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99|回复: 1

纳西东巴古老的造纸术面临灭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1 15: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纳西人和圣文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大具乡的家里向人们展示了奇异的东巴造纸术:将一种生长于海拔2400米以上雪山上一种润香荛植物的纸浆进行层层浇注,最终造出一张厚实如皮的东巴纸。
“25张东巴纸可以换回一头羊,它和象形文字、纳西古乐一起构成东巴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圣文说。但正如不少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样,这种古老的东巴技艺正在面临消失的危险。
“现在,掌握造纸并能继承这门技术的人几乎没有了。”和圣文说,眼神中充满忧虑。除了他还在继承祖传技艺之外,仅有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一个叫和志本的人家还能捡起这个源于唐代中期的民间技艺。
“纳西人已经不喜欢或者不屑于造这样的纸。另外,它的原料有毒,而且东巴纸用途太窄,只用于抄写经文或绘画。”和圣文说。
云南省文化厅前副厅长、云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赵自庄说,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不少正面临消亡,尽管已经做了及时保护,但能不能传承下去依然是未知数。云南共有34项民间文化艺术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自庄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疏远了本民族艺术,他们宁可到更大的城市打工也不愿意投身到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中来。时代的变迁也让这些传统艺术变得越来越模糊。他认为,地方出台法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拯救濒危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渠道。
 楼主| 发表于 2006-6-21 16: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巴造纸的前“事”今生

文:小米 编辑: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东巴纸,用高原特有的植物,经家传工艺制成的古老纸张。因其具象牙色泽,防虫注,清香味,吸墨性强,不易变色,保存年代久,对人体有镇惊安神作用的特性,成为古代纳西人书写重要的契约及东巴经文的载体,承担着传承纳西文明链条的重任。
千百年来,东巴纸神秘的制作工艺,全靠代代相传沿袭下来。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东巴纸的制作工艺历尽沧桑变迁,曾经兴盛也曾一度绝迹。时至今日,掌握东巴纸传统造纸工艺的人越来越少,这种独特的古老造纸术面临失传……

老东巴的遗憾和落寞
白地,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的一个村民委员会,位于哈巴雪同东麓,相传白地白水台是纳西族东巴教主丁巴什罗修行传教的圣地。
东巴,是巫师,也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者,而东巴文化则是纳西族文化的精华。纳西族的文化典籍是东巴经书,东巴经书都保存在东巴的家里,经书记载了纳西族全部的历史的文化。东巴在纳西族的生活里,主要是负责向人们解释经书的内容,而在日常生活里,他们是祭祀的主持者。东巴是巫师,也是纳西文化的学者和智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

和志本, 1926 年生,是现在香格里拉县三坝乡在世不多的东巴艺术大师之一。
早晨 6 点半,和志本起床烧早火。别看他已 75 岁,患过脑血栓并有后遗症,但每天早上,他都准备好五谷、松明等,在离水洞不远的敬香台燃起一把火,冒出整个白地村的第一缕青烟。这火烧得很有章法,没见火焰,只有青烟直冲霄。洒一些五谷,顺时针绕香台三圈,转香台时老东巴口中念念有词,祈祷家人平安,一天顺当。
和家是东巴世家,在乡里算是中等富裕的家庭:有固定收入,吃穿不愁,儿女成群,孙辈众多且老伴健在。和志本除在村子里做一般的仪式外,还上白水台出洞边为远方的游客求福祈祷。
和志本有两绝技:造东巴纸和绘画。
造东巴纸是和家的祖传,从祖父开始,到和志本已是第三代,其间经历“文革”的浩劫,停顿过一段时间。“文革”后和志本成为最早恢复造纸的人,他手工制作的经书用纸(东巴纸)均匀、厚实、色正、光洁,是深受东巴经师喜爱的上品。除了男性家人外,妇女和客人是不能看到工艺程序的,也不外传这种技术。
为了寻访这种“不外传”的纳西技艺,经过近 3 个钟头的跋山涉水,我从丽江古城来到白地白水台。说明来意后,和志本很爽快地为我演示了造东巴纸的全过程:
首先是到附近山上把造纸的树(当地人称构树)砍下,他说,砍树是有讲究的,要选择粗壮、表皮光滑、叉较少的树,每棵树一般取约 50cm 长的一段。砍好树,必须趁鲜剥皮(这种树水分少,容易干,一旦水分干了,剥皮将十分困难,只能采用泡水的方法来处理,费工费时)。剥下树皮后,刮去黑色外皮,只留白色内皮。
将树皮放在院中自然晒干,然后用水浸泡,泡软为止。将浸泡过的树皮蒸煮十几个小时,捞起后拿到河边漂洗,并将皮料捏丰收拳头大小的团状。把洗净的皮料置于平整的石板上,用木槌反复捶打,直到打成纤维状,入水完全散开为止。
将安放着纸帘的纸帘框放入盛水过半的木槽中,在溢满清水的纸帘上倒入适量的纸浆,用手轻轻搅拌、拍打,使纸将纤维均匀分布。经片刻滤水后,随即捞出铺了层纸浆的纸帘。轻轻将湿纸帘翻扣在晒纸板上,小心取下纸帘,将晒纸板拿到太阳下晒。待纸晒到半干时,用压纸棒在纸上反复用力碾压,直到压得纸面平整,显不出帘纹为止。晒干后,用手轻轻一揭,就可以把纸取下,一张东巴纸终于大功告成。
和志本介绍说,从采集原料到生产出成品,一般需要 4 天。当然这也需要看天气的情况,如果天气不好,晒干这一工序将会受到干扰。同时,由于用于造纸原料的这种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造出的纸不怕虫咬。他信手在纸上写下一句东巴文的《造纸经》经文,果然字迹清晰、书写流畅。
“跟到这里参观的很多外国人比起来,现在很多的中国人并不理解传承古老文化的重要意义,对这些东西显得漠不关心。到现在,香格拉地区的东巴经师已经不多了,可我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关门弟子。我总是设法予给后辈更多的关于东巴纸的描述,因为我们的后辈,已觉得那些叙述中的辉煌,那么陌生和不可思议。”
老先生说到这里,脸上现出深深的遗憾和寂寞的神色。
我看着他刻满沧桑纹路的黑黑脸膛,想起那些日渐湮灭的传统文化,不由得心里一阵刺痛。
此行,对东巴文化颇有研究的陈登宇极大限度地帮我探寻了关于东巴造纸的记忆与想象,他告诉我许多东巴纸的故事和讲究,他还说,这几年以来,一直在外面东奔西跑,现在就想静下来,好好写点东西,做点研究。
陈登宇是丽江文物管理所研究人员,是一位深藏民间的东巴文化传习者,多才多艺,有很不一般的经历,曾专门研究过东巴纸,并在丽江及香格里拉地区做过田野调查。我从深圳慕名到访,是想从他那里了解东巴制作这一神秘工艺以及书本上读不到的故事。那些来自民间的、朴素的、原色的、乡土气息浓郁的奇闻轶事,无一例外总是召唤背包客走近前去驻足聆听,感之慨之,遐想良多,也使我的行程发出无穷的意趣。

加以改良的造纸群落
陈登宇说,除了白地外,他还到大具做过研究。
大具是丽江市玉龙县的一个乡,位于玉龙雪山北麓,遥对哈巴雪山,西南与虎跳峡相接,与香格里拉县的白地隔江相望。大具乡的肯配古村手工造纸有较长的历史。民国时期有 4-5 户家庭小作坊从事此技艺。 1950 年以后,东巴纸的生产随着“东巴教”被当作“封建迷信”而停产。 1991 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经过调查,在肯配古村选择了祖上有生产东巴纸历史的农户和圣文,在其家中挂起了定点生产的牌子,恢复了东巴纸的生产。
大具造纸所用的原料,当地人称之为山棉树,纳西语叫做“弯呆”,与白地造纸原料相同,都为瑞香科荛花类。两地造纸的工艺大致相同,使用的工具基本一致,只是局部相异。
白地造纸,原料仅仅是瑞香荛花之皮,而大具造纸,还要添加大麻皮和山火草,在舂料时,大具造纸还要加入紫胶或仙人掌汁作为纸药。
在造纸过程中,大具造纸比白地多了两道工序:其一,树皮捶打成纸将后,白地直接用于抄纸,而大具刚把纸浆放入石臼或木臼,加入适量的纸药,再用木杵舂。造纸工具也比白地多了一个石臼或木臼。其二,纸经晒干后,大具还要用石头磨光纸面,而白地造纸没有这道工序。相比较而言,白地的造纸方式显得更原始、更传统,而大具的东巴造纸,有一部分是后来增加的。

东巴造纸的历史渊源
纳西聚居于滇西北的丽江、香格里拉,至今保留着图画文字,历史上由祭师东巴掌握,从而称“东巴文”,用于书写东巴经。东巴经在纳西语中称“森究鲁究”,意思是“刻在木头或石头上的文字。”所以东巴经出现时,纸还未传入纳西族地区。根据记载,大约在元代,丽江地区已有造纸业,但未有对东巴纸的记载。东巴经一般没有题写抄书时间,现最早有时间记录的经文出现于清康熙七年(公元 1668 年),可推测,东巴纸普遍使用的下限当在 300 多年前。
其实,早在南诏晚期,云南就已经出现造纸业。宋《五代会要·南诏蛮》有这样一段记载:“续有转碟,称督爽大人和国宰相上大唐皇帝舅奏疏一封,自鹤拓发递……差人转送黎州。其纸厚如皮。笔力遒健,有书诏体。”这是云南出现手工造纸的最早记载。这种纸的特征是“厚硬如皮”,与当时内地生产的薄纸不尽相同,而在与云南相邻的地区,越南下西藏都在这一时期造出过厚纸。因此,据专家推测,纳西族东巴纸的造纸技术很有可能是在公元八、九世纪时期,在与藏族的交往过程中学会了造纸。纳西族的手工造纸,是藏纳文化的结晶,后来又融入了一些中原造纸的方法,它是多元文化交汇的产物。
纵观历史长河,云南的民族,如汉族、白族、纳西族、傣族、瑶族、哈尼族、藏族、彝族等都有造纸的记载,为本民族的文化传承起到载体作用。根据史料记载,纸传入云南的历史最迟可追溯到三国时代,但对云南手工造纸术的记载较晚,元代才有确切的记载,明代以后关于云南造纸的史籍永远较多。清代时少数民族地区手工造纸得到发展,从四川、湖广等地来的工匠带来了造纸技术。因此清代有关云南造纸的记载最多,造纸业最发达,手工纸成为宫廷贡纸,甚至还出口至越南等地。在这些确切的记载前,云南的造纸业应有一定规模,并已掌握较高技术。
此主题相关图片

用于书写东巴经的纸称“东巴纸”,在香格里拉称“白地纸”,今传统造纸地区有丽江大具乡、香格里拉三坝乡。纳西语中称纸为“色素”,主要用于书写东巴经。东巴经卷帙浩繁,至今仍保留有纸 1 万多卷,分藏于世界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由于政治因素,自 1950 年后,纳西族东巴教一度被认为是“巫教”和“封建迷信”,东巴经书被烧毁,东巴祭师的传统活动被禁止,东巴文化传承一度中断,再加上外来纸张的涌入和国营造纸厂的建立,对成本高、劳动强、周期长的手工造纸无疑是一个冲击,对东巴纸的需求越来越少。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东巴文化研究的复兴和深入,一些学者,特别是纳西族学者注意到东巴文化传承对纳西族的重要性以及东巴纸在其中的作用,支持民间文化精英恢复东巴纸制作技术。

造纸文化的濒危
纳西族东巴造纸文化的产生是造纸技术与当地丰富植物资源相互作用的产物。在纳西族的历史上,造纸者一般为东巴,非东巴的造纸人并不受尊重,往往是因为缺粮而被迫造纸以换粮、换钱或茶盐等,因而被视为穷苦之人迫于生计而采取的生存方式。通过对丽江县北部的大具乡肯配古村的定点调查发现,由于该村地处交通闭塞的高寒山区,造纸不失为一种谋生的技术手段。在造纸鼎盛时期的 20 世纪 30 年代,全村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家庭从事造纸活动,造东巴纸在当地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1949 年解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造纸工业化生产的扩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东巴宗教活动的遭禁,使东巴造纸几乎完全中断,东巴造纸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调查发现,现在全村 46 户人口,只有 1 户在 1993 年恢复了传统的东巴造纸技术,年轻一代很少有人掌握这门技艺。
同时,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当地供销社一直在当地收购东巴纸原料荛花皮,作为工业化造纸的原料销售到外省去。在此商业性收购之前,当地的成年荛花植株生长状况呈半乔木状,资源量很大,经过二三十年间的收购,资源量大减。据统计,每采 1 公斤晒干的荛花白皮,制造 10 张左右 25c m×60cm的东巴纸,最少要砍掉200棵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同一般。大具经过十多年的采集,原料出现了危机。肯配古村周围数十里范围内已很少有可供采集的成材型瑞香荛花树。当前,很多当地人想恢复东巴造纸的活动,限于原料采集的难度而没有恢复。极少数已经恢复生产的农户由于原料来源或收购成本较高而限制了生产的规模。
再者,东巴纸的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也是造纸技术濒临失传境地的原因之一。经测算,造 60张东巴纸需要砍伐原料树不低于1000棵,燃烧木柴200公斤左右,花费工时最少7天,再加上瑞香荛花灌木是一种有毒的植物,其毒类似漆树,大多数人中毒后再现为全身浮肿、起红斑、瘙痒难忍,所以东巴纸纸价格一直不低。解放前,在以物易物为主要贸易手段的山区,50-60张规格50cm×60cm的东巴纸,需要用一头羊去交换。
总而言之,手工纸由于机制的应用、原料资源减少、造纸成本高以及耗薪材大等几大原因,规模已有所萎缩,主要用于祭祀、卫生用纸、丧葬等。但手工纸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道风景线,在旅游发展的今天,手工纸本应更有市场,只是如何将手工纸与市场结合,却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

保护东巴造纸文化的建议
东巴纸的产生促进了东巴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东巴文化的繁荣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东巴纸的规模生产和技术发展。保护东巴造纸文化,有利于当地与造纸文化有关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关注与造纸文化相对应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也利于造纸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为了有效保护东巴造纸文化,专家建议:应尊重东巴造纸的传统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在西方法律是作为一种保护个人和工业发明的机制,而是否可以应用到传统社区中保护其集体共有的、文化的和共同的知识中,传统知识产权问题已引起了有关研究学者和当地纳西族的广泛讨论。应通过保护,使东巴造纸技术得以保存。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市场行为可导致东巴纸功能的改变,东巴纸已从原来的文化传承功能开发为当地重要的旅游纪念品或商业化的文化产品。当然市场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发挥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研究项目的支持下,当地村民对荛花的栽培种植进行了扦插和种子直播试验,并取得了成功。可结合林业部门推广的退耕还林,加以规模化种植,解决东巴造纸原料危机问题。
此主题相关图片

当中国大多数文化单位正在为“传统文化后继无人”感到忧虑时,西南边地古老的纳西古乐、东巴文化却因旅游业再度兴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变异的交错中,流传千年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终于重新找到了一席生存空间,绵延不绝。

后记
论及传统与现代的接轨,其中无法回避“经济效益”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人们多半会认为:传统文化如果能为当今创造出经济效益,那么,这种传统无疑是可以大加弘扬。
而如今西部很多民族中,能吟唱本民族史诗或掌握其他文化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已经为数不多,那些难以创造“经济效益”的手工技艺,那些世世代代围坐在火塘边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也被遗忘,而政府部门和专业组织开展的民俗文化整理保存工作,与消失的速度相比却显得缓慢而艰难。有学者指出,西部经济的落后同时带来了民族自信心的缺失,年轻人不愿穿着自己民族的服饰,不愿说本民族的语言,而更向往牛仔裤、 KTV等现代生活方式。在全球“一体化”浪潮之下,西方文明、强势文化正威胁着中国西部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安全。
非常感谢陈登宇、和志本、和圣文等纳西造纸文化的坚守者,如果不是他们,这种已经持续生产了上千年的古老技艺,即使它有着“传承世上唯一还活首的象形文字”的金字招牌,也只能和那些业已失传的古老工艺一样,渐渐沦为历史的过客。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4-4-25 19: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