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183|回复: 9

神秘的甘洛尔苏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19 13: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宋明 图/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甘洛尔苏人长期在横断山中隐姓埋名,其萨巴图画文字为国内罕见,刺绣水平精美绝伦,他们信仰原始宗教,解放40多年的时间里自称“番族”,14年前才划归藏族。

初识尔苏

  前不久在甘洛住了一个多月,县城里常见一些身穿刺绣服饰的人,妇女多缠黑白布帕,并用银泡装缀额前。开初以为是甘洛彝族,后来问了街上包这种头帕的妇女,才知他们是尔苏人,十多年前划作藏族的一个群体。
  甘洛尔苏与我所了解的藏族相去甚远,甚至觉得很神秘。他们的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与各地藏区的人主要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不同;他们的服饰很精美,刺绣水平极高;婚姻除了族内婚外,族外只与羌族开亲。
  尔苏人是以尔苏语区分的,尔苏语主要分布在凉山的甘洛、越西、冕宁、木里,还有雅安地区的石棉、汉源,以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等县,人口约有二万。不同地区使用尔苏语的居民,分别有多种不同的自称,居住在甘洛、越西、汉源的自称“尔苏”,又自称“布尔兹”,有时连起来可以自称“布尔兹尔苏”;分布在冕宁东部地区的自称“多续”,分布在石棉的自称“鲁苏”,分布在九龙、木里以及冕宁西部地区的自称“栗苏”。上述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各种自称,都是同一名称的方音差别,他们原来都是“白人”的意思。  

语言和文字

  尔苏语被专家归为羌语支中的一种,分三个方言,自称尔苏或鲁苏的讲东部方言(或称尔苏方言),约有人口上万;自称栗苏的讲西部方言(或称栗苏方言),少得多;自称多续的讲中部方言(或称多续方言)的人口最少。尔苏人中讲不同方言的人彼此很难交际。
  为了更好地了解尔苏人与其他藏族的区别和联系,笔者专门约请一个生长在木里藏族自治县,后来又在西藏从军六年的一个藏族朋友深入到新市坝镇依支四组,参加尔苏人的射箭节。藏族朋友与尔苏人进行语言交流发现,藏语和尔苏语很难交流,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太少,但是在“1-10”的数字当中,有几个数字相似,可见尔苏与国内的主流藏语有很大区别,但也有某种联系。
  在国内发现的图画文字有两种:一种是纳西族的东巴图画文字,另一种是甘洛尔苏人的原始宗教传播人萨巴用的图画文字。这两种文字都还不是成熟的文字,只是文字的雏形。甘洛尔苏萨巴使用的“扎拉玛”图画文字,目前保留了十多种文献,内容涉及到历史、宗教、天象、历法、医药、语言等许多方面,可惜有些文献已失传,现在许多的尔苏人都没有见过。
  
氏族与等级

  民国时期尔苏人编入保甲的政权机构组织,但内部一直都保存着较严密的氏族血缘组织,尔苏语称为“德”,意思是“一家人”,家族。“德”又分为族姓“德”和家姓的“德”。如:吉玛阿牛格日德,是族姓的“德”。在这个“德”下又分为:色吉巴加、色吉洛壹……几个分支。
  认为“德”是同一祖宗分下来的几弟兄。“德”都是以某祖先名为“德”,而且以“德”聚居,像吉玛家错洛支主住则洛乡的凉山地,依萨家的郎博支住则洛乡的大埔村,俄足家的阿古支住清水塘。他们也取有汉姓,如色吉巴加、色吉洛壹均取姓王,近年来他们有不少人取传统的藏名,如在一个人家里我就听到有个姑娘名为”央宗”。
  尔苏人过去有两种等级,原是尔苏血统的称“撒”———主人,其他民族投靠或买来的奴隶称“巫儿”,“巫儿”都以主子的姓为己姓。在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后,有许多的太平天国士兵流落民间,有一部分进入尔苏人聚居区为奴,被称作“长毛”。解放后,尔苏人等级制度自然消失。
  
石头崇拜

  甘洛尔苏人特别崇拜鸟类的杜鹃,认为杜鹃是神鸟,是祖先。每逢杜鹃啼叫时,人们不再谈亲事,更不能结婚,也不进行一切欢庆活动,只有火把节到来,杜鹃吃了早饭才能进行说亲和欢庆活动。
  尔苏人崇拜石头,崇拜巨石,崇拜白石,这与其他藏区和羌族的石崇拜相似。走入尔苏人家,就会看到大多数的家庭的门上都有一块白石头,尔苏语称之为“觉”。他们认为石头是灵物,能通神、鬼、人,能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能驱除邪祟,引来善福。
  甘洛尔苏人仍然处于原始宗教信仰阶段,无固定的偶像,更没有为神职开设的专门施教场地,没有成形的教条、理论。萨巴是尔苏本地民间产生的原始宗教传播人,产生的时间久远。萨巴基本上要参与尔苏民间的任何法事,主持各种祭事,如祭山神、祭祖先,还要举行求福、禳灾、求雨,节日祝祀等活动,平时送灵、安灵,治病也要参与。
  
年节与民俗

  他们的节日主要是尔苏年,在农历的冬月初一,尔苏语“布渣卓”,节日隆重;另一个节日是三月初一的射箭节,尔苏语就是“措乃屋”,系为纪念古时英雄车莫阿刚发明了弓箭,教人狩猎的节日;火把节,尔苏语叫“贞朵屋”,传说是烧天上下来危害庄稼的虫,时间是农历6月16日;还有山鸡节,尔苏名“拉干比”,农历八月初三过,意思是报答神的赐予。
  尔苏新娘不落夫家,这与凉山彝族相似,婚礼中的新娘不能进食,只能吃些鸡蛋、糖等物,这也与彝族相似,而更相似的是婚礼中的泼水与擦黑脸,看来凉山的各民族水乳交融。近年来尔苏人与其他藏区的联系紧密了,比如,现在流行的舞蹈就是康巴藏区的“弦子舞”,还有不少人穿其他藏区的服装。
  尔苏人极善唱歌,且音调特别高;他们表示十分亲热可以把口中的酒渡给亲朋好友口中。
  费孝通先生说:“我国西部民族走廊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园地。”今天的尔苏人已划归藏族,成为藏族中很奇特的一支,尔苏文化是西部民族走廊中的一朵奇葩。甘洛尔苏众多的未解之谜,今天吸引着众多关注的目光,尔苏文化是绚丽凉山宝贵的人文资源。
  
尔苏人的由来

  尔苏人杨德珍说:“我们尔苏人是不能说根的,说了就会被追杀!”尔苏与其他群体的人不一样,他们一代又一代地隐瞒着自己部族的来龙去脉,因而“尔苏”让人觉得神秘莫测。
  如今太平盛世,尔苏人也能说一些有关他们的来历,有的说他们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支部族,与松赞干布发生冲突战败后逃亡于此;有的说他们是吐蕃的一支,因战争来到了这里;有的说是因与某一强大的部族作战不敌后逃入横断山的……因为祖先怕儿孙们受累,总是让儿孙们不知其祖先落户这里真相,现在听到的片言只语容易让人断章取义,其真正的原因有待专家们研究。
  新编甘洛县志,称尔苏人是当地的土著民族,从一些口碑资料和县内地名得知尔苏人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已纳入地方政权直接管辖。
  解放后,川西操嘉绒、尔龚、扎巴、木雅、史兴等语言的居民,已确定为藏族,至于操尔苏、贵琼和纳木依等语言的居民,解放前他们被称为“西番”,解放后他们有的说自己是藏族,有的说自己是番族,有的被当成汉族。1981年8月至10月,四川省民委“西番”识别工作组在凉山与雅安地区的九个县深入调查、论证后,“西番”中的“纳木依”和部分尔苏人被认定为藏族。
  尔苏人与羌有很大的关系,汉晋以来,史书上曾提到分布在这一带的羌人部落名称有二十多种。
  过去的尔苏人除了族内婚外,只与石棉等地的羌族通婚,这与其祖先与羌有关不谋而合。
  



发表于 2004-12-8 17: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这样的照片
 楼主| 发表于 2005-2-17 15: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秘的甘洛尔苏人
发表于 2005-12-17 06: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甘洛尔苏人神秘吗,那就问我把

我就是甘洛尔苏人,有什么不懂的,想问的想了解的就找我给你们做导游把。。。。。。

我同时想问这是谁做的啊,我要代表我们民族感谢你。。
发表于 2005-12-17 06: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就是照片太少了点,多点服饰照就好了。。
发表于 2005-12-17 09: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引用由ersu发表的内容:

我就是甘洛尔苏人,有什么不懂的,想问的想了解的就找我给你们做导游把。。。。。。

我同时想问这是谁做的啊,我要代表我们民族感谢你。。


谁做的
楼主“友多”——“友多”网的斑竹——咱们的总舵主啊
文/宋明 图/周小林——周小林就是“友多”网也是“丹大”的老板
………………
才来的 ersu ——你好哇
先来的石灵山——这里招呼了
文/宋明 图/周小林
发表于 2005-12-17 10: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甘洛尔苏人的转山节

甘洛藏族欢度转山节——源于2005-9-9 17:39:58 《凉山日报》新闻网

每年的农历8月初3是甘洛藏族传统的转山节,这天居住在甘洛县海棠、坪坝、蓼坪、团结等乡镇的藏族群众身着节日的盛装,会聚在村村寨寨,怀着丰收的喜悦,以祭祀、歌舞等传统形式欢度一年一度的转山节。

甘洛藏族自称“尔苏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是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朴实好客的民族。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转山节、射箭节是他们的主要节日。

每年的8月初3,“尔苏人”家家户户都要用当年长成的当地群众叫“则呢系”树的标直树杆和新长成的竹子做成叫“初补呷”的祭祀器具,用新收获的荞麦烤出醇美的酒,做出香甜的馍,用当年长大的鸡等作为祭祀物品,虔诚地向山神祷告,感谢山神把平安、欢乐和丰收撒向人间,祝福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健康。虔诚的祭祀后,全村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品醇酒、对山歌、舞快乐,相互祝福,激情欢乐,直至通宵答旦。
发表于 2006-2-24 13: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1-29 22: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引用由ersu发表的内容:

还有就是照片太少了点,多点服饰照就好了。。

友多还有好多
发表于 2007-2-1 13: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9-15 17: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