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481|回复: 15

山告诉你:海螺沟旅游开发十五年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8 14: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撰文:章东磐 摄影:周小林

《华夏人文地理》 2001 No.5 出版日期:2001年10月1日

此主题相关图片


这是一个发端于梦想与激情的故事。    
  从开始到今天,这个故事已经整整15年了。
  15年前,海螺沟这个地名除了冰川地理学家之外,仅传播于只有几万人口的泸定县,与大渡河上红军飞渡的那座铁索桥相比,它的知名度可以忽略不计。
  那一年,我随泸定县政府组织的海螺沟考察队来到这里。这是天堂一般的地方,雪山、森林、河流、冰川和善良的人民,多少年来令我魂牵梦绕。海螺沟长长的故事,就是开始于这一次考察。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4: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告诉你:海螺沟旅游开发十五年祭!

磨西古镇
  
1986年10月,汽车从泸定县城出发,颠簸了4个小时,终于在磨西镇政府的小院里停下来了。泸定是贫困县,凑几辆装人的汽车不容易,每辆车都是塞得满满的,腿都伸不开。我把自己弄下车,站稳了,一抬起头,就在我眼前竟然耸立着一座地地道道的天主教堂!教堂有点老了,但并不残败,很随和地嵌在木架黑瓦的川西民居中间。教堂有三层楼高,顶上钟楼是空的。它是镇上最高的房子。
  小镇只有一条街,宽不过三米,大理石铺的路,踏磨得光溜溜的。沿街大部分门面都开着,烧热水的剃头匠、摊放着各色晒干的稀奇古怪的死虫毒蛇的草药铺和各种各样的手艺人,都是山里需要的行当。中央大街不过300米长,仔仔细细地逛,十分钟就完了。门前坐着的老婆婆,头上缠黑布包头,享受秋日的阳光。古镇让来访者松弛,进入暖洋洋的山居岁月,甚至走回历史。
  教堂厢房前有一块小石碑告诉我们,毛泽东曾在这里住过。攻打泸定桥的前夜,朱毛红军一路斩关夺隘杀到此地,磨西成了红军搏杀泸定桥的突击营地。现在想想都后怕,如果红军夺不下泸定桥,就将被围困在贡嘎山与大渡河之间狭长的陡坡上,前行无路,后有追兵,想不当石达开也难。
  在等待考察队整理物资,准备进山的时候,我坐在教堂清静的石阶上。当年毛泽东和朱德想必也是这样坐在这里,等待着52公里之外的攻打泸定桥的消息。那一刻他们不会有我这样的思古幽情,那是决死的一搏。历史选择了勇敢与智慧,他们成功了。
  胜利者们是在50年前的那个早上,从磨西坝子东面的山上走下来的。一位老婆婆告诉我,她小时候见过红军,没有红旗,没有战歌,夺路求生的红军衣服都杂七杂八的。山里人不知红军这回事,有人给红军带路去泸定桥,得了银圆作报酬。我问了几位年纪大的人,周围寨子里有没有人跟着红军走了,他们告诉我不知道。想想也有道理,红军里一种是要变革社会的激进知识分子,一种则是要变革个人命运的穷苦人,但凡日子过得去,又没有多少文化的人,是不会在那个时候参加亡命的造反者队伍的。
  遥想当年,红军的领袖们踏着一代代"背二哥"用脚底板踏出的"唐蕃古道",在那个清晨走下山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个古老而幽静的小镇。这里也是往康巴藏区背盐巴和茶叶的驮队休息的地方。不知道的是,那时古镇教堂顶上的钟楼里,有没有一口声音悠扬的钟,恰好在那一刻敲响,如果有,真的就像小说一样完美了。
历史就是这样堂堂正正地碾过了这个从来与历史无缘的美丽古镇。
  我们的考察队是由一帮记者、编辑加上一大群县里的工作人员和民工组成,县委年轻的孙书记和武装部赵政委是领队。这就来考察海螺沟的旅游资源了,谁懂啊 ?! 1986年,全中国也没有超出三家国营旅行社,刚刚温饱的国度是不出旅游专家的。
  整理好给养,将粮草驮上马背,向山里进发了。
磨西坝子是一块峡谷中的台地,宽约一公里,长十几公里,平得像飞机场一样,海拔1,580米,气候温和,贡嘎山的雪水源源不绝,粮食、蔬菜、水果、猪肉样样不愁。三三两两的老人往来于村寨与镇子之间,疾步如飞。当地人讲,磨西是世界上著名的三个长寿村之一,另外两个在高加索和北欧。我不太信,世界怎么能知道磨西呢?但磨西确有人类长寿的条件,四季如春的气候,极为洁净的空气和饮水,加上健康的饮食和适当劳作,除了看不到电视,生活真的很安逸。
  秋收刚过,散落在田野间的民居挂满了金黄色的包谷和红辣椒,在阳光下散发着暖洋洋的气息。农民屋前都种满了花,开得很灿烂的那种。在这个地方,真想像那些老人一样,在屋前的竹躺椅上,闭上眼,默默地晒太阳,一直晒下去,不会烦。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4: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告诉你:海螺沟旅游开发十五年祭!

垂死的登山者遇到了世界上最坚韧的磨西山民
  
  当年的海螺沟并不是那么容易走进去的。离开磨西不到一公里,就是一条几百米深的峡谷,由贡嘎山一条冰川的融水冲刷而成,叫燕子沟。沟里有一面很高的岩壁,每年夏天,都有无数的燕子栖息在上面,故而得名。孤悬于燕子沟峡谷半空的铁棒棒桥,是通往海螺沟的唯一通道,沟里面居民出入,全靠这个看起来让人魂飞魄散的钢索吊桥。
  从未走过吊桥的人,实在需要勇气才敢迈步。贴着几乎垂直的谷壁下行约300米,才能走到铁棒棒桥边。桥长约百多米,宽一米多,两根杯口粗的钢缆是桥的主体。钢缆上拴了许多粗铁丝,在垂弯的钢缆下编成了稀疏的网,上面铺了木板,人就从木板上走过。桥离谷底还有大约百多米深,一踩就晃,看着真晕。桥宽仅容一人,绝不可能两相携扶着过。在桥的两端伸手还可以扶着钢缆往前走,可待你走到桥中间,那钢缆却与你膝盖平了,你就站在一条一米多宽,几乎没有遮拦,隔半米铺一块裂了缝的木板的摇摇晃晃的带子上,真的是恐怖。在我们磨蹭间,一些当地老人若无其事地过去了,许多孩子几乎从桥上飞奔过去。
  就是这座我们空手走都难的铁棒棒桥,一年前一个漆黑的夜里,四个山里人抬过来一个垂死的日本人。日本人叫松田宏也,是个年轻的登山者,与他的队友结伴来登贡嘎山。离峰顶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气候突变,猛烈的暴风雪使他们无法登顶也无法下撤,同时失去了与大本营的联系。大本营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他们的任何消息,便撤走了。
  松田宏也的两个队友遇难了,只有他在十几天后奇迹般地从山上爬到海螺沟冰川中部,被进山采药的山民发现。五个素不相识、言语不通的彝族农民从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把他扛了下来,直到扛过险如悬丝的铁棒棒桥,扛出了必死境地。二十几公里,那么高的海拔,翻山越岭,陡坡、流沙、沼泽、密林和几十道溪流,换了任何人都要放弃了,万幸的是,松田宏也遇到了世界上最坚韧的磨西山民。接连不断的山民们闻讯赶来,像接力赛一样地抬这个只剩一口气的日本人。成都军区派了直升飞机来运人,山里人第一次见到了直升飞机。这五位山民名声大噪,被誉为"雪山活神仙",截去双脚的松田宏也在日本受到英雄凯旋式的欢迎。
  当地人告诉我们,那个年轻人的亲友又来看望了救命恩人,给"活神仙"们带来了尼龙袜和圆珠笔。大家很感动,不就是救了他一命吗,应该的,还花那么多钱,从日本来看我们,多不好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4: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告诉你:海螺沟旅游开发十五年祭!

张老汉家的老腊肉
  
  山里人的房子真大,最靠近冰川的一家主人叫张老汉,整个考察队都住在他家。这里离镇上13公里。
房子是木头框架搭上粗毛竹的两层楼板房,每间房都很宽阔,只是在楼上洒了水会直接漏下楼去,当然互相也没有隐私。盖房子的原料是山上采来的,盖房时寨里的人都来帮忙,这样一栋大房子需要500元钱。
  晚餐两个菜,烧洋芋和蒸老腊肉。平生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腊肉,好大一坨从房梁上摘下来,不是暗红色,而是绿色的,上面长满了绿霉。掉到火塘上滋啦啦地烧到冒油两面焦黑再拎起来,到溪水边用刀把烧焦的刮掉,就露出正常的腊肉颜色来了。那肉真香。
  老汉告诉我们老腊肉的秘诀,第一就是猪要养七八年,杀了肉腌制后用柴烟来熏,熏过后挂起来,任凭它去生霉,不会坏。晾个两三年再吃,才真正香。也就是说,从养小猪算起,到吃上肉,要差不多十年。这种腊肉绝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所以,从此以后,我再也没吃过同样香的腊肉。那种香,是岁月的痕迹。
  晚上摸黑上厕所,让张老汉家的腊肉原料吓了一跳,就在厕所旁边的猪圈里有一头牛一样大的猪,小眼睛,幽幽地盯着我,看得我浑身发凉。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猪。老虎肯定不敢吃它。张老汉告诉我,那头猪,才七岁。
早上醒来,从朝西的窗户望出去,耀眼的雪山山顶出现在一片棕榈树丛的尖上,我生平第一次感悟到,自然是如此地完美。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4: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告诉你:海螺沟旅游开发十五年祭!

山里人
  
  县里的孙书记很年轻,看起来白面书生的样子,但很能走山路,自称是山里人。早上起来,他召集全体考察队成员,要和大家商量事情。
他的大意是:泸定是个穷县,想通过各位记者帮县里考察旅游资源,看值不值得开发。因此县里很支持这次考察,专门拨了经费。但雇骡马、请民工都要付钱。昨天走了13公里,今后每天没有这么远了,能不能把器材让骡马驮、请民工背,各人的行李都自己背,可以省一点钱。大家一致叫好,回去重新整备。
  我亲眼看到两位响应最热烈的记者,忙不迭地把稍重一点的毛衣都塞进器材箱里,塞进要民工背的包里,再想办法把背包用很轻的膨胀物装满。比昨天少了近一半的民工背起重得多的行囊,他们肯定知道奥妙,但他们只是笑笑。从小就背东西,肩膀像秤一样准,你骗谁呀。可没有民工发牢骚,连私下里都没有丁点抱怨,这就是纯朴与狡诈的区别。
  磨西不缺农产品,但老百姓很难赚到现金。粮食足够吃,吃不了喂猪,水果不值得外运,费劲运到县城,樱桃、柿子几分钱一斤,有机会做劳务工,是求之不得的事。骡马自带草料,一天5块钱;民工自带干粮,一天3块钱。他们心疼自家的牲口,宁可自己多背。马和人加起来,一天8块现金,是很大一笔收入。因为是进山,民工们穿上家里最破旧的衣服,蔽体而已。
  沿海螺沟峡谷走,才能体会到什么叫植被带,海拔高度在变化,每到一个平面,就像画了线一样,原有的植物没有了,新的物种郁郁葱葱地生长起来。这是一个能让人身临其境的植物博物馆,也是一个没有屋顶的地理课堂。它给你的知识不用死记硬背,一下就记住,一辈子忘不了。
  衣衫褴褛的民工们背着沉重的行李,却依然快乐,他们已经习惯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在密林里,由于队伍很长,又拉得稀稀落落的,首尾不能相顾,民工们会从嗓子里发出猿啼一样的声音,简单而短促的音节,可以传到很远,此起彼伏,照顾着整个队伍。我总觉得,这像人类语言的发端,我试着从嗓子里憋出这个声音,尖尖的,不好听,也传不远,不像人家,浑然天成,像唱民歌一样自然。
  队伍中有一位叫吕国权的小伙子,是县里的干部,家是磨西乡的,彝族。小伙子一表人材,鹰一样的眼睛,高鼻子,他的职责是背着冲锋枪,防备有可能从密林中冲出来的野兽。他们小时候都跟着父辈在大山中打猎,现在禁猎了,但他言语中总有点回忆当年美好时光的味道。
  回到山里,吕国权如鱼得水,话特别多,但他有他的苦恼。山里的彝族从小就订了亲,他也不例外。结果他出去读了书,在县里工作,觉得订了亲的那头没有共同语言,想要变心。这对山里的彝族是天大的事,女方也觉得奇耻大辱。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里人都性解放了,在川西山区自由恋爱还只是书上的事。一个要退婚,一个不同意,瓜不能强扭,吕国权绝不在这等大事上让步。他坚定地说:"只有让她们家骂,所有亲戚都上门来骂,骂三天,你还受得了,还不回心转意,也就算结束了。"说说容易,其实很可怕,开 大门,全家听别人尽情地、随心所欲地、没日没夜地骂,还不能还口。当事人为自己的幸福人生是铁了心了,可父母亲、兄弟姐妹们,他们在村里今后怎么生活?按山里人的道德标准,退婚是大事,感情基础是不需要讨论的。祖祖辈辈都这样成亲,哪个谈感情,还不是家家都生好几块娃娃。他们对孩子的计量单位是块,像说砖头一样。吕国权对女方毫无怨气,她是好女子,家里也好,但是想得不一样。在这个问题上,文化是祸首,但文化让吕国权懂得了爱的基础是共同语言。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4: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告诉你:海螺沟旅游开发十五年祭!

在民歌中露营  
  
从张老汉家往沟里走,再没有人家,晚上得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露营。县里带了大帐篷,一个挨一个铺好了睡袋,又压上棉大衣。
  刚到营地,民工们便拎着斧头上山,不到一小时,便扛回来十几棵湿漉漉的面盆粗的树。他们先用几根手臂般的小木头铺在地面,然后把3米多长的4根大树并列在上面,再三根、二根、一根地码起来,本来就是湿木,再堆得密不透风,这有些违背"人要实,火要虚"的法则。
  怪了,他们用小小的几张纸,加上一点干树枝,几分钟之后,火就从树垛的缝隙里窜了起来。用这样的新鲜大木头烧火会持续地热,还不用添柴,可以足足燃大半夜。燃尽的炭不要动,早上加上新柴一吹火就起来了。这种智慧,远非我辈所能及。
  晚餐后,山谷越来越冷,在那样海拔高度的山上,真的冷,烤火的时候朝前的一面滚烫,可后背袭来的冷仍让你寒彻肌骨,披上棉大衣都挡不住,只能隔一会翻个面,烤了前面烤后面。
  民工们都穿着叫"查尔瓦"的短大衣,是加长到膝盖的没有袖子的长坎肩,用牛毛压织而成,黑乎乎的原色,比毯子厚一些。这个东西功能很多,除了御寒防风,还能挡雨,晚上宿营能铺能盖,比棉大衣要好。民工们真正的行李就这一件,简到不能再简。
  民工里有一位老周,敦厚的样子,三十五六岁,没有什么话,只会嘿嘿地笑。大家都说他山歌唱得好,他不推辞,因为用的是彝语,歌词听不懂,有一首很长的,要唱很久,是讲女人叮嘱要出远门的男人,那种细心,那种情意,从柔柔的曲调里就听得出来。还有很短的民歌,只有四句,是男人唱给邻家小妹的:
  青竹扁担弯又弯,
  小妹妹挑水到河边,
  只要妹妹你愿意哟,
  哥哥我天天给你挑水到火塘边。
  听起来平淡无奇,曲调也不像刘三姐的歌声那么悠扬,但直上云霄地高亢,令人荡气回肠。你仔细想,这种真情,绝非一套一套的爱情表白所能比。因为从山上的火塘边下到挑水的溪边,要走很长很陡的坡;挑着上百斤水回去,天天挑,一天几次,一辈子,要多深的爱呀。
  民工没有帐篷,晚上是裹 "查尔瓦"和衣而卧,脸朝火堆。"查尔瓦"在他们的背后拱成一道"壳",火的热辐射会在身体和"查尔瓦"之间形成暖流,所以后背不会冷。可腿上只有单裤,他们就把脚尽量伸向炭火,伸到刚刚燃完尚有余温的灰烬中。越冷脚越伸得深,直到被烫了一下,才猛地抽回去,但只一会儿,又伸向燃烧的火堆。太累了,人不会醒。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4: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告诉你:海螺沟旅游开发十五年祭!

贡嘎山的日出
  
  凌晨醒来的时候,四野一片漆黑。表在头天摔坏了,不知是几点。虽然所有人都还在睡,但我感觉已是临近清晨。只有在山林中,才能体会什么叫漆黑如墨,在城里你绝对看不到这么黑的夜空,黑到你心里没底。
初起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远方地面的雾气照在雪山尖上,是红色的,像梦幻中的那种景象,半空中一个特别红的山尖,像悬在暗蓝色天幕上的跃动的火苗。这温暖的生命之光穿透朝雾,照到洁白的雪山上,巨大的雪山是朝阳的银幕,又与太阳一起演绎完美的雪山日出。
  太灿烂了,当雪山变成金黄的时候,那座山,就像熠熠生辉的纯金铸成的,庄严地矗立在刚刚泛起蓝色的天际,照耀着大地与苍生。
贡嘎山,是藏语的山名,意思是至高的圣洁之山。
我到很久才反应过来,飞奔到帐篷里把摄影师喊出来。卢援朝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个辉煌的场面,疯狂地冲出睡袋,抓起家伙,架好三脚架,甚至忘了披上棉大衣。相机不工作,因为夜里温度太低,电子装置全部失灵,无论你怎么拍打它。
  我们痴呆了一样看着那逐渐从桔黄亮到光芒四射的大雪山,三座尖尖的、并列的雪峰高傲地直插云天。这是全世界最大、最美的王冠。在这个天地同辉的时刻,与伟大的雪山同在,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尊严。所有人都起来了,不吭一声,看着这幕从未见过的奇景。每个人都被大自然感动了。天地之大美,与它相比,人类的艺术家们显得多么衰弱。
  民工们在忙着自己的活计,烧水、煮饭、喂牲口。这个场面他们祖祖辈辈看,世世代代看。
孙书记激动万分,他说:"我们泸定没道理守着金山讨饭吃。"雪山日出的景色遂在这次被定名为日照金山,直到15年后的今天,都还是海螺沟旅游宣传的一个重点。
待看罢雪山日出的激情,队伍沿着林间小道向更高的海拔开进,走向冰川。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4: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告诉你:海螺沟旅游开发十五年祭!

天是会惊的
  
  我们终于走到一处悬崖边,底下是几百米深的冰川峡谷。
  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不会相信脚下那条宽阔的、覆满泥沙的巨流就是冰川。当他们告诉我,这个灰头土脸的怪物叫冰川时,我太失望了。我一直以为,会看到一个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呢。等千辛万苦下到峡谷里,踏在冰川上的时候,感觉就完全不同了。虽然冰川的移动不能被感觉到,但放眼望去,那种浩浩荡荡的气势,还是远远超出人的想象。
  海螺沟冰川很年轻,它充满活力,不停地剥蚀山体,裹挟着无数沙石前行,所以才不好看,这与人的生命历程似乎很不一致。这个巨大的移动着的冰体,不断地改变着周围地域的形态,几百米的海螺沟峡谷就是冰川切割出来的。绝壁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道又一道深凹进去的冰川擦痕,从冰川表面一直到峡谷边缘,有几百米高。冰川在漫长的岁月里,背负着无数从山上搬下来的巨石,缓慢而坚定地移动,挤压着巨石从山体上划过,使坚硬的岩壁为之凹陷,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力量。
  由于冰川峡谷中昼夜温差很大,加上冰川的挤压,冰塌方的震动,峡谷两壁的岩石经常整块地塌落下来。我贴近岩壁,抚摸 它的擦痕,竟能听到从岩石躯体内传出的让人毛骨悚然的裂响。
冰川坡度很大,加上覆满沙石,走起来很艰难。我们用了4个小时,上行了3公里。那里有一块两层楼高的石头,地质学家叫它冰川漂砺。这块漂泊的石头太大了,爬上去十几个人都站不满它。别看它比房子还要大,它会在被搬运的过程中翻滚、挤压、迸裂、碾磨、直到有一天,一点一点地变成细小的沙粒,随着冰川融水冲向大渡河。除了时间,没有任何伟大是永恒的。
站在海拔3,700米的巨石上,能看到海螺沟冰川的起点——落差1,080米、宽1,100米的冰瀑布。冰瀑布静悄悄地展示着它的神秘与壮阔。这瀑布不是流动的,之所以称为瀑布,是由于不断从更高处补充而下的冰体,在堆叠挤压中使瀑布一次次产生塌方。在冰川最活跃的夏季,冰塌方的次数一天可达上千次。最大的冰塌方,一次会垮塌上百万立方米的冰体。专门观察研究冰川的地质学家看过这样规模的壮丽景象,那样的冰塌方发生时,群山都会震颤,冰体间剧烈的撞击与磨擦会产生放电现象,一时间峡谷轰鸣,天昏地暗,千千万万的冰体滑落、飞溅,漫天雪雾中闪烁着蓝色的电光。这是何等的壮烈,美到恐怖,应该是美的极致了。
  现在是秋天,我们呆望了一小时,冰瀑布像睡着了一样,悄无声息。几个人太渺小了,它懒得理我们。望着那安静的冰雪巨兽,怎么样才能让它抖一抖毛呢。
这想法太疯狂了——咱们对着它开枪!冰体是堆叠而成,支点很脆弱,如果任何一个支点被推动,将引起整个应力的改变,出现冰塌方的连锁反应。理论是正确的,但忘了临上冰川前民工的叮嘱,不要大声喊叫,会"惊天"的,天要是惊了,会下雨下冰雹,甚至山会垮下来。我们当时没听懂,带着人类固有的自大行事。
  我端起冲锋枪瞄准冰瀑布,问了一句:"单发还是连发?"大家说:"连发。"
枪响后,冰瀑布一动不动。再接下来,一位民工突然大喊一声:"惊天了!"那一声,比枪声还响。天真的惊了,几分钟的时间,刚刚还是湛蓝的天空转眼间扯起黑得怕人的乌云,黑云从四面八方压向峡谷,压向响枪的地点。雪山看不见了,冰瀑布看不见了,只几百米高处的黑松林也看不见了。翻滚的黑云低到你伸手就够得到。自然的巨手轻轻一翻,趾高气扬的主宰者瞬间变成待宰的肉。
  队伍一时间溃不成军,全线撤退,4个小时走上去的3公里,不到一小时就下来了。幸好没有人员受伤。
  只一次,我知道了什么叫尊重自然。自然随时间而生,不是被我们征服着用的,它包容我们,但一但触怒了它,它喘气粗一点都是人类的灭顶之灾。
同行的有一位文学青年,我们叫他刘作家,充满理想的刘作家是专程从北京自费来采访救护松田宏也的活神仙的。刘作家是个善良的人,他的最后一件宝物——照相机,在这次逃亡中丢失了。从此以后,刘作家成了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一点不对自然记仇。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4: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告诉你:海螺沟旅游开发十五年祭!

海螺沟开发之议
  
第六天夜里,我们回到了泸定县城。孙书记请大家好好休息,第二天上午要参加县政府的集体讨论。一个贫困县要拿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是一件天大的事。
在1986年提出开发海螺沟这样的旅游区,是要有胆识的。整个国家刚刚从束缚中松绑,几乎没有人懂得什么叫"探险旅游"。海螺沟冰川历来只有登山队和冰川学者对它感兴趣,开发这样的地方,与中国所有的旅游风景区都截然不同。
  力促开发的始作俑者,是一位叫邓名前的中年人。老邓精瘦的脸,黑黑的皮,戴着又厚又旧的眼镜。他是县党校副校长,多次拄着竹棍、带着水进山,用他的双镜头海鸥相机拍了很多黑白片。他是自费考察,很少的工资,日子不宽裕,相机皮带烂了,用一根白布条挂在脖子上。他爱自己的家乡,一次又一次地找孙书记,倡议开发海螺沟,以旅游带动泸定脱贫。在很大程度上,县里的这次考察,是被老邓的死缠烂打感动了。在那个决定海螺沟命运的前夜,老邓睡不着,他已经把自己和那条冰川峡谷的前途绑在一起了。
  那天上午,参加座谈会的官员很多,把县委最大的会议室坐得满满当当。海螺沟的命运几乎就是泸定县的命运。
  刘作家含着眼泪的报告令人动容:他到过"活神仙"毛光荣的家,家里只有一只鸡,还杀给他吃了。而像毛光荣家这样的生活,在磨西还算中等水平。
  现在想来,当时发生的事情仍然有许多不可思议之处。考察队中竟有好几位"老师"将海螺沟冰川描述成"那条烂河坝",这让我们愤怒不已,居然有人对如此圣洁的森林与冰川无动于衷 ?! 我们决定绝不能让"烂河坝"的说法弥漫开来。海螺沟震撼心灵的壮丽应该与世间更多的人们分享,善良的海螺沟人民有权因这片土地获得富裕的生活。
  经过论证,县领导亦决心改变泸定过去砍伐森林、卖木材过日子的木头财政,开发旅游使磨西老百姓摆脱贫困,把海螺沟建成冰川森林公园,成为探险与科考旅游的"勇敢者的世界"。
海螺沟的旅游开发就这样戏剧性地拉开了序幕。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4: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告诉你:海螺沟旅游开发十五年祭!

再进海螺沟与猎户刘大富相遇
  
第二年春末夏初,我再次来到海螺沟,与摄影师黄云生同行。
  这次进山有住的地方了。县上的几家公司在海螺沟里建木房子,迎接即将到来的旅游者,我们就住在民工们的工棚里。
  清晨,黄云生扛了机器去拍照,接近中午时,领回一个木讷的山里人。他叫刘大富,是猎手。我有点不信黄云生的介绍。想象中的猎手,或是英武俊俏、或是豪爽过人,不像这位兄弟,问一句答一句,憨憨地笑。
黄云生拍照的时候命都不要。早上,他觉得一条不知名的小峡谷里有料(这样的小峡谷在海螺沟有几十条)手脚并用地攀上去了,拍完了发现没法下来。下不来就是下不来,着急中四处张望,直觉告诉他附近有人,抬头时,看到比他高几十米的悬崖上,刘大富像一只鸟一样蹲着,看着他。刘大富是他的救星。
  在这山里,只要岩羊和野猪上得去的地方,刘大富就上得去。政府前两年就规定了不准带枪进山,他已不是完全的猎人了,但闲暇时他还是奔行于山岭之间,偶尔把岩羊追到走投无路,然后用手拎回来。想想如闪电般疾行的岩羊,能被他追到无路可逃,使他的不善言词更添了神秘。后来我问了许多民工,的确个个都知道刘大富。
  离开的时候,我们去了刘大富家。他的家差不多在张老汉家对面,中间隔了海螺沟冰川河。过河的桥是山民造的,用竹子编了一条很长很长的笼,把它固定在河两岸,中间垂得厉害,从这边去下坡,到那边要上坡,竹片很滑,没扶手,滑倒了就溜回桥中间,所以上到对岸战战兢兢的。
  刘大富的家在一块小平坝上,是海螺沟里难得的大片平地。七八户人家聚居在一起,庄稼长得很茂盛,周围景色幽美,还种了不少果树,让人想起世外桃源。
  这里最大的困难是医疗,交通不便,没有通讯,人病了没有医疗救助。刘大富的妹妹就是在几个月前突发腹症,晚上发病,早上就去了,留下三个没妈的孩子。这次进山,曾在一位老乡家喝水,母亲抱着一个高烧的五岁孩子,一看就知道是呼吸系统的疾症。给孩子量体温41℃,我给孩子喂了随身带的抗生素和退烧药,这个时候我必须冒险。一个多小时,孩子满地乱跑了,母亲以为我是神医,其实他孩子吃的是城里人的常用药。当四环素在城里孩子身上成了公害的时候,山里人甚至还没有见过抗生素。
  由于交通、通讯、医疗和文化的滞后,这里的人基本上是在封闭的自然状态下生存,对灾难的抵御能力很低。我还真想不出,除了旅游开发,海螺沟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可以摆脱贫困和封闭。
  为了拍到贡嘎山与群峰的全景,我们决定要登上海拔5,400米的二层山。这次还是请张老汉帮我们烧饭。
山里的路一直是药农和猎手走的羊肠小道,为了适应旅游做了简单的扩宽,已能容两个人并排走,溪流上架起了小木桥,使人不用步步惦记脚下,放心欣赏自然的美景。
  到二层山要走海螺沟峡谷的南侧,那一侧不是预定开发的地区,所以只有采药人踩出来的小路,那晚我们睡在海拔4,000多米的叫羌活棚的岩洞里。
  山上有许多溪流,很清澈,山民上山从来不带水,捧起来就喝。当跨过一条湍急而清冽的冰川河后,我提议喝一点水。这条河比较大,是从雪山上冲下来的冰水,从我们面前再流出去几十米,就冲出河床,变成了挂在海螺沟峡谷南坡的一道落差上百米的瀑布。在对岸我们就看过它,很美。
  我试图蹲上一块大石头,弯腰去捧水。谁知那石头上面长满与岩石同样颜色的苔藓,比泥鳅还滑,还来不及反应,人已跌入河中,顷刻间被冲向下游。那才叫激流,水深刚刚过腰,但人根本站不住,只能被它冲着跑。
黄云生从岸上冲了过来,但奔跑不如我劈波斩浪来得快,他追不上我,再过几秒钟,就要变成瀑布的组成部分了。还是石头救了我,垂死挣扎的我被石头拦住了,生命赢得了时间,黄云生把我拉了上来。
  我把衣服脱个精光,一件件摊开在草地上,然后仰面朝天躺下,和湿衣服一起晒太阳。在自然的怀抱里,袒露于金色的阳光下,尽情舒展四肢。衣服晒干了,心灵也晒干净了。
  深夜,海螺沟大雨如注。栖身的崖窝灌进水来,被褥尽湿,无法入睡,大家挤在最里面,尽情观赏雷电。
凌晨4点,我们出发去拍照。早餐的时候,黄云生轻声说了一句:"要能喝口热鸡汤,多好啊。"我们俩都笑了。伙食已是山里最好的,张老汉背了半个煮熟了的猪头,切下来给我们烧了回锅肉,我们吃过饭摸黑上路,到雪山拍贡嘎山的日出,中午返回,预计午餐后下山。
  这么多年走南闯北,记忆中爬山是最苦的事。当我们体力耗尽的时候,天大亮了,人上到山顶。贡嘎山和它周围连绵不绝的雪峰都展露在眼前,再没有五千米以下的"小山"来阻隔你与雪山的对话,你甚至会疑惑,这座贡嘎山真的那么难攀登吗?除中国队在1957年登上这座高峰外,已经有十几支各国登山队试图征服它,但全都铩羽而归。
  下午4点,我们在与雪山搏斗12小时后回到羌活棚崖洞,我们急切地向张老汉述说着自己英勇奋斗的过程,张老汉笑嘻嘻地听完,招呼我们吃饭,他端出来一口锅,揭开盖,是一锅热鸡汤。年近60岁的老汉,关照我们出发后,独自摸黑下山,天亮时走到磨西镇,买了一只鸡,为了新鲜,他抱着活鸡走回崖洞,杀鸡炖汤。只为我们的一句话,老汉走了40公里山路,从海拔4,000米下到1,000米的谷地,又爬上4,000米的崖洞。
  鸡汤在两点钟就炖好了,老汉一口都舍不得吃,等着我们。我们把鸡肉夹到老汉碗里,他急急忙忙地夹给我们,说:"你们累,你们吃。"我们看老人,眼睛湿了......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4-4-20 05: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