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530|回复: 8

海螺沟:中国独有的冰川雨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 02: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撰文:单之蔷 摄影: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说明:这篇稿子是一篇很特殊的稿子,它是我写得最辛苦的一篇稿子,但是这篇稿子在最后我还是决定不在杂志上发表它,因为这篇稿子在植物学界认为没有雨林地方,提出有一种特殊的雨林——冰川雨林。稿子完成后,请了几位搞植物和植物地理的学者审读,几位学者不同意文中的观点,并提出一些反对意见。尊重这些专家的意见,我撤下了这篇稿子,尽管这篇稿子已经排成了版,图片等都找好了。这是一篇引起争议的稿子,观点可能偏颇,知识可能有误,但是我认为文中提出的问题,或许有价值,至少对旅游有价值,因为那种森林的确不同寻常,应该给起个名字。我尊重搞植物的专家的意见,不在杂志上发表这篇文章。因为杂志发行量大,影响广泛,恐怕谬误流传。现在我在我的博客上把它发出来。也许有朋友对此感兴趣,可以继续研究此问题,或者对本文进行批驳、争论、肯定都无不可。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 02: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海螺沟:中国独有的冰川雨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友多山野考察队在海螺沟考察冰川雨林)

在四川甘孜州海螺沟的冷杉、云杉林中,我想到了加拿大温哥华海岸山脉上的“温带雨林”。因为它们太像了。沿着川藏线继续向西,到了西藏易贡、波密一带我又看到了那种冷杉和云杉林,它们在高山植被垂直带的顶部,再向山顶,就没有森林了。它们又让我想起了加拿大的“温带雨林”。也是因为它们太相像了。
一株株巨树笔直地伸向天空,顺着树干抬头望去,却看不到天空,天空被树冠遮挡的严严实实,只有一些光斑从缝隙中洒落下来。树木一棵挨着一棵,只是靠树枝的伸展,彼此才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林中阴暗凉爽,苔藓覆地。
我回想起我在加拿大西海岸的温哥华附近,一个名叫卡普兰努的吊桥公园里看到的“温带雨林”。
这个公园以一座横跨山谷的吊桥闻名,这吊桥当年是为了采伐这里的森林而修建的。据说这是世界上最高和最长的吊桥。但是我对吊桥兴趣不大,我感兴趣的是吊桥所在的山谷两边的森林。因为这种森林沿着海岸一直分布到北极圈美国的阿拉斯加,都被称为“温带雨林”。
这种森林属于暗针叶林,都是冷杉和云杉属的。它之所以叫暗针叶林,是因为这种森林的郁闭度高,林中阴暗,很少有光透下来,而且这云杉和冷杉的树冠的颜色也沉郁苍翠,色泽暗绿,在山坡上如墨玉一般。同暗针叶林相对的是所谓的“明亮针叶林”,典型的是落叶松林,这种森林郁闭度低,林中开朗明亮。
并不是暗针叶林中的云杉、冷杉林就可以称为“雨林”。只有在特殊的地带,特殊的条件下云杉和冷杉林才能成为“雨林”。
加拿大温哥华一带的云杉、冷杉林之所以被称为雨林,是因为这里丰沛的降雨量,这里之所以有丰沛的降雨,是因为太平洋暖流沿着海岸从这里流过,带来了暖湿的气团和适宜的温度,还有面向太平洋的海岸山脉迎着水汽涌来的方向带来了地形雨。这里的年均降雨量超过2000多毫米。丰沛的降雨和适宜的温度使得这里的暗针叶林长得茂密异常,林中附生植物和苔藓等众多,完全给人一种热带雨林的感觉。
加拿大温哥华一带的“温带雨林”的主要树种就是暗针叶林中的云杉和冷杉,四川海螺沟和西藏波密的云杉和冷杉,与温哥华一带冷杉、云杉是同样的属。甚至有科学家推测,加拿大和北美那里的云杉和冷杉可能是在从青藏高原这里迁徙过去的。
而且四川海螺沟和波密的云杉、冷杉林的茂密程度,完全不亚于加拿大的“温带雨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海螺沟冰川雨林里挂满了松萝的树)

在四川的海螺沟,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就被这里的森林吸引了。给我深刻印象的是这里的云杉和冷杉树的高大,到处能见到40—50米高的大树,尤其是这些树上挂满了松萝,一种长在树上的苔藓类植物,这些苔藓挂在树枝上,随风飘拂,好像那些大树的美髯,令人过目难忘。
当我又一次去海螺沟时,我们进入了冰川(这里的冰川已经深入到森林之中)附近的森林,沿着一条小路步行,目的就是要看看这里的森林。这里海拔大约3200多米。林中到处是湿漉漉的,好像刚下过雨一样,其实这里总是这样,云雾缭绕,即使不下雨,林中也是雾气弥漫,湿度很大。在这个海拔高度上,形成了一个最大的降雨带,也称“云雾带”。正是因为这里降水量大,(小高问一下成都山地所,或者我所的生态网络中心,贡嘎山有一个定位站,知道那里的降水量),空气湿度大,减弱了地表的水分蒸发和树木叶片的蒸腾,保持了树木有足够的水分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这里的树木长得高大茂密。在我的身边都是一株株参天大树,主要的树种是云杉和冷杉,它们长得笔直笔直的,大多高达几十米。我看到一束阳光射进林中,照着一株云杉的枝桠横斜处,一棵棵附生植物逆光挺立,像一排士兵。在另一棵大树上,附生植物众多,我们数了一下,竟有24种。我一直注意观察林中的附生植物和苔藓,因为这类植物标识着森林里的湿度,而且附生植物众多,林中潮湿,往往是雨林的特征。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我一直想在中国的非热带地区,找到非热带类型的雨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这是海螺沟当地百姓称为水海子的湖泊)

前面出现了一处林中的湖泊。湖边的云杉密实的一堵墙,湖中横七竖八地躺倒着一株株大树。望着眼前的情景,我托口而出:“这里真像热带雨林。”听到我的话,海螺沟管理局的几位先生,非常感兴趣。他们非常希望他们管理的这个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出现“雨林”。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区域的森林,与其他地方的森林大不一样,无论是给人的直观感受,还是森林内的林木结构和繁茂程度,都因为这里降水量大,蒸发量小而呈现出别处很难见到的景象。海螺沟的人知道这里的森林独特,有观赏价值,因此管理部门专门修了林中的道路,让人们欣赏这里的森林。但是这独特的森林,并没有自己的名称,只是笼统地称之为“原始森林”。天下原始森林多矣,但这样的森林却鲜见。
尽管海螺沟的管理者希望把他们的森林叫“雨林”,但中国植物学界却不同意,回到北京,我向多位搞植物的专家请教。得到的答复都是,那里的森林不能叫雨林。雨林是专指分布在热带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森林。我想既然加拿大的那种森林都可以叫做温带雨林。我们像海螺沟那种地处亚热带高山上的森林是否也可以称之为“亚热带雨林”呢?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 02: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螺沟:中国独有的冰川雨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在海螺沟冰川雨林中嬉戏玩耍的猕猴群)

我开始查找工具书。我想知道中国的工具书上是怎样解释“温带雨林”的。我先是查《辞海》,在《辞海》中查不到温带雨林这个词条。我又找来中国植物界的最权威的著作《中国植被》。在这里也找不到关于温带雨林说法,同样除了热带雨林外,这本权威的著作不认为中国还有其他类型的雨林。
关于雨林这本权威著作这样说的:雨林是指分布在热带高温多湿地区、由热带种类组成的高大茂密而终年常绿的森林植被。
显然,这本中国植物界的权威经典,把雨林严格限制在热带的范围内。
那么“雨林”到底是不是热带的专利?像四川海螺沟那样的森林可不可以称之为雨林?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最好是考察一下,“热带雨林”这个概念的由来。
热带雨林,这显然是西方人创造的概念。反映了西方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的好奇,只有生活在温带地区,见惯了开朗稀疏的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西方人,才觉得亚马孙那种铺天盖地的浓密的森林异常,而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土著人只会觉得欧洲那种温带森林反常,是一种恶劣条件下的植被。遗憾的是现在是欧洲的文化占了统治地位,因此我们都受了欧洲的影响,把热带的雨林看作是异常的现象,其实就分布的范围而言,热带雨林的面积广大,并不比温带森林面积小多少,热带雨林与温带的落叶阔叶林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而非异常。把热带雨林看作是一种奇异的景观,从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就开始了。我们看看“热带雨林”的概念是怎样一步步地树立起来了。
在哥伦布的时代,显然,还没有“热带雨林”这个概念 。哥伦布在发现了新大陆的同时,也发现了热带雨林。哥伦布当年最先登上的西印度群岛正是热带雨林的分布范围。哥伦布做为一个西方人最先见到了热带雨林这种热带的植被景观。1943年,哥伦布登上了西印度群岛的埃士宾脑拉岛(Espanola)。岛上的热带的热带雨林显然打动哥伦布的心,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写道:“一切都非常美丽,真是缤纷万状,引人入胜,参天的乔木,数以千计。据说这些树并不落叶,而我们看到的也正是这样,它们青葱可爱有如西班牙的五月,按着它们的性质,有的正在开花,有的已经结实,或处在别的阶段里。”
哥伦布的观察很准确,他说出了热带雨林的一些特点:比如常绿不落叶,还有他说出了热带雨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雨林中的树木没有明显的建群种,就是没有哪一个树种占绝对优势,不是那种所谓的白桦林,松树林等,而是相邻的树种类繁杂,正像哥伦布说的:有的正在开花,有的已经结实……,这显然是不同的树。
与达尔文同时发现进化论的华莱士在东南亚热带雨林中考察时也注意到了雨林的树种的繁杂性,他说到:“如果旅行家注意到一株特别的树种,而再想多找几株的话,常纵目四方而一无所得。在他四周,可以看到各种不同形式、体积及颜色的树木,但很难找到重复出现的种类。在前进中,他以为看见了他要找的树,但仔细一看又是别的。直到另一个机会才偶然地再碰上它。”
著名的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去美洲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考察,他说起雨林来,用到了这样的句子:“一个森林上面又有一个森林。”洪堡也说出了热带雨林的重要特征,就是雨林中树木有多重结构。一般我们在温带地区看到的森林,层次简单,往往就是三个层次:一是乔木层,一是灌木层,还有就是林下的草本植物,最多再有一个苔藓层,但大多数林中是没有这一层的。而热带雨林中仅乔木这一层就可再分出几个层次来,这就是洪堡说的:一个森林上面又一个森林。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这样几点:一是热带雨林是一种让来自温带的欧洲人惊讶的新奇景观,对这些欧洲人来说,热带雨林是不同寻常的,是他们所没见过的。再就是他们描绘了热带雨林给人的直观印象。这些描绘道出了热带雨林的一些特征,比如,树木种类繁多,森林的外观结构,能分出好多层次来。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5: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海螺沟:中国独有的冰川雨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冰川与森林共存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第一次在科学文献上提出“热带雨林”概念的是著名的植物学家辛伯尔(Schimper)。他在其植物地理学一书中对热带雨林是这样定义的:常绿喜湿,高逾30米的乔木,富有厚茎的藤本、木质及草质的附生植物。
单从这定义看,辛伯尔并没有从纬度位置来定义雨林,而是从森林中植物种类和形态来描述雨林。
真正对雨林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论述,且影响巨大的,是英国的植物学家理查斯(P.W.Richaids),他在一本厚达500多页的专著《热带雨林》中,详细倍至地论述了雨林。
然而无论是谁,说雨林,只能是描述性。因为雨林与别的森林的区别,只能通过描述来解决。
理查斯描述了雨林的种类众多,无优势种和雨林外观结构的多层次性等,这些那些旅行家也都说过了。做为科学家他还描述和分析了雨林中的板根、茎花、绞杀、附生等现象及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但是这些现象似乎又不是雨林必有的现象,而只是热带平地雨林所具有的现象。比如当他描述热带的山地雨林时,我们就看到这些现象中的许多现象在热带山地雨林中就消失了,比如,树木的高度降下来了,种类繁多变成了某种第一优势树种组成的森林,老茎开花的现象也不见了,板根也没有了。然而理查斯仍旧把那种森林叫雨林,只不过把热带和雨林之间,加上“山地”二字而已。
从这本关于热带雨林的权威性著作中,我欣喜的看到了理查斯先生是承认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存在着雨林的。比如他说“雨林这一名词在这本书里不仅用之于潮湿热带平地的植物群系,同时亦用于热带山岳低海拔及中等海拔的不大郁闭的常绿森林、海洋性亚热带气候的常绿森林,这些森林见于中国西南部、智利南部、南非洲、新西兰及澳洲东部的非热带地区。这些群落类型,将分别地称之为山地雨林及亚热带雨林。”
通过理查斯的权威著作《热带雨林》,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属于热带雨林的所谓雨林的特征,如树木种类繁杂、板根、茎花、绞杀等现象,并不是雨林所必备特征,雨林的本质并不是这些。那么雨林的本质是什么呢?
通过考察“热带雨林”概念的建构过程,我们可以抽象出热带雨林的本质,热带雨林的本质不是那些花俏让人眼花缭乱的现象,而是简单的最普通的东西,那就是雨林,是林中水分充足,湿度大,
植物繁茂,生物生产量巨大的一种森林类型。其实按我的理解,所谓雨林只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林中水分充足,二是生物量巨大。
因此按照这样的理解,我觉得像四川海螺沟的那种云杉和冷杉林有资格称为“雨林”,可以把它的环境加上,称之为“亚热带雨林”。
把海螺沟的分布在海拔3000多米以上高山上的云杉和冷杉林,称之为“亚热带雨林”,固然比仅仅将其视为原始森林好。但是还没有道出其特征,因为这种雨林,与它们所处的位置的纬度关系不大,即与亚热带关系不大,而与其海拔高度密切相关。是海拔高度,为其带来了充分的降水量,也是海拔高度使其温度降低,从而使水分的蒸发减少,空气中的湿度增大。
因为这种森林分布在高海拔的高山和极高山的某个地带,使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这种森林往往与冰川共存。比如海螺沟的森林就是分布在冰川的周边。从贡嘎山主峰流淌下来的海螺沟冰川由于流动速度快,冰川积累区的降水丰富,冰川补给量大,因此冰川的末端——冰舌远远地超过了雪线(冰川的补给和消融相抵、平衡了的地方),向雪线下方的森林中流去,直至流动的速度与融化的速度相等,才停在那里。海螺沟冰川深入到森林中长达6公里,冰舌的末端已经到了海拔2850米的地方,已经远离雪线垂直距离达1850米(贡嘎山雪线高度海拔4700米)。
据对这里的进行综合考察的专家说,这里还有一种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冰川附近的森林长的格外茂密。
与我们同行的冰川专家张文敬研究,冰川与森林同在是318国道的一种景观。而冰川附近的森林之所以生长茂盛,是因为冰川周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小气候区域,这个区域往往是云雾带和最大的降雨带,这可能与冰雪的对周围的大气的降温作用有关。或者是这里的气流遇冷冷凝致雨,或者气流对流强烈,冷热交换频繁,形成多雾地带。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现代冰川的地区,在地质史距今最近的第四纪古冰川发育往往比现在范围要大的多。因此在现代冰川的周边,古冰川留下了众多的松散的冰碛沉积物,这些沉积物质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这些都为森林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看来冰川周围的森林生长的格外繁茂,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冰川与森林共存,不是偶然的。这里有着必然的联系。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是海洋性的冰川,这种冰川流动速度快,冰温高,冰川所在的区域,降水量大,因此冰川积累区的补给量大。这些性质与大陆性冰川正好相反。大陆性冰川所在的地区,由于降水量不够,根本就不会有森林,因此就不会出现冰川与森林并存的局面了。这种流动速度快的海洋性冰川正好分布在318国道的部分地区。因此才会有像海螺沟那种冰川深入森林中的现象。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16: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螺沟:中国独有的冰川雨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万木森空、藤藓交拥的海螺沟冰川雨林)

沿着318国道前行,我们发现还有更大的更丰富的类似像海螺沟这样的冰川与森林共存的地区,这个地区就在波密、易贡地区,也就是雅鲁藏布江的大拐弯地区。
这里不能不提“水汽通道”和“湿舌”这两个概念,其实这两个概念指的是一回事。都是指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团沿着南北向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这个“水汽通道”源源不断地向北涌进。形成了一个“舌”状的温暖湿润的地区。这是一个很独特的地区,似乎是上帝特意要在这里制造一些奇迹。东西向的喜马拉雅山脉到了这里忽然北翘,与向西南伸展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构成了一个向北凹进的喇叭状的区域,这个喇叭型的构造加上世界第一大峡谷的配合,好像专门迎请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云团深入似的。这是一个向着印度洋敞开,有着低海拔河谷和极高大山脉的地区。沿着河谷森林长得满山漫谷,浓密的绿色一直向着有着雪山冰川的山峰推进,雪山上的冰川则顺着河谷向下延伸。到处可见冰舌伸进森林的景观。在海螺沟冰川与森林同在还算是一种稀有景观,但在这一带,这已属常见。比如这里的阿扎冰川、米堆冰川末端都进入了海拔2500米处。比海螺沟冰川还低。进入森林的距离更长。
这里年平均降雨量超过1000多毫米。在湿舌的亲吻下,森林长得格外茂密,到处都是绿色,森林里巨树参天,葛藤缠绕、松萝飘拂、苔藓覆地。用徐霞客形容云南一处森林的话说就是:“万木森空、藤藓交拥。”而且我注意到:这里的最茂密的森林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云杉和冷杉林。即我们在四川海螺沟见到的那种云杉和冷杉林,也就是暗针叶林。
我关心的是这里的云杉和冷杉林带有没有资格叫“雨林”即像海螺沟那样的“亚热带雨林”,我立即寻找相关资料,我找到了当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关于这地区的森林的考察报告。情况比我猜想的还要好。
譬如对波密林场海拔3000米处的一处云杉林的实测结果:树木平均胸径92厘米,平均高56.5米,每公顷蓄积量高达2140立方米。有的树木胸径超过2米,树高近80米,单株树木木材体积达40立方米。在波密岗乡一块云杉林标准地实地测量的生物量更为可观,每公顷蓄积量达2300立方米。(引自《西藏森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海螺沟冰川周围的森林生长的格外繁茂)

当然这是特殊的地段,但是在整个波密和察隅地区,暗针叶林平均每公顷的生物蓄积量可达300——400立方米。
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的测算,在波密地区,山地暗针叶林每公顷能提供的生物量可以超过1200吨,这个数值为绵延在欧亚大陆北部的泰加林的生物量的三倍多。据统计赤道地区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的委内瑞拉热带雨林的每公顷的生物量是270吨,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每公顷生物量是270吨,巴拿马热带雨林每公顷是276——378吨,我国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生物量是每公顷462吨,这些与西藏波密地区的暗针叶林比起来相差太多了。(小高,这一段要好好地查一下,问李文华老师和徐凤翔,一定要搞准,我的数据来自网上,敲:热带雨林生物量,就可找到)。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波密、易贡一带的森林是中国乃至于世界上生物生长量和蓄积量最大的森林之一,与热带雨林相比毫不逊色。西藏最茂密的森林在这里,中国最茂密的森林也也应该在这里。这个地区面积大约有两万多平方公里。
这么茂密,生物产量和蓄积量这么大的森林,当之无愧的可以称之为雨林。因为我们已经说过雨林:水分充足,生物量巨大这样两条标准。
这里的云杉和冷杉林的生物量巨大是没有问题了,但是这里的水分是否充足呢?我查看了许多资料,都说这一带降水量年平均在1000毫米以上。一千毫米以上,而且是这一带的平均降水量,而我要的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云杉和冷杉林中的降水量却没有数据,但是无疑那里的降水量要高于这个数据,因为在那样的海拔高度无疑也是一个最大的降水量带。
这里的暗针叶林通常分布在3000——4000米的亚高山地带,最低的界限不低于2400米。一般亚高山暗针叶林,云杉在海拔3000米左右生物产量最高,冷杉在海拔3500米左右生物产量最高,向上递减,在同一海拔高度内,谷地生产量最高,阴坡次之,阳坡最低。这显然是因为阳坡蒸发量大所致。
这里的暗针叶林分布的上限最热月的平均气温是12℃,这温度与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的泰加林的最热月的温度基本相同。这里的暗针叶林之所以有那么高的生物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林中的相对湿度都在60%以上。
那么这里的暗针叶林与冰川有关系么?当然。这里是一个极高山的世界。所谓极高山就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这里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都是世界级的大山脉,雪山冰川在这里到处可见。尤其是念青唐古拉山脉是我国海洋性冰川的最大发育中心,这一带是海洋性冰川的密集地带。在这里每一条沟谷,你只要走进去,就会发现河流的源头有冰川。这里的冰川末端普遍深入到了森林里,而冷杉和云杉林带是最靠近冰雪圈的,因此这里的云杉和冷杉林中往往有冰川深入,或者在这个林带的上面就是冰雪的世界。因此在这里冰川与森林共存,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这里的一种独特的世界罕见的景观现象。
在波密,我们去了一个叫岗乡的地方考察我们的暗针叶林。回来的时候,我们还在一起讨论森林、暗针叶林、云杉、冷杉和雨林这样一些概念。说实在,我们对把这波密和海螺沟的暗针叶林称之为“亚热带的雨林”还是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因为似乎波密和海螺沟一带的森林毕竟还是一种局部性的森林,尤其是一种高山上的植被垂直带的一部分,而“亚热带雨林”这个称号有些太大了,似乎指更大范围的森林植被更妥帖。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16: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海螺沟:中国独有的冰川雨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中国独有的罕见的景观——海螺沟冰川雨林)

正在这时,我们的冰川专家张文敬教授说出了一个词组“冰川雨林”,听到这个词,我的眼前一亮,我立刻紧紧抓住这个词不放。
我希望把我们沿着318国道一路看到的与冰川同在的暗针叶林,也就是把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和极高山上紧接着冰雪圈的冷杉和云杉林带称呼为:冰川雨林。
没想到,我们考察队的全体专家一致同意“冰川雨林”这个称号。就这样,冰川和雨林这样两个看来毫不相关的事物,在318国道上,在我们称之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上一下子就结合在一起了。从此景观大道上又出现了一种中国人独有的罕见的景观——冰川雨林。
回到北京,我随便翻越一本美国的中学理科教材,这是一本《从细菌到植物》的书,在这里我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奥林匹克山的西坡就有这样一片森林。美洲土著人把这片森林叫做“洉”,意思是“快速流动的白水”,这是那儿的一条河流。这片森林的某些地区,降水量超过3000毫米。这就使这片森林成了雨林。但是这不同于热带雨林,洉雨林中最常见的树木是槭树、云杉、红松和枞树。”
原来他们是这样认识雨林,雨林无非是降水量大的森林。他们并不吝啬对森林赐予“雨林”的称号。雨林也并不神秘。“雨林”这个称呼无非是人们认识森林的一种手段,表达了人们对一种枝叶繁茂、树木葱郁、生长迅速、生物量大的森林的一种认识。“雨林”不是热带地区的专利,其他地区的森林也有资格获得“雨林”的称号。
由此,我对“冰川雨林”更加充满信心,一条叫“洉”的河水都可以命名一片雨林,况我们的冰川乎。
发表于 2013-11-12 13: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从海螺沟回来

海螺沟的松萝苔藓的确很特别,非常赞同楼主的观点
发表于 2013-11-13 12: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海螺沟的松萝苔藓

海螺沟的松萝苔藓
UH1A7938_副本.jpg
UH1A7902_副本.jpg
UH1A7905_副本.jpg
UH1A7939_副本.jpg
UH1A7953_副本.jpg
UH1A7958_副本.jpg
发表于 2013-11-28 00: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 Wikipedia 上 Temperate Rainforest 的解释 以及定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定义),将这片森林 温带雨林 也无伤大雅,当然大部分 “温带雨林” 的降雨量都达不到 热带雨林 的 2500mm - 4500mm 的标准,植物地理学家不愿意定义海螺沟森林为新的种类,实在是因为从森林分类的最主要标准来说,这片森林本身并不特殊,特殊的是它附近还有冰川,是否利于旅游开发和宣传显然不应该是定义森林的标准。

海螺沟真的需要这样一个新头衔吗?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4-3-29 22: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