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78|回复: 0

云上的川西羌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4 15: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刘云

  四川西部的茂县等地住着一支羌人,他们既不像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羌人亡国之后就神秘消失,也不像迁往云南的羌人演变为今天的几大民族,而是在岷江上游的高山上隐居下来,保留了最古老的羌族碉楼和各种习俗,并且与当地居民融合成一体。走进碉楼最完整的黑虎羌寨,我们就像走进了一个被遗忘的原生世界。  

3000年前,他们从西北来到氐羌走廊的中心这是一群生活在云上的人们,云上有连绵起伏的大山,大山里是一片片石头房子,羌人就生活在石头房子组成的寨子里,与世隔绝。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有很多羌寨,桃坪、安乡等都已经对外开放,九顶山上的黑虎羌寨最人迹罕至。殊不知,这座羌寨才是最早建立、也是保留碉楼最完整的一座羌寨。
  黑虎羌寨古称"黑猫寨",建于唐代。走进羌寨,最冲击眼球的就是一根根高高的碉柱和柱下的片片石头房子,排列有序的群碉在险要的山梁上一字排开,全部用石头与泥土建成。羌人是建筑的高手,他们的材料简单到只是石块、黏土和木头,但却可以砌建高达三五十米的古碉,也不用绘图、吊线,全凭着高超的技艺和感觉。碉楼的形式多样,层次不一,但都结构严密、棱角整齐,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冬暖夏凉。
  黑虎寨和桃坪、安乡等地的羌碉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是碉楼与住宅结合。史书中曾经记载过四川的"邛笼",说的就是这种羌碉,现在保存完好的仍有近10座。说起来这种羌碉并不是羌人的原创,是在戈基人的房屋基础上琢磨出来的,但却具有更实用的特性。保存完整的这10座碉房就很典型,一般高达三四层。底层圈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贮藏粮食,屋顶为平台,既可以用来摊晒粮食,又可以作为老人歇息、妇女针织、孩子游戏的场所。
  一场"羌戈大战",造成了"南氐北羌"的大融合走进黑虎寨以后处处都能看到备战的遗迹,可见羌人随时都保持着战斗的警惕性。寨里一位学过汉语的年轻人很热情地带我们参观。最有意思的是了望哨和水源。
  了望哨在每一座碉楼的最顶层,除了大平台之外都会有一个小小的平台,从一个隐藏得很巧妙的梯子上去,往下可以俯瞰整个寨子的状况,一旦有人来犯,家与家、户与户,都可以很快地互相通知,做好防御准备。与了望哨相结合,碉的各层都设有射击孔与观察孔。
  水源则更绝。羌寨里的水源是隐藏在地下的,一条条暗沟从每家的碉楼下穿过,上面用石板遮盖,这就是他们的"土自来水"。在不安定的岁月里,平时他们到寨外的深井去挑净水吃,但是在有外敌入侵或者村寨间争斗时,妇孺便都躲在寨子里,甚至足不出户。碉楼里一般都储备了足够的粮食,再加上暗沟里随时可以饮用的水,他们可以一连躲在寨子里几个月都不出去,这就能得到最大的安全保障了。
  羌人如此重视安全防御,可能跟他们历史上的流亡生活有关。古羌人原是塞外的游牧民族,而现代的川西羌人实际上只是古羌人极小的一个支系。从殷商时期,他们人口急剧增长造成草场缺乏,部落间争夺地盘的战争不断,每每遇上灾荒,他们就南下中原掠食。南迁的这支羌人显然是战争中的失利者,他们从甘南大漠出发先是西行,然后翻越大雪山南迁,进入到温暖的岷江河谷。岷江河谷并不是无人的桃源,原来就已经有戈基人居住。羌人到来后,通过战争将戈基人赶走,占有了戈基人的地盘,规定了"长年下雨之处,我居之;长年落雪之处,葛居之",这"葛"就是指戈基人了。当年那场战斗的影子,迄今还可以在羌族史诗《羌戈大战》和《嘎尔都》里全部找到。
  羌人在战场上虽然打败了戈基人,在文化上却不得不向戈基人学习,生活从游牧转向农耕,房子也从"羊毛帐篷架河边"变成了用泥土、乱石和木料依山修建的三层平顶住房。不仅如此,羌人在生活习惯上也与戈基人不断融合,甚至通婚。可以说,今天的川西羌人实际上是古代南迁的羌人支系与原住民戈基人共同的后裔。
  男人穿云云绣鞋,女人永远戴着万年孝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能流传到今天已属不易,而他们大多还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这简直是一种奇迹。
  黑虎羌寨在服饰上可谓独树一帜。一般羌族男女皆穿形似旗袍、多为白色的麻布长衫,外穿羊皮背心,晴天皮毛朝内,雨天皮毛朝外。男女各有一独特的随身携带物,妇女为银制针线盒,男子为银制烟盒。女子常戴绣花黑头帕,男子缠黑头巾。但是在黑虎羌寨,男人穿着蓝布长衫,包青色头帕;女人们穿着蓝色或绿色带花边的鲜艳长衫,衣领上镶着小颗的梅花形图案银饰,腰系绣花围裙和飘带,却永远戴着只有死人的时候才戴的白头帕,这是为什么呢?访问了寨里的主事人之后,一切便有了答案。白头帕本来只有在寨里举办丧事的时候,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悼念而戴,丧期一满便可以马上烧掉,从此缅怀之情就只放在心里了。但是300年前的一位英雄改变了人们的习俗。那时羌区和清廷之间血雨腥风、战事连连,小小的黑虎羌寨,碉楼最多的时候达到80多座,就可以想象战事的频繁和激烈。乱世出英雄,有一位黑虎将军骁勇善战,带领大家多次打败了来犯的清军,得到了众羌民的深切爱戴。不幸,他出师未捷身先故,年仅22岁就为奸人所害。黑虎寨乡亲悲痛之余,议定寨中女子从此戴孝,万年不变,从那时起这白头帕在黑虎寨便成了"万年孝"。
  有句俗语是"俏不俏,一身孝",这话实在没错。黑虎寨的女人们要常年戴孝,却并不会因此削弱了她们的美丽温柔。她们这万年孝的包裹方法非常复杂,包出的头型也非常别致,尤其到了今天,各种质地甚至织花的白头巾都成了万年孝的道具,一条条在风中轻舞飞扬,真能看得人意乱情迷呢。 羌女善绣,挑花和刺绣都是她们的拿手好戏。我们去的时候正是农闲,男人们都外出打工去了,女人们搬出针线筐,随意地在晒台上、门槛上坐下来,一针一针慢卷舒云。灵感是不需去找的,几米外就是下山的阶梯,阶梯上都飘着浮云,雨过之后更是雾霭弥漫。眼里看的都是云,手上又怎能绣出别的?除了鞋面和鞋帮,云也大方地流动在袖口、衣襟、裤管、头帕上,于是每走一步,便都觉得自己是在云里了。每天过着云上的日子,连寨子里已经不怎么穿传统服装的男人们,也无一例外穿着云云鞋。"云云鞋"是羌族人在喜庆日子里穿的一种自制布鞋,鞋尖、鞋跟和鞋帮两边微微翘起,略似船形;鞋面和鞋帮上绣着精美的祥云图案,非常富有流动感,所以叫"云云鞋"。艳丽精致的云云鞋在男人们的蓝黑汉服下面非常打眼。
  看着羌女那修长纤细的手指上下翻飞,便觉得她们生来就是做这个的,其实她们除了不犁地之外,在田里是从种到收什么都做,当然家务也责无旁贷。在夫权很大的羌族家庭里,女人基本上属于被支配的地位,不能参加重大的祭祀活动,不能随便与男子谈笑,媳妇甚至不能与公公直接说话。身上背了这么多重负,羌女的身影依然苗条灵活,手指依然格外地巧,实在很难让人联想到,她们的先祖也曾戎马倥偬过。
  滑溜索、修栈道,细石器精工流传千年事实证明羌人放弃了游牧生活转事农耕,表现得并不比一开始就务农的其他民族差。尽管营盘山地区的高山峡谷不利于开垦农田,但是他们通过修建栈道和溜索,成功地开辟了更多的农业用地,从而使农耕生活完全安定下来。
  川西羌人包括黑虎寨的人都一直没有忘怀他们的西域前生,这是显而易见的。农耕生活之余,他们仍以狩猎、采集与捕捞来丰富物质补给。由于他们在细石器方面的天赋,这几项也做得颇为出色。营盘山遗址出土了数量丰富的狩猎所用的石球、磨制精细的石质和骨质箭镞,还有细石叶、细石核及小石片石器,这些细石器无一例外制作成熟,选材精良。学术界一般认为,细石器多为复合工具的组成部分,常用来剥离加工兽皮,所以,细石器工艺与狩猎、畜牧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以定居农耕为主的羌人同时还在从事狩猎,就是不言而喻的事了。
  遗址还出土有打制石网坠,当为捕捞渔业的实物例证。从被发掘的100多座及同时期的房屋基址中已发现了陶器、铜器、石器等文物上千件,还有石器加工坊。营盘山遗址的细石器及小石片石器具有出土地点集中的特征,未经使用的成品石器、半成品石器和加工残片,多在几处填土呈灰黑色的大型灰坑内出土。此现象表明,营盘山居民中已有固定的人员从事石器加工作业,这些大型灰坑可能就是当时的石器加工作坊所在地,而石器、尤其是细石器制作,已成为手工业的专业门类之一。
  人祭与猎头,尚红民族的残酷崇拜因为处在一个民族大融合且交流频繁的地区,川西羌人的信仰非常复杂。从他们本来就信仰的原始崇拜,到藏传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都是能触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个因素。不过,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还是羌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藏教里象征平安的白石在羌族的原始崇拜中被演绎成天神比木塔的化身,这是因为羌人与戈基人战斗时曾以白石作为武器,而且大获全胜。不过除白石之外,羌族非常崇尚红色,这种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他们在埋葬死者时就使用红色矿石粉,如将矿粉撒于死者周围,并将随葬用的饰物兽牙、石珠、鱼骨都染上红色等等,只不过,那些只见于文字记载,却找不到任何实物了。
  原始崇拜离不开图腾,羌人与戈基人融合以后,许多崇拜的图腾都开始互相影响,尤其是残酷的人祭和猎头。在营盘山遗址西部发现了一处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的广场遗迹,这里原应是举行祭祀等重大活动的场所,广场里有4座人骨坑,其中3座均保存有一具较为完整的人骨架,应是具有奠基性质的殉人坑。另1座仅见一个人头骨,颅顶及上颌部分已不见了。看到这些场景,专家做出了种种有关人祭和猎头的猜想与论断。在营盘山文化之后2000年才迁来的羌人,显然很愿意接受当地的文化,除了碉楼和农耕,连这种残酷的崇拜方式也一并接收。在他们隐居川西的3000年中,常常会有部落或者宗教的战争发生,至于他们怎样把俘虏或者殉葬者割去天灵盖或者活祭,就只能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了。
  名词解释-氐羌走廊2000年到2003年,成都考古所对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营盘山遗址进行了挖掘和研究,大量的房屋基址、墓葬坑和一个大型的广场遗迹,逐渐揭开了一个久久困扰着学者们的谜题:氐羌走廊的中心找到了!在民族学上被称为"氐羌走廊"或者"藏彝走廊"的,主要指中国西南的横断山区,这里不仅地势独特、高山峡谷纵切,同时还是连接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地区的重要文化通道。在这条走廊的6条南北大河水系中,尤以岷江上游最为重要,而茂县县城凤仪镇所在的谷地是这个地区面积最大的一处河谷冲击扇平原。因为土地肥美,水源充足,茂县置县以来的历代治所均设于此。时至今日,茂县仍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经济重地。由此不难发现,茂县县城谷地堪称岷江上游地区的文化、政治和地理中心。
  5000年前的营盘山居民,也是今天羌人的祖先之一。营盘山遗址的主体部分就坐落在距茂县县城3公里的九顶山的山前脊梁地带。3年的考古发掘,证明了这里就是藏彝走廊(又称氐羌走廊)的中心,是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文明融合的大通道。
  背景资料:古代羌人的迁徙原居甘南的羌人部族众多,有先零羌、烧当羌、钟存羌、鸟吾羌、参狼羌及党项羌等等。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他们或内附中原王朝、或仍居留本土,从而和内地极其自然地有了各方面的交流。
  羌人从远古起就开始迁徙,他们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络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南北朝时的"后秦"(公元384-417年),是由羌族姚氏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姚氏统治下的民族主体虽然不是羌族,但其政权却颇具羌族特色。

  指点:羌寨主要分布在四川茂县(黑虎、曲谷、三龙、维城)、理县(桃坪、老木关)、汶川(萝卜)三县。
  交通:开车从成都驱车顺岷江上行,4个小时就到达茂县县城凤仪镇,从凤仪镇到黑虎寨还要1个小时左右。
  住宿:茂县住宿条件方便,有含4家二星级酒店在内的宾馆饭店26家,床位8074张。
  饮食:
金裹银银裹金玉米是羌族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羌族人将玉米磨成细颗粒、蒸成玉米饭,称为面蒸蒸;或加蔬菜煮成玉米稀饭,称为面汤;将玉米饭中掺入大米混蒸的,称为"金裹银"或"银裹金"。
  洋芋糍粑四川人管土豆叫洋芋,洋芋糍粑是将土豆蒸熟,去皮后放入石窝窝,用木锤用力击打,力量必须大,时间要长,直至淀粉质的土豆糯得几乎可以粘在木锤上的时候,洋芋糍粑就做成了。刚打好的洋芋糍粑非常糯,沾上调料就可以吃了。
  咂咂酒每年农历的9月9、19、29是做咂咂酒的节日,人们用玉米、小麦、青稞等发酵后放置2-3月做成酒。饮用时向坛子中注入点水,用细竹管吸饮,男女老少轮流吸,吸完再添水至味淡后食渣。这样的酒当地人又叫"重阳酒"、"春年酒"、"老窖"。

  特别提示:行将消失的黑虎寨祭山会祭山会是羌族的一种传统习俗。为了报答山神的恩德,每年的农历三月或五月举行祭山仪式。祭山时大家要买一只羊,每人各带一个三叉形的饽饽及一个煮熟了的猪腰。祭山开始,将酒灌入羊的耳朵,羊全身发抖,表示山神已经领受,大家欢呼雀跃,宰了羊各分一块,再将所带食物互相赠送,然后尽兴而归。这种仪式目前只有在黑虎羌寨还可以看到。
  语言文字羌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北部方言包括茂县、北川、平武、黑水、松潘等县,南部方言包括汶川、理县等地区。1958年党和政府开始帮助羌族创制拼音文字,1980年末完善了《羌族拼音文字》,并在羌族地区实验推行获得成功。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0-23 11: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