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70|回复: 0

丽江:需要人们共同的善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5 11: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被誉为“小资天堂”的丽江,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如今已经变成“大排挡”,其传统的文化特性正在丧失;那些被认为“像回到家一样的感觉”的温情也正在被商业包围。
如今,已经有很多人不愿意去丽江,一方面,有一个尖刻的说法是,“丽江是个大排挡”;另一方面,人们也不再愿意让自己沾上“小资”色彩,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吹,丽江已经成为“小资情调”的招牌。


“正常的失望”
“非典以后,丽江就变了。”小熊对说。
在小熊的记忆里,体现这种变化的现象是:非典以前,来丽江的散客很多,大多是学生和背包族,纯粹为了旅行,独自或结伴风尘仆仆来到这里,“他们都很礼貌,很单纯。”小熊说;非典以后,团队一下子多了,人员混杂,“我常常半夜被重庆人打‘斗地主’的大呼小叫吵醒。”小熊说,“还有的人,来到这里对于他们来说,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一下。”
经历过近10年丽江变化的人,都会感叹于丽江的人员流动性之大。
可以把出现在丽江的人大致分作四类:一种是旅行团,“乌央乌央的来,乌央乌央的走”;一种人“沉下来”,纯粹是玩,时间半年到一年不等;第三种人是淘金者,他们中有的很快挣了一些钱,又很快撤走,有的在事情没他们想象得那么好之后,也很快消失了;第四种人,如小熊所说,则纯粹是来“发生”点什么的人,他尖刻地称他们为“鬼混的一群人”。
32岁的小熊曾经在丽江生活过6年,现在刚刚离开,暂时待在西安老家。他不愿在文中使用他的全名。
7年前小熊来到丽江古城时,是“觉得像回到家一样的感觉”,他用怀念的语气说:“这里简直就是天堂,我去小馆子吃饭,要了一大份排骨汤,里面全是排骨。一份豆豉扣肉,一份炒蘑菇,一大盆饭。一瓶啤酒。结账时才15元!”
除了生活费用低,一种乌托邦式的生活氛围,也让小熊心醉神迷:“那时候,有的客栈洗衣机免费使用。有一次,我去买酒,卖酒的老板不在,老板弟弟帮忙打理,这个人我从没见过,也不认识。我要了两瓶威士忌,我告诉他我的钱没带够。他说:”没关系,你下次来再付也一样。‘我分文没给,带着酒就回了家,酒钱两周后才付。还有一次,我丢了钱包,仍旧去吃西餐,结账的时候说,你认识那个谁谁谁吧?请记在他的账上,我没带钱。这一招通常都行的通,因为那时候在丽江差不多人人都认识。“
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变化,体现在这里的每个人身上,小熊属于第一批在古城开酒吧的人。他的酒吧不太成功,但这并未影响他继续在这里生活的兴趣。以后一家家咖啡馆和酒吧红火起来,他也正好目睹了一番戏剧性的兴衰。
“小城故事多,”小熊有些无奈地说,他认识好些在丽江开咖啡馆的人,有一阵子,他们都有这样的疲倦:不想同游客多说话,不想同游客交朋友,人际之间已没有了“早期丽江”时的那种单纯和信任。
小熊定义的“早期丽江”是从1999年到2002年,那时,外来者之间的关系都很融洽,大家都很单纯,后来,这种情况慢慢消失了。“人们的交往越来越有目的性,”小熊说,“或者是希望你投资,或者是想泡女孩子。”
“我现在的心态,是一种正常的失望吧?”小熊说。

在传统与现代间徘徊
咖啡馆服务员小格是纳西族人,对于她这样年轻,没有能够考上大学的本地女孩子,在古城咖啡馆工作是一个很不错的职业。
小格所在的咖啡馆“布拉格”,坐落在古城最有名气的“大石桥”,它堪称是古城众多咖啡馆里的老字号。许多在丽江常驻的外国人会来这里用电脑、吃饭、喝酒、聊天、过生日,或者洗衣服、洗澡、借用厕所。外教们教英语的时候会把这里当教室,小格常常是他们的免费中文老师。
这里常驻的外国人,主要来源丽江的两所大学——“旅游大学”和“丽江教育学院”。
捷克人JACK曾经在日本工作多年,攒了点钱,来到丽江后找到一个肥差——教雪山高尔夫球场的员工英文。偶尔他还在一些地方电视剧里扮演一两个有台词的洋人,都是反角,挣一点片酬。
JACK的笑容很孩子气,眼睫毛像点烟的时候被打火机烧过,一只长一只短。因为曾经在日本生活过多年,日语说得很好,很容易和日本人打成一片。刚来丽江时还只会说几句中文,一年之中,他自学中文,同时得到小格的点点滴滴的辅导,现在中文已经很流利了。
小格的这些外国朋友里,英国人JASON和美国人AMY是一对,他们曾经住在台湾多年,经营一个国际旅行社,有自己的网站,已经在云南3年多时间,主要是做德钦——稻城——西藏这条线路。JASON只好用“又懒又邋遢”来形容他,嗜烟,但汉语流利。
AMY是个性格独立的典型美国女人,是JASON的妻子也是他的合伙人。其他还有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JUSTIN和JANE,在丽江快两年,从事东巴文化研究工作,美国一所大学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研究经费。
这几个人,小格说:“是了不得的酒鬼。”
当在电话中问小格,她是愿意一直在丽江待下去,还是像其他年轻人一样远走高飞时,她的回答显得很老成:“丽江发展太快了,年轻人不踏实,丢掉了许多传统的东西。过去纳西族家里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现在是男的女的都不会做那些传统的劳动了。”她的回答让记者大为意外。
“那么你呢?”记者问。
“我想以后从事同纳西文化有关的工作。”小格回答。

“大排挡”还是乌托邦?
今天,许多经济状况越来越好的本地人,早已搬出古城,剩下的少数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纳西族人还住在古城内,不愿搬离。他们已经习惯了被观看,他们的头脑里还存有一个古老的信念:希望能够在自己的族屋之中安祥而逝。
人们好象已经完全把丽江当成了一个浮躁的舞台,已经忘记了丽江的本来面貌。这座流水声中的古朴小城,听任着外来者的渲染或者挑拣。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曾经提出,丽江古城里的纳西文化正在被“空心化”。
杨振之认为,由于规划理念问题和前期管理的失控,旅游房地产开发大肆泛滥,过度商业化越来越严重,外来移民代替了当地纳西居民,成为古城内的主体居民;而古城的纳西人将住房和铺面,租给外来移民经营,自己纷纷外迁,使纳西人和纳西文化“边缘化”。
这些正在流失的日常纳西文化,正是旅游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当人们热衷于谈论“丽江生活”时,这种生活——城市酒吧和交际圈的挪移,以其浮华的形态正好遮蔽了丽江原有的文化。
正如云南作家于坚在《幸存之城——丽江大研镇》中所写:“许多世界文化遗产,实际上只是一座座古代建筑的空壳,曾经存在于其中的日常生活已经完全消亡。在今天,大研镇的生活世界已经不像往日那样,被视为周围世界中的一个杰出的栖居典范了。这个城市的日常生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在大研镇的纳西古乐队里,精通古曲的演奏者,而且正在以平均每年一人的速度死去;旧日的手工作坊后继乏人;许多宅院人去楼空,只是老人在看守,年轻人向往‘日日新’的生活,远走他乡。兜售伪民俗的商贩乘虚而入,已经蚕食了城邦的许多店铺,很可能有一日,这个城市只剩下一种工艺,就是大批地生产那种不伦不类的旅游工艺品……”
小熊在讲述完“现在的丽江”,带给他的失望和疲倦之后,小熊问记者:“你们不觉得现在还做丽江的题目,已经太晚了吗?”
也许对于丽江最致命的伤害,还不是物质环境的改变,而是人们都对它丧失了兴趣和信心。这座古城得以存活下去的唯一希望,是人们共同的善待。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4-4-20 11: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