打造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农牧区社会保障、农业产业化、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建设“四大亮点”,力争实现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增长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态建设水平、社会和谐程度“五个提高”,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
“发展没有终点,奋斗没有止境。”四月的康定春意盎然,建设者的身影带给这高原小城的是无限繁华。不难看出,随着康定发展势头的突飞猛进,康定发展的方向变得越发明确,发展的思路越发清晰,发展的举措越发务实,发展的步伐越发坚定,13万康定人正意气风发地迈步跨越在建设藏族聚居区一流县的新征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