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946|回复: 0

四川旅游业成为灾后恢复重建先导产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5 15: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整整一年了,四川旅游业在遭受汶川特大地震重创之后,痛苦而顽强地走了过来。记者曾经一次次穿越灾区,一次次感受旅游业的艰难重建,也一次次地震撼发现:大灾难带来大发展,四川灾后重建的这个“定律”,在旅游业表现得更为突出。
  四川省旅游局提供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完成1091.52亿元,仅比2007年下降10.3%。今年1月,全省旅游总收入增长45%,实现了开门红;1月至3月,四川省周边游和省内游迅速恢复,入境旅游市场逐渐回暖,旅游总收入337.9亿元,同比增长12%。
  “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我们完全可以实现今年预期达到1200亿元的目标。”四川省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自信地说。
  更加令人欣慰的是,一大批旅游项目正在高起点、大手笔地规划与实施,展现出四川旅游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

  旅游成为灾后重建的先导产业
  4月29日,记者驱车来到重灾区绵阳市,走进位于青莲镇的李白故居。这个景点占地500亩,保存着宋代和清代修建的陇西院、太白祠洗磨池等重要文物,地震前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0多万人次。在无情的“5·12”大地震中,李白故居受到重创。去年5月21日,记者曾在这里看到,陇西院和三门照壁、宋碑等严重垮塌,上世纪90年代初新建的碑林等断裂或倒塌,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如今再次站在这些残垣断壁面前,记者的心情和陪同采访的江油市文化旅游局局长任德远一样的沉重。
  任德远给记者展示了李白故居重建的蓝图:准备将李白纪念馆升级为国家级的博物馆,结合《李白》电视连续剧的拍摄,建设唐代民俗文化城和青莲镇李白文化名镇,每两年举办一次李白文化节和李白诗歌节。为把李白故居和李白纪念馆整合并建成国家5A级景区,他们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参与重建方案设计,一期工程由对口援建的河南省出资4000万元,建设序幕于5月正式拉开。
  据记者了解,地震发生后,四川省迅速编制了旅游产业恢复重建规划,把旅游产业定位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根据本地条件和特点,着手建设“三个产业带”。即平原丘陵地区以旅游城镇为中心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带,低山至中山山地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高山生态保护及科考、探险专项旅游产业带。还要兴建与完善羌文化旅游区、大龙门山旅游区、三国文化旅游区与大熊猫国际旅游区,新辟羌文化旅游走廊、汶川地震遗址旅游线、大熊猫栖息地旅游线、三国文化旅游线等主题精品线路。为此,全省制定重点建设与发展提升项目173个,计划投资额近50亿元。截至今年4月15日,其中71个项目已经开工。
  四川省旅游局还将省内旅游景区、城镇、通道串联成线路产品,突出展示“吃、住、行、游、购、娱”及安全与氛围等旅游要素,以满足自助自驾游客的多元出行需求。截至4月上旬,已编制完成并发布上网900余条旅游线路,涵盖全省21个市州和主要景区,总点击率突破450万次。

    “价格洼地”以诚招来天下客
  都江堰旅游景区在地震中同样受到严重毁损,震后到过都江堰的不少人曾断言:三五年之内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来这里游览。
  然而,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记者走进都江堰,见到游客和车辆把道路堵塞得水泄不通,记者的采访车在都江堰景区和青城山景区分别被堵了两个多小时。
  5月6日,记者在该市旅游局了解到,“五一”节三天假期,全市接待游客32.64万人次,综合收入1.2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14%和9.5%。其中都江堰、青城山两景区共接待游客9.21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60.95万元。
  四川省旅游产业快速恢复,得益于全省各地及时推出的“价格洼地”优惠政策。成都市前不久向海内外发放了2000万张可以充当门票的“熊猫卡”,有11个国有景区景点今年全年实行减免门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也向省外赠送了18万多张景点门票。进入5月,全省共有数百个景区实行门票半价优惠。5月12日,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海螺沟等省内数百景区均免费向游客开放。这种“价格洼地”办法,很受游客欢迎,也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入川旅游。

  争分夺秒创造新的奇迹
  成都浣花风景区刚落成的四川博物院,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巍然壮观,相当精美。5月9日,该博物院正式开馆,观众可以在这里欣赏到26万余件珍贵文物。“完成工程量浩大的装饰布展,我们只用了180天时间。”盛建武院长对记者介绍说。他的面容显得很憔悴,像是才打了一场硬仗。他说他和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这些日子全都吃住在工地上,一星期顾不得洗一次澡,他自己的体重减了7斤,为得是保质保量在“5·12”一周年前,把那些在地震中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展现给大家。
  像这样争分夺秒恢复重建旅游业的情景,在四川灾区随处可见。春节前夕,在北川,在一个集居住与旅游功能为一体的新羌寨——吉娜羌寨的工程已经进入扫尾阶段。我看到,在20多米高的脚手架上,巍然站立着一位羌族妇女,正在顶着寒风,给羌寨雕楼贴外墙砖。我的胸中,突然涌出一股暖流:这是何等坚强的羌寨,何等坚强的儿女,在这样的儿女面前,有什么灾难不能战胜,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出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1-8 16: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