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可能没有认识到,滇西北横断山区的野生花卉及野生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从19世纪末期开始就源源不断地被输出国门,在欧美各国的庭园中安家落户,受到欧美人士的普遍喜爱和欢迎。其中著名的有杜鹃、龙胆、报春、绿绒蒿、百合等类群。
早期来到滇西北采集植物的欧美人士,在滇西北的崇山峻岭中新奇地搜集着各种植物标本、种籽和种苗,运送回国,收获巨大,被称为“植物寻猎者”。法国传教士P. J. M. Delavay,在1867-1895年间主要在云南西北部采集,送回巴黎博物馆的植物标本多达20万余份,其中鉴定出了1500个新种和大量新属。进入滇西北的法国传教士还有J. Monbeig (1899-1914),和J. A. Soulie(1886-1905)。 英国著名采集员George Forrest 在1904-1932的27年间,7次深入滇西北采集,采走了大量的种籽、种苗到英国栽培,同时运走大批植物标本。 Kingdon Ward (1804-1813),也是英国著名的采集者、探险家、地理学家及作家,到过滇西北、藏东南、上缅甸和印度阿萨姆地区采集,并写下游纪。奥地利植物学家Handel-Mazzetti (1914-1919),美国人Joseph Rock (1922-1949)等人也曾进入滇西北、藏东南、川西横断山区考察和采集植物。通过这些早期的采集,才使世界学者普遍认识到了滇西北横断山区是世界上许多著名观赏园艺植物的大本营,是“园艺学家的乐园”。
滇西北横断山区是一块植物种类高度富集的场所,植物区系丰富而独特。云南有3万种高等植物,其中约有1/3分布于此。据统计和调查,仅迪庆藏族自治州就有高等植物5000余种,其中野生花卉和野生园艺植物有1578种。国际上的保护组织将这一区域确定为全球高度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是什么原因使这里形成为一个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中心呢?首先是地形条件。这里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两块高原在此形成了地势的陡降趋势,造就了高差;这里同时位于印度大陆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带,形成了山脉褶皱,加上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及其支流的切割作用,更加加深了山谷的高差,造就了异常破碎、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这为物种的定居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选择。其次是气候。山体巨大的高差同时造就了立体分布的垂直气候带。从山脚到山顶同时汇集了从地球平面上从亚热带到极地的各种气候类型。第三个因素是南北走向的山脉便于植物上下迁移和南北进退。第四是地理阻隔使新的物种不断演化和发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