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43|回复: 1

藏彝走廊:书写在大地上的灵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4 10: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李绍明 石硕 摄影/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今川、滇、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在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西藏东部和四川、云南西部一带,存在着一个非常独特的山脉、河流均呈南-北走向的地理单元,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横断山高山峡谷地带,地理学上也通常所称的"横断山脉地区"。"藏彝走廊"所指的正是这样一个独特区域。该区域因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六条大江分别自北向南从这里穿流而过,在峰峦叠嶂的高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条南北走向的天然河谷通道,所以自古以来即成为众多民族或族群南来北往、频繁迁徙流动的场所,也是历史上西北与西南各民族之间进行沟通往来的重要孔道。

藏彝走廊大体包括甘肃南部、青海东部、西藏东部、云南西部、四川西部这一狭长地带。从古至今,藏彝民族走廊主要是汉藏语系活动的舞台,尤其是西藏、四川、云南三省区毗邻区域,古代氐羌族自北向南迁徙与这一区域藏缅语族各民族形成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

藏彝走廊不仅是世界屋脊历史的见证者,它也同时雕刻出世界屋脊苍凉而壮丽的气质;藏彝走廊是一部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史诗,是人类书写在大地上的灵魂。

独特的地理单元

在我国的西南,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理单元,这里的河流、山脉大都呈南-北走向,这与中国境内其它河流、山脉基本上都呈东-西走向炯然大异,这就是著名的横断山脉地区,简称“横断山区”,它北接甘、青二省,南抵云贵高原,既是青藏高原的东缘部分,也是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这里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地势高峻,山岭连绵,峰峦叠障,北高南低,平行南下,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条大江宛如六条出海蛟龙,自北奔腾呼啸,冲泻而南,在崇山峻岭之中开辟出一条条北南走向的大峡谷,成为我国古代民族南来北往,定居繁衍、迁徒流动的天然场所。近现代以来,横断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逐渐引起中外一些探险家、学者的注意,他们逐渐认识到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走廊”。但是,怎样称呼这个“走廊”呢?以前人们的意见却是很不一致的。早在19世纪,英国人H.R.戴维斯就把云南西部形象地称作“印度与扬子江之间的锁链”,而国内则往往采用“氐羌走廊”、“汉藏走廊”、“川西民族走廊”、“横断山区民族走廊”等称呼。

费孝通的思虑

上世纪80年代左右,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一次讲话中谈到:
“我们以康定为中心向北向南大体划出一条走廊。把这条走廊中一向存在的语文和历史上的疑难问题,一旦串联起来,有点像下围棋,一子相连,全盘皆活。这条走廊正处于彝藏之间,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园地。”
对于这个“宝贵园地”,费老在深思熟虑后,赋予了一个极其精辟的名字:“藏彝走廊”。
相对于以前人们在指称这一区域上的窘困与混乱,“藏彝走廊”一词可以说较好地解决了对该区域的统一称谓问题。“藏彝走廊”称谓的提出不仅意味将该区域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民族区域”来看待,可以清楚地将其与相邻地区区分开来,而且“藏彝走廊”这一命名本身已包含对其自然、民族人文特点的一个基本认定。此外,“藏彝走廊”称谓具有简约、上口,易于普及和传播的特点,同时具有很好的通识性。因此,同以往对这一区域的所有称谓相比,“藏彝走廊”无疑是人文内涵最丰富、最简约和精当的一个称谓。

走廊概说

藏彝走廊主要指的是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条由北往南流的大江及其众多支流所流经的川、藏、滇三省区边境的横断山脉地区,包括了川西高原、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滇西高原区和藏东高山峡谷区。藏彝走廊内现在生活着藏、彝、羌、纳西、普米、怒、哈尼、基诺、傈僳、门巴、洛巴等属于藏缅语族的民族以及苗、傣等其它语族的民族。此外,还有蒙、回等众多少数民族,以及一些有待于进一步识别的民族,而且在许多民族内部还有着众多的支系。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藏彝走廊瑰丽无比的自然景观,九寨沟、黄龙钙华池、四姑娘山、大雪山、海螺沟、香格里拉、玉龙雪山、泸沽湖、三江并流……,这些响亮的名字早已为全世界的旅游爱好者所耳熟能详。但藏彝走廊吸引人们的,更还有它那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而神秘的历史民族文化。

民族迁徙图

今天分布在藏彝走廊中的几个主要民族如藏、羌、蒙、回等,无不是从外部即从北或从西迁入的。而分布在云南境内和川西南一带的彝族、纳西族等民族,都有本民族祖先沿着藏彝走廊南下迁徙的传说、记忆。在彝族的词汇中,将北方称为“水头”,南方称为“水尾”,并称:“水从北方来”、“北方以水为本”等。这种以水头、水尾表示北、南的方位词,无疑表明彝族最早的先民是生活在一个江河之水南北流的地区,而这个地区只能是横断山系的藏彝走廊地区。在纳西族的葬俗中,最重要的仪式就是由祭司即东巴为死者念送魂经,把死者的灵魂送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从死者生前居住地开始,朝北经过一路转辗,到达木里以北的“什罗山”,“什罗山”很可能就是今天藏彝走廊中心地段的贡嘎大雪山。这条送魂路线,实际上也就是纳西族祖先的一段迁徙路线。在藏彝走廊内的哈尼族、拉祜族、怒族、傈僳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也同样有着某种或明或暗的痕迹,暗示他们的祖先最初是居住在遥远北方的。

多元文化带

众多民族南来北往,在走廊地带居停,繁衍生息,迁徒流动,这使得藏彝走廊成为丰富的文化沉积带,文化呈现出古老性、多样性、复杂性特点。同时,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决定了走廊里的一条条大小河谷是北南交通的孔道,而河谷两岸的险峻高山则为走廊居民筑起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樊篱,钳制着他们的对外交往,所以走廊地带文化的封闭性、差异性特别显著,这正如谚语所说“一条沟,一种话”、“每条沟有自己的习俗,每条沟有自己的土话”、“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有人将藏彝走廊的历史文化总结为七个文化带,即:“母系文化带”、“猪膘文化带”、“牦牛文化带”、“笃苯文化带”、“重屋文化带”、“石棺葬文化带”、“藏缅语多元语言文化带”,由此我们可大体窥见藏彝走廊中独特而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斑”。
藏彝走廊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语言的使用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如在今天藏彝走廊中的嘉绒、白马、木雅等藏族中,他们不但在服饰和生活习俗上保留着一些有别于典型藏文化的特点,而且也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或方言。他们在外面讲藏语,在家里和本村寨则讲自己的土语。藏族通常称这些话为“土话”、“地角话”。而学者们在这些嘉绒语、木雅语、道孚语、白马语中均发现了许多更古老且有别于藏语的东西。如木雅语中除包含了今天已不复存在的西夏语的某些特点外,还直接含有古羌语的某些成分。而嘉绒语不论在语音上、语法上、构词上,也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此外,嘉绒和木雅等藏人虽在宗教信仰上已盛行藏传佛教,但在风俗上还保存着许多固有的特点。

神秘的“活化石”

正像考古遗址层层叠压的文化地层一样,在藏彝走廊中保留了大量古老的历史文化积淀。今天,我们在藏彝走廊中可以看到许多在其它地区已完全消失或极为罕见的古老而独特的社会形态、文化现象与文化遗存。如在川、滇交界的泸沽湖沿岸的摩梭人中和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雅江两县相接的鲜水河流域的扎巴人中,迄今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母系社会形态。在云南境内的彝族支系他留人还保存着被现代人称之为“青春棚”(公房)的古老婚姻习俗。在藏彝走廊内还保留了大量独立和尚待认识的语言,即费先生所称的“被某一通用语言所淹没而并没有完全消亡的基层语言”。这些语言的使用人群多则上万人,少则仅有几千和几百人,这些有着“活化石”之称的语言正引起语言学者的广泛兴趣与关注。在藏彝走廊的河谷沿岸地区分布着许多密集且规模极大的古代石棺葬墓地,它们的年代大多属于商周、春秋战国至秦汉,其年代下限多不晚于东汉。它们是属于古代什么样的民族集团所遗留?这些石棺葬人群的社会面貌如何?这种葬式为何在东汉末年突然大规模消失?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解答。
又如在藏彝走廊中的大渡河上游、岷江上游乃至雅砻江、金沙江流域迄今还保留着大量世所罕见的独特的古代石碉群,这就是《后汉书》中已见于记载的“邛笼”,尤其在今大渡河上游的丹巴县境内其数量之密集着实令人惊叹,被人誉为“千碉之国”,究竟是谁发明了这种建筑?它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功能并怎么能一直延续至今?这些谜一样的问题既向世人诏示着藏彝走廊文化的古老、神秘,也给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今天,在藏彝走廊的各藏缅语民族中保留下来的宗教种类及各种原始宗教形态也最为丰富和复杂多样。如在藏彝走廊北部的藏族分布地区,不仅集中了现在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甚至连在历史上西藏地区已完全消失的觉囊派以及在西藏和其它藏区已大为衰落的藏佛教传入以前最古老的本教也均在藏彝走廊地区较好地保留下来,同时在藏传佛教的覆盖之下,在民间的社会生活层面仍大量保留着可称作“底层”的各种原始宗教成分。在很多宗教仪式中,我们常常会惊呀地看到不但有藏传佛教喇嘛,也有各种被称为“工巴”、“哈瓦”、“奥外”的民间巫师,他们各念各的经,各行其是,和谐共处。在藏彝走廊南部的各彝语支民族中则不仅保留着异常丰富的各种原始宗教形态,同时也保留着与宗教相关的迄今为止世界上形态最原始、最生动的“东巴文”象形文字系统。可见,古老原始文化的大量存留是藏彝走廊地区一个异常突出的文化现象。
发表于 2007-10-1 16: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9-26 10: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