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645|回复: 0

走进迭部 走进神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0 19: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银鑫 胡玉坤 编辑: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迭部,一个神秘而又鲜为人知的地方,但是,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却隐藏着秘密,隐藏着让旅行家大吃一惊的美景。这里除了迷人的绿色胜景外,还有令人向往的人文景观。“奇山胜景藏迭山,迭部归来不看景。”这就是日前记者迭部采访归来后发出的由衷的感慨。岩不是亲眼目睹,记者很难相信这是真的!

腊子口牵起70年前的记忆
  6月22日我们驱车赴迭部采访迭部搭拉河水电站开工奠基仪式。清晨7时我们从兰州出发,这是个阴天,汽车飞驰着穿临洮,越漳县,经岷县,向迭部冲去。
  车子跨过岷江,便进入了险峻的岷山,山道崎岖狭窄,云雾浓锁,能见度不足5米。一侧是裸石悬垂的悬崖峭壁,一侧是深不可测的无底深渊,行驶在这样的路上,我们感到心惊肉跳。车子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在一座最高的峰顶停下来,站在山巅向西远眺,连绵无际的群山掩映在茫茫云海中,云山雾海,景色壮观。站在这里,我突然感觉到我是到了黄山:云海、群峰、怪石、奇松……
  一位随行的向导指着对面一座山峰告诉我们那就是天险腊子口,我们已经进入迭部县境内。俯瞰腊子口,腊子口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只看见两峰对峙,相依耸立。向导说,当年红军攻陷腊子口后便翻越我们脚下的山脉,直指会宁。
  汽车行至半山腰,我们再次下车直面腊子口,相距不到300米,腊子口在我们面前仍神神秘秘,薄雾像一块白纱将它紧紧包裹着,片片白云在其腰间轻轻飘过。
  驶过一座小桥,沿腊子河顺流而下,约5公里处,腊子口战役纪念碑便出现在我们面前。纪念碑矗立峡谷中,碑高约10米,由白色花岗岩制成,碑文是当年攻打腊子口红军名将杨成武亲自书写,笔法遒劲,纵意潇洒,再现了当年这位23岁红一团团长叱咤腊子口的无畏和胆气。纪念碑旁,腊子河翻卷咆哮,回响山涧。
  回头,腊子口天险就在我们身后,双峰高耸入云,相峙相依,站在两峰脚下抬头望天?天空只露一线,四周山势峻拔。向导告诉我们,70多年时过景迁,当年的腊子口地势更为险要,据说两蜂底端相连,峡长30米,宽不足8米,崖高500米,崖顶相距不过1米,崖下是滚滚的腊子河。国民党守军的碉堡就建在峰顶,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935年9月下旬,红一方面军抵达腊子口前,国民党军阀鲁大昌借腊子口天然屏障,重兵把守,妄图阻止红军北上。战斗打响后,红军5次冲锋,均未成功,之后由15人组成的敢死队爬上东面的石壁迂回到敌人侧翼猛烈开火,摧毁了敌人主要火力点,正面部队及时发动总攻,才将敌人击溃,整个战役持续了一天一夜。
  遥想当年红军,在国民党重兵扼守的情况下,攻陷腊子口,突围而去,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胆识!腊子口战役是我军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身临创造奇迹的地方,我们突然感到从未有过的渺小,70年前的那场恶战似乎又在眼前浮现。

红色遗址再现当年风云
  离开腊子口,车内—片寂静,每个人都沉浸在对腊子口天险和当年腊子口激战的遐想中,汽车在绵延的群山间向我们第二个“红色”遗址——茨日那毛主席故居急驰。此时,两侧山势逐渐平缓,群山被森林覆盖,瀑布从山涧直泻而下,峡谷之美,尽展无疑。2个多小时,到达了迭部县旺藏乡,在白龙江江畔我们找到了旺藏村茨日那毛主席故居。
  1935年9月14日,红军从四川进入甘肃到达旺藏寺,毛主席住在茨日那村这家普通的藏族小院,在这个小院内,毛主席作出红军北上,—定要突破腊子口,不能再回草地的重要指示,并坐镇指挥了腊子口战役。毛主席在这小院内住了3天3夜。
  参观完茨日那毛主席故居,我们准备追逐第三个“红色”遗址——著名的俄界会议遗址,但由于时间不早,我们遗憾地和这个著名的会议遗址擦肩而过。
  据向导介绍,俄界会议遗址位于达拉乡高吉村,1935年8月底,红一方面军从草地进入迭部达拉境内,29日党中央在俄界(今高吉村)召开政治局会议,毛主席在会上作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的争论及今后的战略方针》,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决定》,发出《为北上抗日同志书》。会议决定建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五人为全军的最高领导核心;成立了部队编制委员会。俄界会议,鼓舞了红军战士的斗志,增强了北上信心,在红军长征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俄界会议遗址目前保存完好。

此主题相关图片


醉意浓浓,夜栖迭部县
  下午6时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了迭部县城。迭部县城坐落在两山之间,白龙江穿城而过,两边山坡森林覆盖;林木葱茏,居住着一万居民的小县城此时显得宁静安逸。夕阳西下,整个县城掩映在碧天绿树之中。热情的县领导向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真诚的笑容和质朴的祝福。夜幕降临,我们欢聚在白龙江畔的藏包内,包内我们和藏族同胞一起载歌载舞,包外白龙江欢腾而过。一杯杯美酒伴着声声祝福喝进口里,醉在心中。
  听迭部县杨县长介绍,迭部,藏族博巴语意为“大拇指”。传说很早的时候有一位叫涅甘达娃的神仙路过此地,被密密匝匝的山石挡住,他便伸出大拇指轻轻一摁,顿时山石开裂,惊天动地,显露出一条长长的通道,这便是迭部由来的传说。
  迭部面积5108平方公里,人口5.64万,西南两面分别与四川若尔盖、九寨沟接壤,北与洮河流域的卓尼县毗邻。迭部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覆盖率高,在岷山和迭山之间的白龙江横贯全境,沟深峡窄、水流湍急,形成奇特秀丽、雄伟壮观的峡谷风光。
  迭部县森林覆盖率迭目分之五十四以上,有木本植物60科314种,其中珍稀树种和重点保护树种有连香树、水青冈树、秦岭冷杉、铁杉、红杉、漆树、文冠果等。1989年甘肃农大林学院在迭部境内发现了世界植物新种——甘南杜鹃。同时迭部又是甘肃省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从1969年—1990年间,迭部县共向国家和市场提供100万立方米的木材,总价值40亿—50亿元人民币。
  迭部县还是珍贵野生动物的乐园,遍布全境的灌丛密林中有珍稀鸟类淡腹学鸡、蓝马鸡、红腹角鸡、锦鸡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雪豹、金猫等20余种;蝴蝶种类就达80余种,比同纬度的秦岭还要多。不久前,人们在达拉、多儿、阿夏等方圆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国宝大熊猫,目前甘南州和迭部县正积极呼吁,争取将这里列为我国大熊猫第14个自然保护区。

高山峡谷,美景藏其间
  第二天清晨8点,我们告别了县领导,便出发直奔江迭公路(卓尼江可河——迭部)浏览胜景。
  车出县城向西北驰去,我们兴奋的心情难以表述。大约5公里,我仃便进入了幽深的山谷,山谷出奇的寂静,只听到山间溪水潺潺,偶尔传来一两声乌叫,回荡在山谷,有“乌鸣山更幽”的感觉。
  我们将头伸出窗外,屏气仰望,所看到的景致令我们大吃一晾:两旁奇峰耸立,山势凶险,巨石悬空,云雾锁住了整个峰顶,山腰丝丝白云像飘带漫游……远处山峰,形态各异,一块巨石放置峰顶,底下只有一块小石支撑,仿若“天外飞来石”;另一块则像一只黑熊,直立看天,酷似“黑熊望月”;还有两块则像两个老者端庄而坐,似“神仙对弈”;在其身后有一路“驼队”悠悠走来,驼铃声声……
  正当我们沉醉在这迷人的风景中,一阵谷风吹来,潮湿而清凉,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一位同行者大声感叹:“花钱劳命去黄山,不如来此逛一逛,如果把此处开发一下,‘陇上黄山’绝对—炮打响。”这样的景致大约延续了20余公里路程,前面地势豁然开阔。刚刚的高山峡谷不见了,我们看到的则是平缓的山势和广阔的牧场,山腰之上森林覆盖,山腰以下则是碧绿的庄稼和牧场,一幅活脱脱的静物画卷。
  山脚下,—字排列着4个村子,山腰间寺院依山而建,山腰另侧则洒落着星星点点的白色帐篷,绿色背景里,白色的帐篷显得格外醒目、安逸。
  我们在村子旁下了车,几位藏族老者手中摇着经筒从身旁走过,脸上挂满了虔诚。我们看到每家每户都有一幢3层木制小褛,虽然我们没时间进入参观,但从外表看别致精细,和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小阁楼相比,做工上有很大差别。
  一位藏族同胞告诉我们,之所以盖3层小楼,原因是夏天天热可住三楼,秋天天凉住二楼,冬天天冷住一楼。对于对面山腰的白色帐篷,他说,藏族人每年都要进寺烧香,烧香之后必须在山坡上住一周,藏族人叫“浪山”。藏族同胞显得很是友好,他们主动跟我们合影留念,并邀请我们去家中做客,由于赶路,我们婉言谢绝,表示以后—定会来这儿住上几天。

再见,热情而神秘的迭部!
  告别藏族小村,我们继续驱车前进,前面就是著名的扎尕那石林。进入石林区,这里的景色迥然不同,两边石峰林立,千姿百态,虽然山石裸露,但石蜂间仍然云雾环绕。耸立的石林像参天古木,一排排、一簇簇,横看是峰,侧看是树,真似鬼斧神工,天然雕琢而成。看到这般景致,—位曾到过云南石林的同行者似有些打抱不平:这才叫真正的石林,云南石林哪有这般气势!
  大约1个小时,我们走出石林,向导告诉我们,我们也即将告别迭部,此刻我们心底突然腾起一股留恋,一丝失落。山坡上,野花烂漫,成群的牛羊在绿色的草地上移动,远处牧民的歌声悠悠传来:“远方尊贵的朋友,请到我们迭山来,这里好似美如画,这里就是我温暖的家,温暖的家……
  听到这熟悉的迭部民歌《请到我们迭山来》,我们拨通了杨县长的电话,表示来年一定再来。神秘的迭部,热情的迭山,再见!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4-4-20 14: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