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008|回复: 0

甘孜州:非遗产品走向市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5 11: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20096212443292273.jpg

       这是一栋精美的建筑:屋外“八宝”墙裙随风招展,屋内横木架空,尽显藏寨独特艺术魅力;这也是一个浓缩的舞台:巴塘弦子踏歌声中彩袖纷飞,色达藏戏法号引来格萨尔的千年传说,藏族歌舞艺术精华风吹歌远……6月3日一大早,位于成都国家非遗公园的甘孜展馆,人如潮涌,大家看到了多彩多姿的非遗项目,看到了甘孜的诱人魅力。
       以前甘孜的许多非遗项目都“锁”在大山深处,如今走出大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甘孜州州委宣传部长杨秀彬说,“关键是让非遗传承者突破旧的狭隘观念,让非遗项目走向市场。”


观念变:非遗产品走出大山
       在甘孜馆内一角,52岁的藏族艺人四龙降泽正盘腿而坐,制作泥塑面具。制作面具所需的上百种原料,都来自新龙县境内的大山深处。虽然路途遥远,但他认为值得,“这样的机会太好了,可以让大家知道新龙的泥塑面具。”
       四龙降泽制作藏式面具的时间已有36年,近两年里每年都因为卖掉自制面具而获得好几万元收入,“这可是以前不敢想象的,过去做面具最多有几个买茶叶的钱。”
       转机发生在2006年。那一年,甘孜州政府加大了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力度,四龙降泽在政府部门帮助下注册了3项专利技术,还在文化部门鼓励下带徒传技。
       观念转变后,四龙降泽发现走市场之路可以有丰厚收入。他说,现在药泥面具是艺术品了,我们不再担心它会消亡。
       “在甘孜州的200余项非遗项目中,已经有近20%开始走向市场。”甘孜州文化局副局长阿连说,艰难的起步传递出春天的信号。

巧引导:非遗项目后继有人
       为了改变民间艺人“闭门订做”的传统生产方式,甘孜州文化部门引导多位非遗传承人进入市场,促其自我变革,让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展馆里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阿西土陶的传承人格里,这回是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成都,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卖出好价钱。面对记者,他显得有些兴奋,“以前只是在村子里卖,现在可以拿到成都卖了,多亏了政府帮忙。”去年5月,政府不仅投入5万元帮他建立了一个80平方米的工作作坊,还帮他找市场,所以他的土陶产量和价格都提高了。
       因为经济收入的提高,格里今年还破天荒带了两名徒弟,“为这,我打破了祖上订的只能将手艺传给男性家人的规矩。”格里说,过去的老观念现在得变变才行,“否则只能守着手艺去讨口。”
       阿连告诉记者:“只要传承人的观念能够在政府引导下自我突破,这些项目都可能转化为潜力无穷的产业。”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0-6 04: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